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21|回复: 0

[【其它】] 温儒敏:课改和高考应相生相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7 21: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载《中国青年报》2012年3月7日)

提要:课改目前还得在高考框架下进行,不能过分理想化,以为可以和高考对立起来;主管部门要重视课改与考试“两张皮”问题;名校升学率潜规则有时比红头文件管用;课改不能和高考对着干;别让“宿构作文”遍地。

近日,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其中,语文最受关注,语文教育改革问题也随之再一次成为社会热点。新课改已经推进了10年,但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批判声一直不绝于耳,每到高考前后,由高考作文引发的批评声浪就达到一个高潮。十年教改,语文教育有哪些得失?语文教育改革难在何处?此次语文新课标的修订隐含了哪些改革信号?就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语文标准修订的召集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温儒敏。

主管部门要重视

课改与考试“两张皮”问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新课标公布后,语文教育改革再一次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各界对语文课改的高度关注,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对语文教育还有不满意的地方。新课改已经推进10年,您能否总结一下10年来语文教改取得的最大突破是什么?

温儒敏(以下简称温):课程与教学观念上有很多争论,但很多新的东西开始深入人心。像“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这些观念,过去也提到过,但这次通过课改,从理论到实践集中强化提倡,正逐步得到普遍认同,在许多学校不同程度上都有改进。这次课改激活了对于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共识,这是毫无疑义的,也可以说是课改最大的收获。

记:从2002年左右开始的语文课程改革被人们赋予了很多期许,但效果好像不是那么显著。您认为十年课改未能实现的目标有哪些?

温:课改原来设计的某些“亮点”的确没有得到体现。比如高中课改,希望学生学得主动,有更多的选择,就设计了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占1.25学年的量,其余是选修课。这是很大的改革,是“亮点”。可是,真正按照新课标要求开设多门选修课的学校恐怕不多。有些学校1.25学年必修课学完后,马上转入高考复习。

另外,高考和中考仍然是“指挥棒”。从课改的理论上说,就是要挑战现行应试教育,改变高考与中考的“指挥棒”现象。应当说,有所冲击,有一定的突破。比如,有些省市改革中考的力度较大,不是单纯看一次中考成绩,而是同时参考成长记录与平时成绩。但是实施起来也有很大困难。主要是家长都瞄准重点高中,竞争加剧。高考呢,这些年也有些改进。但目前高考与课改的关系不明确,还是“两张皮”,很多问题便由此产生。

我觉得主管部门对此不够重视,你这个部门抓课改,他那个考试中心不怎么动,不是配套进行。“两张皮”的问题不解决,课改很难顺利推进。

名校升学率潜规则

有时比红头文件管用

记:课改很多亮点未能体现,目标没能实现,问题出在哪里?

温:课改碰到的阻力太大,举步维艰。说到底,这一切是因为社会竞争加剧,矛盾转移到教育。从已经进入课改的地区学校情况看,现在碰到的阻力是非常大的。这跟国情有关。这些年大学不断扩招,升学率大幅提升,可是升学竞争也就是瞄准名校的竞争愈演愈烈。许多地区还是把高考考上名校学生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学水平最主要的指标,排行榜把许多校长老师压得喘不过气来。当下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单一标准下的淘汰教育,小学、中学乃至幼儿园,很大程度上都是瞄准将来的高考,于是大家都不得不朝着这个单一模式去培养孩子。你素质教育讲再多,碰到高考这个实际,就虚化了,谁都不敢怠慢高考。

这只是问题的表面。如果从深层次看,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转型。由于市场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层级利益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了普遍的心理紧张,这种紧张折射到教育领域来了。家长考虑的是孩子今后的出路,他们肯定把这个问题放到第一位,所以即使承认课改必要,也总是担心会耽误孩子考试。这就是现实,是很无奈的民意呀。我们不能不正视这种民意。

记:我是70后,我上学的时候,同学们并不讨厌语文课,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挺活。但现在,改革进行了10年,老师也培训了一轮又一轮,怎么语文课变得越来越刻板了呢?学生的语文素养没见到更大的提高,简单的应用也似乎出现了问题,请您分析一下,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温:还是因为高考和中考的竞争比以前更激烈了。升学率,特别是名校的升学率,成了硬指标、潜规则。潜规则有时比红头文件管用。即使政府规定不让在中考与高考的结果方面排名,事实上谁不在排名?学校和师生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很多老师心里知道课改提倡的那一套很好,可是不敢用,是“可爱而不可用”,只好先对付考试。

课改不能和高考对着干

记:很多人都说,教育改革最大的障碍是高考,语文也不例外,大家形容语文教改是在戴着镣铐跳舞。您怎么看?

温:“戴着镣铐跳舞”指的是放不开手脚,难办。也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就是正视高考这个现实,在这种体制下,不是无可作为,要让学生考得好,又不至于把脑子搞死,兴趣搞无。这就要有些平衡,有水平的老师懂得平衡。所以教师的水平至关重要,当然还有事业心和职业操守,有水平,又有心,学生就受益。

记:在我国目前人口众多且教育资源分布极为不平衡的情况下,高考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存在着。您曾经说过,语文的改革要在高考的框架下进行,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请您分析一下,语文教育改革与高考之间的关系,在高考继续存在的前提下,如何调整改革,同时,为了适应当前全面的改革,语文高考这个环节最需要作出什么样的调整?

温:我曾提出,课改和高考中考应当“相生相克”,这也是平衡。“相生”就是共存,“相克”就是互相有矛盾,又互相促进改革。为何要“相生”呢?说到底,课改目前还得在中考和高考的框架下进行,不能过分理想化,以为可以和高考对立起来,独立推进。在中考和高考框架下课改能走多远,就尽量走多远。

现在有一种看法,好像课改就是要完全摒弃应试教育,就是要改变高考中考带来的一切负面影响,就是和考试对着干。这不符合实际,也无济于事。完全不考虑高考,甚至忌讳谈高考,这样的课改是脱离国情,脱离实际,不会成功的。家长和老师也不会听你这一套。所以课改怎么面对高考,和高考“共存”相生,又不被高考拖着走,恐怕要调整思路,想想办法。高考不会取消,只能改革,事实上这几年已经做了一点改革,但它既然是考试,就有基本要求,具体到教学环节,就需要高度重视,所以课改必须面对,但又保持一定距离。有平衡,就是进步,就是改革。不能简单认为面对高考,就是站在课改的对立面。这种思路有问题。

高考应当改革,“指挥棒”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可以先改的,是命题与阅卷。拿语文高考来说,改进的空间就很大。现在知识性的考记忆的题目比以前少了,但阅读理解还是很琐碎、技术化,很多题目不是考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而是考如何精确判断某些细节对错。有些多项选择题有意弄得云山雾罩,一不小心就让人踏入错误泥淖。说实在的,有的让老师来做也胆战心惊。

当然,考试要有区分度,要讲究一定的难度系数,否则拉不开距离,不好选拔。高考毕竟还有选拔功能。题目全都很“活”是不可能的。我的意思是即使讲区分度,题目也别出得那样拘泥于细节,“锱铢必较”,还是应当想办法让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在发挥的程度上,去区分水平高低。题目太细腻、死板,对“会考试”的学生有利,但不见得考出真的水平。这个问题能否改一改?

举例说,现在语文教学最大问题是学生不读书,读书少。那高考“指挥棒”能否指挥一下,让同学们都喜欢读书?我看可以试试。最近北京一所中学的语文试卷,其阅读理解这块就作了很大改进。他们不再出常见的那种归纳分析题,而是出选择题。一本指定学生必读的长篇小说到底读过没有?列出几种情节框架(其中也有细部),让学生选择其中正确的一种。如果没有读过原著,只是看过节选,这种题目是回答不了的。我觉得这题目就出得好。如果高考语文也有这样的题,不就可以往多读书、读好书、读完整的书方面“指挥”了吗?

还有就是命题水平不高,阅卷水平也大有问题。现在困扰最多的是高考作文题,每年都引起社会关注,可是始终缺少认真的理性的研究和改进。我认为高考作文定位首先是考思维能力,然后是书面表达能力,两者自然结合。可是这些年高考作文太过于注重文笔,而不太考查思维,在这种“指挥棒”下,造成作文教学也是只教文笔,甚至是应对高考的套式作文。我们的题目能否出得“智性”多一点,来抑制那种到处都是“扬起风帆”之类的“文艺腔”?先要改掉泛话题化命题和自选文体的考查方式,代之以加强限制性,明确要求文体的出题考查方式,明确给予材料范围,杜绝考生套写作文;改变考生片面追求文笔,“学生腔”、“文艺腔”严重的倾向,增加思辨的内容要求;“指挥棒”多往理性思维靠一靠,有意识地考查学生撰写规范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的基本能力。

另外是阅卷,也有很大问题,由于阅卷工作量大,补贴过低,不少大学老师不愿意参加,就派缺乏教学经验的博士生甚至硕士生去阅卷,阅卷质量不能保证,也影响高考的公正性。

别让“宿构作文”遍地

记:当前中学的作文教学问题很大,如何改进?

温:现在很多中学的作文教学都是瞄准中考高考,主要是以范文分析为核心的文体“套路”的练习,但“套路”容易沦为“宿构”,结果“宿构作文”成风。模仿式的作文教学作为一种初级写作教学的办法,通过系统上课和反复练习,让学生熟悉和练习写作的基本技能,会有所收获。但“仿写”不是目的,满足于“仿写”,沦为应试的 “套路”和技巧,就走向反面,肯定束缚个性,形成空话、大话、假话连篇的“八股”。前面讲的过分追求“文笔”,往往也和“套路”连成一气,结果带有“文艺腔”的“宿构作文”就遍地都是了。

作文课和阅读课一样,需要气氛,需要熏陶,需要不断激发学生表达言说的欲望。无论什么教学法,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应当想办法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学生动笔的兴趣,有了兴趣就好办。如果把作文课上成应试技巧课,完全纳入高考或中考准备,那是很难引起兴趣的。如果老师自己都很功利,对写作没兴趣也没感觉,那也不能指望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应当让学生感到学习写作既是升学的需要,更是终身需要的一种能力和修养,是有趣的值得投入的本事。记者樊未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432ccb0100ya5d.html?tj=1
关注课改,希望有好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8 17:33 , Processed in 0.1911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