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69|回复: 0

[【其它】] 【颠倒黄白】中学里那些无用的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7 22: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吴澧 http://www.infzm.com/content/72829


屡遭抱怨的中小学“无用”知识,不学是下策;学得有效率,才是上策

一位初二学生的家长鲍先生投书某报,《中小学课本中能不能少些无用的知识》。说学的知识无用,不自今日始。远在孔夫子时代,就有人责问子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也不单是国人的困惑。拙文《奥巴马的“科技兴国”》(见2011年12月15日南方周末“自由谈”)曾提到: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位民选学区委员……说数学是造成中学生辍学的首要罪魁,其实那些题目测试的知识,在工作中都是用不到的”。既然古今中外一直在批评学非致用,按黑格尔讲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辩证智慧,这学非致用必有其存在理由——这不是说教学不应改革,而是说教学改革要有持久成效,必须考虑这些理由。

首先,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前程莫测的孩子。你不知道他们将来会成为什么人,将来的北京市长或许和将来在北京车站乞讨的人同一课桌。鲍先生说英语学得太多:“一个外国的语言工具,让全民从小学就开始学,不仅学语法还学说、写、逗、唱,不仅学语言还学西方文化。”在车站乞讨的人,确实不用学外语。但北京市长要按江泽民同志的建议,领导干部“需要努力学习外语”;而且不能等到当了市长再学,那就太晚了,舌头已经硬了。他需要自幼学起。学生前程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必然要学大量的将来必然“无用”的知识。按美国人的说法,中小学就是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在学校提供的五花八门课程里,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天赋或自赋的长处。

如果学生前程可预测,那就可以执行非常实用的因材施教。看着能读大学的,放入升学班;看着一般的,放入技工班,学些金工电工实用技艺;看着比较差的,放入粗工班,每天练身体,中学“毕业”后去建筑工地扛水泥。国家因此可节省大量教育经费。难的是:家长答应不答应?就连粗工班的家长也会说:“我家孩子读书是差点,但人老实,听话。就是扛三年水泥,也会被选为人大代表。要讨论领导报告,要写提案,还是要有文化。让他进升学班吧。”

其二,不但学生前程无法预测,社会发展也是很难预测的。专教“有用”的知识,不是没试过,“文革”就是不远前车。那时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本人数学课上学过计算挖渠道的土方,根据身长和腰围估计公猪出肉量的近似公式,等等。但是,中学毕业后,同学里几乎没人用过这些知识。真正要计算的是每月该还的房贷。中学里从来没教过这类题目。结果还是应用那些似乎无用的数学基本原理——先用等比级数求和公式,再用对数——顺利解决。懂得基本原理就不怕具体问题,反正万变不离其宗。这比算什么人民公社社员发扬“大寨精神”寒冬腊月修梯田开垦多少新面积,有用多了。

其实,彻底的生活真实是很难编进课本的。高中数学教师曾说,文革时,他去省城听华罗庚先生作数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报告。华先生讲:一些地方的农民,计算任意四边形田地面积,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相乘再除2,这是不对的。教师画了个任意四边形,从两个顶点向一条对角线分别作了两条高。数学好的同学看着就笑了。不是笑老乡算法错误,而是笑华老被蒙了。该图表明,那个“算法”给出的面积偏大(因为两条高的和不可能大于另一条对角线的长度)。而农民接受了三年大饥荒惨痛教训,只会少报耕地面积少交粮,那有多报的?农村工作文件里,对此还有专门名词,叫作“瞒产私分”。测量时如何作手脚,这种性命换来的知识,课本怎么教你?还是教基本原理比较稳妥。

第三,知识是可以转移的,其用处需要学生自己开发。英语确实对很多人无用,但外语要让学生理解,课本里必有大量语言交流技巧。比如代换练习,通过同义词或同类词的代换,让学生体会词义和句型。这一技巧就是可转移的。电话有噪声,对方没听清,很多人会重复一遍。重复到第三次,喉咙就响起来了,语气就不耐烦了。更好的做法是代换,将一两个关键词换成同义词,用不同方式表达同样意思,让对方在互相印证中拼出全本。双方都不必发火,社会就和谐一些了。

英语课反正总是要上的,与其抱怨,还不如从“无用”的知识里找出有用的精髓。工作之后,单词忘了就忘了,语法忘了也算了。只要灵活运用那些贯穿在英语课本里的语言交流技巧,你想不升主管都很难。

中小学的“无用”知识,不学是下策;学得有效率,才是上策。

(作者为旅美学者)


个人点评:现在想想自己曾经的中学时代,书本的确有很多没有用的知识,但是学习确确实实是培养着学生的个性和耐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7 18:29 , Processed in 0.2519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