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858|回复: 5

[【图书推荐】] 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战争——读《一个孩子的战争——家庭拯救纪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7 12: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籍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增多,有的书令人增长智慧,有的人令人轻松愉快,而有的书则令人感到沉重。这本《一个孩子的战争——家庭拯救纪实》无疑就是一本令人感到沉重的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写下了自己的教子经历,这个经历中充满了苦痛和泪水以及反思。在这个家庭中,60后的父亲,70后的母亲和90后的儿子之间,发生了很多事情,控制、金钱、暴力、背叛、冷漠、绝望、骄纵、任性、叛逆、交涉、谈判、妥协……这些在政治斗争和战争场面中经常会遇到的词语,在这个家庭的冲突中北展现得淋漓尽致。但这个战争场面不仅仅是属于这一个家庭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不幸的家庭,各有各不幸,对托翁的说法,也许学会有人颔首认可,但这一次,这个“不幸”却是属于千千万万个家庭共同经历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徐修远拥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父母,优越的经济条件,过人的先天遗传素质,一直较好的学习成绩,似乎他已经具备了各种成才的条件,似乎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这个家庭的战争依然爆发了,而且是那样的激烈,那样的持久,以至于解决几乎不可收拾,这是为什么?
  
  阅读这本书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作为父亲在不断地反思这个问题,正是这样,这本书的主题不断地涉及到了“教育”、“母爱”、“早恋”、“独生子女”、“特殊教育”、“苦难”、“人生”、“学校”、“代沟”、“网络”等诸多的话题,从对于家庭的思考辐射到对整个社会的思考。这个思考过程是痛苦的、也是迷茫的,而这种伴随苦痛与迷茫的思考也是这个时代中无数独生子女父母的切身感受,作者所发出的声音代表了这无数父母声嘶力竭的呼嚎:这是为什么?
  
  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一个极其现实的家庭问题,其实也是社会问题。而对这个问题,很多家长并没有注意到自己其实不懂什么是教育,更弄不懂如何能对子女进行教育,也因为独生子女所带来的唯一性使父母们更失去了从失败中吸取经验的可能。而怀着极大苦痛和心血写下这本书的作者希望这本书“每卖出一本书,或可挽救一个人、一热家庭;多一个人看这本书,就多了一个孩子或家长早日拔身与泥淖而卓绝前行”(《站在苦难的门口》代前言)在这里,相信作者并不是在期待自己这本书的“码洋”率,而是真心希望自己这场痛苦异常的经历,能为广大面临这个难题的家长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帮助。
  
  的确,现在的家庭冲突已经逐步由矛盾发展为战争,尤以家长和子女之间的战争为惨烈。当一个社会失去了其维持道德准则的基础时,家庭教育的准则似乎丝毫无能为力,正如遇罗克所说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家庭影响,家庭影响服从社会影响。”在这个失去“尊敬”、“感恩”和“珍惜”的年代,家中的“亲情”显得是那样的脆弱,那样的不堪一击,而乘虚而入的却是“金钱”、“自私”、“疏远”“叛逆”。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往往寄希望于教育,但教育也是社会中的一种形式,更何况,在社会的压力下,学校同样陷入了“金钱”和“疏远”的沼泽而不能自拔。在家庭中,孩子们被几辈亲友无条件的爱所包围,在学校中,孩子们被各种法规制度所呵护,取消了升留级,缺少了挫折教育,缺少了劳动教育,孩子们可以无视师长的教诲,可以不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学校已经不再是教育孩子们成长的殿堂,而是放弃了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的看护所。然而,过度的保护,不能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如被豢养的猛虎一样渐渐失去了自主生存的能力,但这似乎却更趁了父母的心意——这样可以获得儿女更多的依赖,而使父母得到被需要的满足。在孩子幼小时,父母享受这种依赖,当孩子成长后,父母依然希望享有这种依赖,所以但多数幼儿时的溺爱,在孩子成长之后都变成了对孩子的绝对控制——无论是以暴力的手段,还是经济的手段都是实现这种绝对控制的方法。但孩子毕竟会长大,当其自觉意识渐渐形成时,他们尝试着冲破自己身边的控制网的可能性,但懵懂的他们却被贴上“叛逆”和“差生”的标签。由于,惩戒教育、挫折教育、意志教育已经从学校中消失了,所以作为现行学校教育缺失的一种反动,徐向洋的特殊教育出现了。
  
  徐向洋工作室的对学生进行军事化管理,让学生从中得到历练,提升自身认识,唤起学生身上已经失去的那些宝贵品质,在“三纵”这类集训地,无疑是成功的。然而,这种形式与其说是现行教育制度补充,到不如说是现行教育制度的讽刺与批判。这种特殊的军事化的管理固然对孩子们能够起到很大的影响,但正如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指出的“如果惩罚足够让人心惊,或者奖励足够让人心跳,没有什么指令会被你(或我)拒绝。”孩子们在如此环境下的表现,只能证明人类对环境具有无穷的适应能力,当失去外部的强制坏境后,孩子们的积习卷土重来可以说是及其正常的。这种训练在一定范围中的确能起到“理想的训练效果”,但这种训练的结果未必不能导致《全金属外壳》的结果,这样的隔离性的训练并不能保证学生在拥有自主权的社会中正常的生存!
  
  当我看到徐修远旧态复萌的那一刻,在脑海中反映出的是《发条橙》中的画面,但值得庆幸的是他得到了与电影结局相悖的结果。在这过程中,这个家庭又经历了二次大战,而决定性的一刻的出现不是母亲的关爱与病痛,不是祖母的逝世,不是父亲的忆苦思甜,也不是向老师的宽宏大量,更不是全家人的殷切期待,而是父亲抱住儿子那一刻的眼泪和发自内心深处的心声。在我看来,父亲在这场战争中只做对了“一件半”的事情:“半件”是在发现儿子的成长问题后,一直在尝试以“父子书”的形式与儿子沟通,之所以是“半件”是因为这种沟通出现得太晚了,而且不是面对面的交流;“一件”则是放下了父亲的“尊严”、男人的矜持和作家的高傲,在儿子需要支持和关怀的时候,给予了儿子真心的关爱。人之为人,即在于以真情的可贵,如果作为父亲的作者能够在儿子成长过程中,让儿子体会到真情的可贵,也许能避免这场家庭的战争——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测,但我真心希望这个猜测是有效的。
  
  行文到此,才发现自己已经说了很多,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没有说,衷心感谢作者的这本抓住时代脉搏的书,给我带来了这么多的思考,而且这个思考还将持续下去。在这里,仅以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断想中的几则内容,作为感谢作者提供这一飨宴的结尾。
  
  子女不是父母完成自己未竟心愿的代偿品。
  
  母爱深似海,但深海中有很多危险。
  
  金钱可以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却会无法补偿孩子的亲情缺失。
  
  工作与事业的成功的家长,不一定是成功的父母,因为在家中,做一个称职的父母才是家长门的“主业”。
  
  金钱和威慑都只是控制孩子的手段,前者养成娇纵,后者产生懦弱。
  
  很多父母能正确对待别人家的孩子,却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子女。
  
  “代沟”“不懂我”只是推脱沟通的借口。
  
  孩子不是宠物,父母无法掌控他们的一生,改放手时就放手。
  
  饱含亲情的坦率交流,才是教育子女最有效的手段。
  
  在教育、家庭,社会这些话题中,真情交流永远是达成人与人沟通的灯塔,而且这个灯塔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图书相关信息:

一个孩子的战争
作者: 徐世立
副标题: 家庭拯救纪实
isbn: 7020074049
书名: 一个孩子的战争
页数: 487
定价: 45.00元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12-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8 13:4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父母和孩子都不容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9 12: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fenglong88于2012-02-27 12:13发表的 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战争——读《一个孩子的战争——家庭拯救纪实》 :
   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一个极其现实的家庭问题,其实也是社会问题。而对这个问题,很多家长并没有注意到自己其实不懂什么是教育,更弄不懂如何能对子女进行教育,也因为独生子女所带来的唯一性使父母们更失去了从失败中吸取经验的可能。而怀着极大苦痛和心血写下这本书的作者希望这本书“每卖出一本书,或可挽救一个人、一热家庭;多一个人看这本书,就多了一个孩子或家长早日拔身与泥淖而卓绝前行”(《站在苦难的门口》代前言)在这里,相信作者并不是在期待自己这本书的“码洋”率,而是真心希望自己这场痛苦异常的经历,能为广大面临这个难题的家长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帮助。
.......


   我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出版商,就像民国课本的走红有他们的上下其手一样,利用大众,赚取利益。既是利用,无论话题或事件多么具有典型意义,他们都不愿意客观,更不愿意这一问题得到尽快地解决。
   显然,他们的介入,只会使事态更为复杂,使话题更为扑朔迷离。这就是传媒与现实的悖论。
   教育者如何能清醒地对待,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本书我没有读,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比较真实地还原了生活细节,而这些文字叙述又是否因为有意或无意的选择性保存,而带着偏见,影响到他者的接受?
   目前,正在做的是古代文学家的家庭教育研究,也遇到这些棘手问题,但是古人的一种智慧很可借鉴,这种智慧与西人的“生成性学习”大同小异。教育,不分家庭、学校和社会,如果让个人自主,让个人学会学习,很多问题也便不复存在了。
   这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未必客观。


引用第0楼fenglong88于2012-02-27 12:13发表的 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战争——读《一个孩子的战争——家庭拯救纪实》 :
正如遇罗克所说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家庭影响,家庭影响服从社会影响。”在这个失去“尊敬”、“感恩”和“珍惜”的年代,家中的“亲情”显得是那样的脆弱,那样的不堪一击,而乘虚而入的却是“金钱”、“自私”、“疏远”“叛逆”。
.......

  在传媒的帮助下,资讯的选择性泛滥,给人造成一种人类精神已经迷失的假象。但人心不古历来都有人感叹。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要命的是,家庭教育不是在承担家庭教育的使命,而是在和学校抢班夺权,学校也难以把持自己,最终都服从于社会影响。
  问题又来了,社会影响来自传媒。
  这是一个冷笑话。



引用第0楼fenglong88于2012-02-27 12:13发表的 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战争——读《一个孩子的战争——家庭拯救纪实》 :
徐向洋工作室的对学生进行军事化管理
.......



  这个让我无言以对。下面本还想说的,不再说了。教育工作者,本身的智慧,不是靠读书读出来的。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9: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商言商,商人追求利润是理所当然的。关键在于有些领域是不能让“唯利是图”者涉足的,但上层管理者往往没有意识到除了一些关键领域之外,还有些领域是不能开禁的,例如教辅和辅导班,当然很多地方的教育管理机构也要从这些领域里抽头,所以更加重了教育商业化的进程。目前,有的教育部门的领导者不问他懂不懂教育,只看他有没有生财之道。同样家长不心疼钱,只要花钱能买到的,唯“财”是举就行了。而教育一沾上钱,味道自然会改变了。

这本书的内容与其它“育儿成功学”,还是稍有不同的,主要是展现了家庭教育的失败,以作者这样的家庭条件依然存在家庭教育问题,可见这个问题的广泛性。至于是不是打教育牌,分市场一杯羹,尚有待观察。


家庭教育并不是跟学校教育抢班夺权,而是对学校教育颐指气使,有很多家长并不懂得教育不是家庭单方面能完成的任务,却自我炫耀自己的偏见。正所谓“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8 16: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这个词用得还是准确、形像的。

父母用亲情、权威、霸道、不讲理来掩盖对孩子的控制,当内心里隐秘的欲望不能在孩子的身上实现时,矛盾冲突就出现了。

很少有人注意到,为人父母者义正词严地批评、指责孩子时,他们只是面对了孩子有限的物质或习惯的偏差,而对于孩子无限地“知”的能力和作为人的发展能力,父母却卑微地掩盖了自己的无能。

悲乎,这其实就只是一个人的战争,是父或母的战争,又是孩子的战争。一代又一代,反复重复,没完没了,只是在形式上做了稍许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6 15: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好多家庭教育类书鸡零狗碎夹叙夹议的多,要么是零星的一点点小感悟,要么是主题先行然后贴上点事例的贩子货。真正从宏观角度探讨家庭教育的好书不多,真正从现象学角度较完整记录家庭教育过程以及反思剖析问题的好书也不多。楼主推荐的这本书应该不错。我想看一看。谢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7:55 , Processed in 0.23024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