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64|回复: 0

[【社会视角】] 联合早报:中医在新加坡处境艰难 亟待政府正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5 18: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新网3月15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发题为《新加坡中医界的处境》一文讲述了中医在新加坡发展的艰苦历程以及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多方面症结。文章指出,如果当局能采取开放式的态度,正视中医界的困境,与界内人士频繁交流,达成谅解,显然会成为促进中医发展研究的一大助力。

  文章摘编如下:

  3月12日,笔者在《联合早报》上读了一篇关于“推广本地中医发展座谈会”的报道,主讲者有卫生部政务部长许连碹博士、吴汉昇教授、黄海教授等。许连碹博士指出,目前本地的中医学研究赶不上那些比新加坡迟采用中医的国家。她还建议,本地中医学研究除关心现有医疗法的安全和效用问题,也可探讨进行反映新加坡多元文化背景和保健情况的研究。

  这个座谈会对中医的的讨论与关注令人高兴,然而在关注中医的同时,我们是否了解中医在新加坡的一段坎坷历程?是否更应该关注为何中医的进展如此散乱?为何中医的发展始终缓慢?

  3月17日是中医节,写这篇文章是希望让更多人士了解到本地中医界的艰苦历程。

  早在开埠时期的新加坡社会,本地就已经有了多元的医疗文化,除了较完整的西医体系外,还有形形色色的民间医疗。早期各地移民来新加坡定居,也带来了世代传承的不同医疗文化、医疗知识,例如马来传统草药、印度传统疗法、中医疗法等。这些不同的医疗文化,逐渐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间医疗,但是它们的发展所呈现的往往却是脆弱和不稳定性。由于民间疗法或多或少都夹杂着江湖医术和迷信,不免给一部分求诊的民众带来了伤害痛苦,这也导致执政当局对传统医疗的误解。

  新加坡本地早期的社会医药管理制度,一直是沿用英殖民地政府的医药管理制度。在整个体系当中,除了西医医疗体系成为主流外,其他的传统医疗因其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无系统化、存在着隐性危险等问题,导致传统医药无法归入主流体系里,只能在民间生存。执政当局对于传统疗法也始终没有予以正视,并采取应有的管理规范和系统化,促使中医只能在民间自力更生,散乱经营,一直到2000年政府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以后,中医才被正式列入国家医疗体系的管理范围,中医的地位才逐渐有所提升。

  在新加坡,只要会去寻求中医治疗的人,或多或少也都了解到,历史较久、比较有规模的中医药团体大多数是义诊机构。这些中医义诊机构,最大的宗旨是为了广大贫病民众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健而做出贡献,如同济医院、中华医院、大众医院、佛教施诊所、观音救苦会等等,发展至今已超过三十多家。这些慈善中医机构分布在新加坡各地区,是中医界的中坚力量,每年均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慈善捐款获得资金维持日常开销,有的是获得民间社团的支持,有的则是由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捐助所成立。

  近年来,除了同济医院获得可观的筹款外,其他的中医机构多数为了筹款而绞尽脑汁,在阮囊羞涩经营中求存,若再要他们进一步展开花费庞大的研究任务,将是一项难以负担的重任。毕竟,研究不是光靠买一些设备、器材就能出好成果,而是需要相当的时间、资金投入,还需要好的系统、足够的师资、优质的学生等等,才能实现。而这些中医机构的大部分员工的薪金已是捉襟见肘的微薄,加上中草药开销日益高涨等情况,已让各中医机构为了筹钱而烦闷苦恼,又如何能维持需要一段时日才能出成果的研究经费?民间机构研究的力量毕竟有限,尤其是这些慈善机构,平日已为维持正常营运而焦头烂额,又何来充裕的资金去发展和深入研究?

  如果当局能采取开放式的态度,正视中医界的困境,与界内人士频繁交流,达成谅解,显然会成为促进中医发展研究的一大助力。新加坡中医界所面对的问题,以及存在着的多方面症结,毕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若能获得当局的正面关注和理解,确实让中医界感到欣慰。(邓秀华)
原文:http://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2/03/15/012941584.shtml
缺乏科学依据、体系、传承,中医的处境不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30 03:26 , Processed in 0.09079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