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67|回复: 13

[【文史类】] 第一届书香满园读书交流赛分季赛之七——《李颀集》阅读札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5 20: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期阅读活动,我选择李颀诗歌。李颀是我喜欢的一位唐代诗人,也是曾予以关注过的一位诗人。盛唐优秀诗人太多,比李颀优秀的诗人大有人在,他的诗才被其他诗人的光芒所遮挡,如果把他放到其他时段,他可能会更显得有名气。他的诗歌没有王维的明净洒脱,没有李白的文采斐然,没有杜甫的沉郁顿挫,却亦有一种诗家神韵,不失为一个优秀诗人。
   
   李颀是嵩阳(今河南登封县)人,长期居住在颍阳“东川别业”。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出仕不久便辞官还乡,后来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当时的文士喜好交往,常聚在一起举办沙龙活动,像李颀交游广泛,与当时著名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綦毋潜等都有诗篇赠答。安史之乱改变了无数文人的命运,使他们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假如没有安史之乱,很多诗人都会继续在长安里诗酒逍遥。李颀也可能依然活跃于隐居的“东山别业”,他的事迹也不会淹没于历史尘埃之中。可惜的是,李颀在安史乱后的踪迹已经难以查知了,他的信息了无痕迹。



    本文阅读的李颀诗歌主要采自明铜活字本《李颀集》,也参考今人的点校本。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会不间断地写一些阅读札记,琐碎、零散,希望大家也参与其中,多多赐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21: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李颀集》版本
   《新唐书•艺文志》记“《李颀诗》一卷”,但此一卷未见传本。李颀诗歌已引起时人注意,唐人开始选录李颀诗歌,殷璠《河岳英灵集》选李颀诗14首,芮挺章《国秀集》选李颀诗4首。入宋之后,《文苑英华》收录李颀诗29首,《王荆公唐百家詩選》选李诗24首。上述典籍的编者曾看到当时流传的李颀集版本,这是今人所不及之处,故其所录诗的文献价值颇巨。对比上述作品选录的李诗与今传李颀诗集,能有不少发现。
   明、清时皆刊刻一卷本、三卷本。刘成德正德十年(1515)刻本《李颀集》三卷,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朱警辑《唐百家诗》,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刊本;明铜活字本《李颀集》三卷,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唐五十家诗》;黄贯曾编《唐诗二十六家•李颀集》三卷,可见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3册影印;明凌登瀛《李颀集》一卷,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全唐诗》有李颀诗歌三卷。有人认为一卷本源自宋刻本,朱警刻本是最能反映李颀诗集原貌的本子。
   今人校点的李颀诗集有刘宝和《李颀诗评注》(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罗琴,胡嗣坤《李颀及其诗歌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隋秀玲《李颀集校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隋本大概是目前点校最好的李颀诗集整理本,它在刘本、罗本基础上做了很多补充和订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00: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李颀《题僧房双桐》
“青桐双拂日,傍带凌霄花。绿叶传僧磬,清阴润井华。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
李颀好访僧侣,此诗大概是某日寄居禅房时所作。唐时僧院,好种花木,诗中的僧房植有两棵桐树,桐树缠绕凌霄,树茂遮日,花开艳丽。在绿树红花,幽静禅舍中,诗人愉悦的心情生发蘖枝,还想到了青桐做琴之用途。


隋秀玲论此诗后两句,“以吴人烧桐、蔡邕知良木为琴事,点世少识才者。盖叹无知音也。”读后觉得似不切诗意,咏僧房青桐,不一定会想到知音之旨,这颇不符前四句的诗意。李颀诗歌多咏叹僧舍寂静,屡言其不同人世之处。此诗咏唱寺中青桐,诗尾言及焦尾琴,其材质亦为桐,或仅言寺桐有非凡材质,而非知音之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6 20: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送綦毋三谒房给事》

隋秀玲《李颀集校注•送綦毋三谒房给事》作“目送归鸟馀”;罗琴《李颀及其诗歌研究》作“目送飞鸟馀”,“归”与“飞”孰是?隋本、罗本皆以明铜活字本《李颀集》为底本,检明铜活字本《李颀集》作“目送飞鸟馀”,又检南宋残本《唐百家诗选》,作“目送飞鸟馀”, 疑隋本误。隋氏以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解释此诗,当不确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6 23: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挥太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22: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bibliomaniac于2012-03-16 23:40发表的 :
手挥太弦?
看得很仔细,打错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22: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觉公院施鸟石台》

李颀《觉公院施鸟石台》,隋氏以为诗中觉公为《宋高僧传》卷八《唐润州竹林寺昙璀传》提及的“广陵觉禅师”。这种结论过于武断,唐代“觉僧人”绝不仅《宋高僧传》卷八一处,以此并不能判断觉公的身份。

“广陵觉禅师”在高宗时便已是名德宿匠,推测此时其年岁当在中年,不会是初出茅庐的小僧人。李颀主要活动于玄宗之世,仕途受挫而归心佛教已是天宝年间之事,这距“广陵觉禅师”活动时间已较遥远。

中唐诗人李端《题觉公新兰若》、耿湋《寻觉公因寄李二端司空十四曙》,两诗皆提及觉公,推断其年代,或与李颀诗中的觉公生年相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2 00: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学习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22: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
《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诗云:“云阴带残日,怅别此何时。欲望黄山道,无由见所思。”
此“黄山”罗琴解释为安徽黄山, 并不合与诗意。

李颀诗送五叔入京,诗意也当紧扣京城长安;李颀常年居于颍阳,相送当是自东向西,所谓远望也当是向西边遥望长安,西送去长安的五叔、追思在长安的綦毋潜。此时此刻,安徽黄山显然与诗意不搭界,诗人刚送五叔前往西长安,兼寄意正在长安任职的綦毋潜,望着南方的安徽黄山思念什么呢? 故隋本解释应该是对的,此处“黄山”是指兴平黄山宫。《汉书》记右扶风槐里县有黄山宫。《水经注》卷十九记:“渭水又东北迳黄山宫南,即《地理志》所谓县有黄山宫,惠帝二年起者也。《东方朔传》曰:武帝微行,西至黄山宫,故世谓之游城也。”诗人以兴平黄山宫代指帝都之道,明也。

《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与《奉送五叔入京兼寄綦毋三》当作于同时,一是五绝,一是七绝。其中有句“寄书春草年年色,莫道相逢玉女祠。”隋本以为“玉女祠”为玉女台,在颍水边。但揣测诗意,李颀遥想京城亲友在长安附近游玩的情景,故疑“玉女祠”不在河南颍水,而当在陕西。玉女祠或为华山玉女坛,如王翰《赋得明星玉女坛,送廉察尉华阴》云:“上有明星玉女祠,祠坛高眇路逶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19: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李颀《望秦川》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这大概是诗人早年在长安做的一首诗歌,与晚年淡远之风颇有差异。一个早上,徘徊京师的李颀赏看长安风光,八百里秦川回望绣成堆,一轮红日自秦岭东峰冉冉而起。长安附近,八水环绕,城南终南巍峨,让人觉得风光无限,而城阙雄伟,绵长不绝,将人视线投射到远方。李颀此诗并非赏玩景色的作品,颈联便有了转折,写及秋色,似乎萧飒的气氛。秋声、秋色,大有萧瑟之风,令人不忍欣赏。秋天也有无限风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李颀笔下的秋日长安却夹杂着客居的悲伤,让人觉得凄凉无尽。帝都胜景,长安盛貌,并没有打动诗人之心,反而让他心生伤感。诚如清人屈复所论:“将自己不得意全不一字说出,只将光景淡淡写去,直至七、八,忽兴‘归欤’之叹,又虚托霜露一笔,觉满纸皆成摇落,已说得尽情尽致。”

  哪个文人不想仕途坦顺,李颀和无数寄居长安的诗人一样亦有所图谋,“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的诗句让人心生壮志。可他在长安城中找不到实现梦想的机遇,这才兴起返乡的念头。不知道写完此诗后,他是否立刻还乡了?他归欤叹倒不是虚言,后半生一直隐居田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08: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无尽上人东林禅居》应为《无名禅师东林禅居》
   
     从李颀诗集的流传版本来看:《全唐诗》收录李颀此诗名为《无尽上人东林禅居》,误,当作《无名上人东林禅居》。
     宋刊残本《文苑英华》卷二三五题作《无名上人东林禅居》 ;南开大学善本书库藏明隆庆元年(1567)《文苑英华》刻本卷二三五亦题《无名上人东林禅居》。
     又据国图善本部所藏李颀诗集最早的版本,即明正德乙亥(正德十年,1515)刘成德刻本《李颀集》三卷,亦作《无名上人东林禅居》。
     还可据《唐诗品汇》知其诗题为《无名上人东林禅居》。嘉靖十六年(1537)序刊本《唐诗品汇》卷十一作《无名上人东林禅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明万历年间汪宗尼校订《唐诗品汇》本,亦题作《无名上人东林禅居》。而文渊阁《四库全书》收录《唐诗品汇》则改“无名”作“无尽”,故不能简单以高棅《唐诗品汇》编撰年代早于李颀刻本而据此断言诗题为“无尽”。目前所见四库本《唐诗品汇》所语“无尽”,很可能为后代所改。
    故以宋本《文苑英华》、明《李颀集》、《唐诗品汇》所录为据,李颀原诗当为《无名上人东林禅居》。

     诗名变易为《无尽上人东林禅居》,始见于明。明铜活字本《李颀集》乃作《无尽上人东林禅居》,异于前本。后来之本或阙字存疑,如嘉靖庚子(1540)朱警《唐百家诗》本作《无O上人东林禅居》,北京大学古籍特藏库凌登瀛刻本《李颀诗集》作《无上人东林禅居》;或延续明铜活字本作《无尽上人东林禅居》,如明胡震亨辑《唐音统签》、清《全唐诗》诸书。

    此诗所述无名上人为神会弟子无名禅师。
   “无名”可解有三:“无名僧”;无名之僧侣;法号无名之僧侣。“无名僧”意指没有获得官方僧籍认可的修行者,如不空上人曾表奏弟子“无名僧惠恒、惠端”等僧侣正名入籍,显然与诗意不符;无名之僧的说法,亦不成立,既然屡屡交游,焉能不知僧人名姓;法名无名的僧侣为较贴切的解释,其人亦名载典籍。
  
   《宋高僧传》卷十七有《无名传》,无名原居于洛阳,二十八岁(天宝八年,749)于同德寺出家,初学律藏,后从学于荷泽宗祖荷泽神会,“得会师付授心印。会先语诸徒曰:‘吾之付法无有名字’,因号无名也。”[2]据神会事迹推算,无名当在天宝十二载前确定法号。神会大师于天宝四载入住东都荷泽寺,天宝十二载被诬聚徒兴事而贬谪荆州,乾元元年(758)示寂。 无名于天宝八年出家,其《无名和尚塔铭》记载“初依北祖华严,从渐而入后访南宗荷泽,自顿而证。至于方广大乘,沤和波若,投针彻底,游刃皆空。既不舍于文字,亦不耽著禅味,盖真解脱人也。”可知,无名在洛阳求学于神会当在天宝八载至天宝十二载之间,“自此志历四方,周游五岳。”天宝八载至天宝十二载,无名在洛阳师从神会;此时,李颀辞官再隐故里。诗中追忆早年隐居颍阳往事,“顾余守耕稼,十载隐田园”,从李颀早年行迹可推知此诗确作于晚年。诗人晚年隐遁东川,游走洛颍,参谒大德,酬唱应和,《赠别高三十五》据考即为天宝八载作于洛阳[5]。

    东林禅舍只是一处普通禅舍,并不在庐山。

    禅居为禅师修禅处所,爬梳董理唐代诗文中所涉及的“禅居”一词,知其规模远比寺院狭小。所谓东林禅居并非庐山东林寺,只是僧人宴坐参禅的处所。东林一词,或具林东之意,并非确指某地。如韦应物《同德精舍旧居伤怀》有句“洛京十载别,东林访旧扉”中“东林”当在洛阳同德寺旁,又其诗《紫阁东林居士叔缄赐松英丸捧对忻喜盖非尘侣之所当服辄献诗代启》中“东林”复在终南山紫阁峰上。故杨士宏《唐音》卷四评李颀《宿香山寺石楼》以“东林曙莺满”句附之“东林寺名在庐山,晋惠远所建”有失准确。李颀诗中未见庐山行迹,不可以庐山解之。杨氏以“寺在庐山,白乐天亦尝于香山构石楼”,殊不知白居易于太和六年(832)重修洛阳香山寺。此寺初建于北魏,武则天时曾于龙门重修此寺,李白有诗《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为证。

    那么东林禅舍不在庐山,当处何地呢?从《无名上人东林禅居》一诗分析,其诗如下:
草堂每多暇,时谒山僧门。所对但群木,终朝无一言。
我心爱流水,此地临清源。含吐山上日,蔽亏松外村。
孤峰隔身世,百衲老寒暄。禅户积朝雪,花龛来暮猿。
顾余守耕稼,十载隐田园。萝筱慰舂汲,岩潭恣讨论。
泄云岂知限,至道莫探元。且愿启关锁,于焉微尚存。
   
    李颀自云“草堂每多暇,时谒山僧门”,则此地应邻近李颀隐居之地,便于往来谒僧。其地僻居山谷,地邻泉涧,含吐山日,郁松栖猿。李颀晚年隐居东川,或许其寺处于颍阳附近深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0 1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题璿公山池》

    李颀《题璿公山池》中的璿公,李颀诗注释者多解为《景德传灯录》中承嗣北宗普寂的瓦官寺璿禅师,此说并无确凿根据。

    王维《谒璿上人》、李白《为窦氏小师祭璿和尚文》都提及一位璿和尚。赵殿成《王右丞集箋注》确定璿上人为瓦官寺璿禅师;李白《为窦氏小师祭璿和尚文》中“吴越宗仰”之璿和尚,詹瑛、瞿蜕园、朱金城、安旗诸先生在其疏注中都认定为瓦官寺璿禅师。

    但李颀诗中的璿公被确认为瓦官寺璿禅师尚缺少实证。李颀《题璿公山池》中的璿公被确定为瓦官寺璿禅师,并不像王诗、李文有迹可循,多为学人推测。瞿蜕园、朱金城两先生校注李文时,引用李颀此诗以为“时代相接,必即此璿和尚也”,并没有确凿根据。近年来研究李颀的论著,如刘宝和《李颀诗评注》、李聪亮硕士论文《李颀和他的诗歌》、隋秀玲博士论文《李颀研究》、罗琴《论李颀诗的玄理和禅理》、阮堂明《颀吴越之游考辨》以李颀曾有江南之行而因袭是说,但并无新证据支持说法。仅因为时代相近,便断然以为璿公即瓦官寺璿禅师,并不能令人信服。殊不知,璿公只是一位法号中带“璿”字的僧侣,活跃在开元、天宝年间的璿公并非只有瓦官璿禅师,尚有道璿、法璿、云璿、义璿诸公。

   冒然以为李颀诗中璿公即瓦官璿师,导致阐释李诗时出现歧见,对于“山池”位于何处,诸家自圆其说遂至异说纷呈。有云:“瓦官寺在金陵,唐时改为昇元寺,睿(笔者按:当作璿)禅师山池当在其内”或“瓦官寺在金陵,山池应在其内”;或论:“公是金陵( 今江苏南京市) 瓦棺寺的高僧(“开士”) ,曾去庐山( 今江西九江市南) 佛寺(“祗树林”,即祗园) 修炼”;甚有论者,以瓦官璿禅师比附天童法璿,据此以为“璿公山池可知即应在越中鄞县。”

    不仅璿公身份难解,其诗题是否作“璿公”也还值关注。李颀此诗,在版本上还存差异,今名《题璿公山池》一诗,并非一成不变,其诗名、诗句皆有较大出入。就诗题而言,究竟是做璿公还是濬公,尚需审慎。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金元好问《唐诗鼓吹》卷四、元郝天挺《唐诗鼓吹集注》卷四、元杨士宏《唐音》卷八、明高棅《唐诗品汇》 卷八十三皆题名为《题濬公山池》,异于王安石《唐百家诗选》。高棅《唐诗品汇》编校唐代诸人诗集,又旁参宋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却仍然改作濬公,恐非无据。“璿公”、“濬公”是版刻误笔,还是别有内情呢(莫非唐代李颀原诗避肃宗曾用名李濬讳,而王安石、明铜活字本沿袭此本乎)?


本次读书活动,告一段落。下次继续参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0 11: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味正浓呢,没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2 07: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君此帖,浓浓古韵,很好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8:19 , Processed in 0.2828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