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3|回复: 0

[【其它】] 能否让高考“指挥棒”发挥积极作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 19: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都非常反感高考这个“指挥棒”,希望高考能改革。可是既然是考试,就有竞争,这竞争必然会折返到教学中来,形成所谓应试教育,让学生陷于题海战术,苦不堪言。一方面高考取消不了,另方面又要被高考“指挥棒”弄得团团转,谁都抱怨,谁也不敢怠慢,应试教育越演越烈。真是个怪圈!

能不能换个思路,让高考“指挥棒”发挥积极的作用,朝正面指挥呢?不妨试一试。

首先是高考命题的改进。拿大家议论最多、也批评最厉害的语文高考来说,改进的空间就很大。现在知识性的考记忆的题目比以前少了,但阅读理解还是很琐碎、技术化,很多题目不是考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而是考如何精确判断某些细节对错。有些多项选择题有意弄得烟雾缭绕,一不小心就踏入错误泥淖。说实在的,有的让我们专家来做也胆战心惊的。当然,考试要有区分度,要讲究一定的难度系数,否则拉不开距离,不好选拔。高考毕竟还负担有选拔功能。题目全都很“活”是不可能的。我的意思是即使讲区分度,题目也别出的那样拘泥细节,“锱铢必较”,还是应当想办法让学生各自都能充分发挥自己,在发挥得程度上去区分水平高低。题目太细腻、死板,对“会考试”的学生有利,但不见得考出真的水平。我在北大考察研究生,对那些从中学到大学都很高分的学生,就格外“警惕”,担心他们是“会考试”的“好学生”。

这个问题能否改一改?举例说,现在语文教学最大问题是学生不读书,读书少。那高考“指挥棒”能否指挥一下,让同学们都喜欢读书?我看可以试试。

最近北京一所中学的语文试卷,其阅读理解这块就做了很大改进。他们不再出常见的那种归纳分析题,而是出选择题。一本指定学生必读的长篇小说到底读过没有?列出几种情节框架(其中也有细部),让学生选择其中正确的一种。如果没有读过原著,只是看过节选,这种题目是回答不了的。我觉得这题目就出得好。如果高考语文也有这样的题,不就可以往多读书、读好书、读完整的书方面“指挥”了吗?

现在困扰最多的是高考作文题,每年都引起社会关注,可是始终缺少认真的有学理性的研究和改进。我认为高考作文定位首先是考思维能力,然后是书面表达能力,两者自然结合。可是这些年高考作文太过注重文笔,而不太考察思维,在这种“指挥棒”之下,造成作文教学也是只教文笔,甚至是应对高考的套式作文。我们的题目能否出得“智性”多一点,来抑制那种到处都是“扬起风帆”之类的“文艺腔”?

有一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为《仰望天空脚踏实地》,这类缺少限定性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把平时准备的材料往里边装,根本不容你“别出心裁”。结果这一年北京考区的二类分(作文总分60,二等是40分上下)竟占79.5%。这怎么能考出水平?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都习惯以 “话题作文”和“新话题作文”为主,预设的指向明确,于是,“指挥棒”就指挥学生去准备大量的“套路”和材料,遇到什么作文题,就直接套上去,填充式的“馅饼作文”很多。因为太多雷同,阅卷者往往只能从开头、结尾,以及使用修辞、典故的情况,甚至就以字迹是否工整来考查考生的写作水平。这也导致许多有写作才华的考生,不敢写出自己真正想写的作文。

这个现象我看应当改一改。怎么改?往“智性”方面改,往思维能力考察的方面改。先要改掉泛话题化命题和自选文体的考察方式,代之以加强限制性,明确要求文体的出题考察方式,明确给予材料范围,杜绝考生套写作文;改变考生片面追求文笔,“学生腔”、“文艺腔”严重的倾向,增加思辨的内容要求;改变一心应付“高考作文”这种特殊考试文体的现象,“指挥棒”多往理性思维靠一靠,有意识地考查学生撰写规范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的基本能力。

其实,去年有些省市的高考作文题就有明显改进,倾向于考察理性思维,以及知识面,思维角度可以由考生自己决定,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思考力,这和以往偏重抒情描写的路子很不一样。另外形式上又有一定限制,比如新课标卷的《中国崛起的特点》,给出国内外对中国崛起的评论,让考生选取一个角度来写。有人说题目象社论,中学生不容易写,会空泛。其实这个题目是偏重智性的,要有一定的社会关怀,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就很难写好。还有上海题,围绕“一切都会过去”或者“不会过去”展开议论,也是需要有些理性分析的,平时读书较多、爱思考的学生可能就发挥得好。但也有些省区市的作文题“指向性”太明显,例如《拒绝平庸》、《总有一种期待》、《时间在流逝》等,考生可能早有准备,容易套题,也容易落入“文艺腔”一路。今年高考又要组织命题了,我想提议命题专家尽量改进,高考作文能多往理性思维和开放性方面靠一靠。这也是“指挥棒”,可以往好的方面指挥。

题目如何出得好?命题者必须有水平。现在各地参加高考命题的人,都是由考试中心指定的,应当说不少都兢兢业业。但也不可否认这种事实:由于出去参加命题一般要封闭2个月,连手机都不容许打,而且花费这2个月,一学期的课就不能上了,学校一般是不承认命题的工作量的,于是很多老师包括真正有水平的老师,是不愿意参加这项工作的。于是只好请很多比较年轻的没有经验的老师参与,这势必制约了命题的水平。

再说说阅卷,也有很大问题,需要切实改进。就说高考语文阅卷吧,阅卷人员都是由大学教师、高中教师各50%组成。但是阅卷补贴过低,平均每人每天少于200元。不少大学老师因为补贴低或科研教学任务重,就越来越多地派博士生甚至硕士生去阅卷。这些年轻人缺乏教学经验,往往单纯按照大学所学或个人喜好去阅卷,评分的标准波动较大。

高中语文教师大多对阅卷倒是有积极性,但其主要目的往往是为了掌握高考命题动向和阅卷思路,以便备考。有的学区、学校,甚至把轮流派老师参加阅卷作为备考的攻略。所以,更换的比例很大。这一切都给评卷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有关部门对上边说的这些问题似乎并不着急,他们收来的钱(还有拨款),是舍不得在提升命题与阅卷质量上面花的,他们关心的主要是“维稳”,其他不怎么上心,也不肯花精力研究高考如何改革。每年高考过后,顶多也就是组织一些考题的评比。年复一年,高考的改革仍然提不到议事日程上来。真正关心如何改进高考命题的,只是民间学者的“小打小闹”,拿不到场面上去。

其实不只是语文,其他科目高考同样存在严重问题。

现在又到了是3月份,很快又是高考命题的时候,6月就是高考季了。我想提醒一下有关部门和人员,想想能否让高考“指挥棒”往积极的良性的方面转一转?这是大事,我们的主管部门该在这方面多费点心思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432ccb0100y4hk.html?tj=1
关键是发挥“指挥棒”的积极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6 03:02 , Processed in 0.15376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