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86|回复: 0

[【其它】] “大部制”改出十几个副局长折射出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9 07: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东佛山市高明区推行机构改革,调整后,该区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土城建和水务局的领导机关无不阵容“豪华”,副局长都有十几个。面对质疑,当地回应称,这是“大部制”改革的产物。

  小部门一撤,大机构一立,随之而来的是领导层人满为患、副职扎堆,不只佛山,近年来在广州、深圳、南京等地都有过类似现象。这与机构改革的初衷是背离的。比如,国家进行“大部制”改革,是为了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然而在一些地方,却把经念歪了,只知道做机构数量的减法,不做行政成本上的减法,更不做提高行政效率的加法。借用一位领导干部的话说,只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机构改革为何难以发生“化学反应”?有人用“不能让一部分干部利益受损”“减少改革阻力”来回答,似乎这是无奈之举、现实选择,但如果改来改去,把大部门变成了头重脚轻的机构,从以前的政出多门、相互扯皮,到现在的臃肿庞大,除一弊又兴一弊,公共资源的消耗依然不减,纳税人的钱依然不少花,如此折腾,岂不违背了改革的初衷?

  问题的关键,还在如何对待和处理干部利益。机构改革,难点往往不在部门的裁撤,而在于人员的安置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安置。固然,人事改革需要平衡相关者的利益,需要留出适当的过渡期,但这并不意味着,“照顾”就是原封不动地保留原来的一切,“过渡”就是等着干部“内部消化”、自然精简。这样难免导致副职扎堆等“越精简越膨胀”问题,使改革成效大打折扣。

  政府机构改革,与进入“深水区”的其他改革项目一样,都面临着利益调整、利益博弈的难题。破解这些难题,不仅需要更新观念,而且需要创新机制。“大部制”改革,不摆脱“不让一个干部吃亏”这样的观念羁绊,就难以合理定位、科学安排改革中的干部利益,不解决“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干部管理机制问题,就难以减少领导职数,真正精简人员。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央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就建议,通过“编制法”来治理乱设机构、乱定级别、干部超编等现象,这就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创新制度设计,从源头上把住“编制”的闸门,让副职的设置、人数与流动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从而疗治“大部制”改革中“机构越少、官帽越多”的顽疾。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7419056.html

要妥善处理好改革与和谐之间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7 16:43 , Processed in 0.1541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