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6|回复: 0

[【其它】] 胡安·卢尔福:一个推销梦境和自言自语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5 10: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53年,胡安·鲁尔福36岁。三年前,他的偶像威廉·福克纳得了诺贝尔奖;两年前,他丢了游荡墨西哥南方推销旅社的工作;四年后,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巴黎首次见到了海明威,并隔街喊“大师”;六年后,同一个马尔克斯,将因为读到他,胡安·鲁尔福的小说,而感觉眼前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而这年,鲁尔福只是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燃烧的原野》,十七个短故事。
  
  
  马尔克斯已经永远被贴上了“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他对鲁尔福的回忆则可以把鲁尔福同样安上“魔幻现实主义先驱”的旗帜。但一如马尔克斯自己所说,好小说家读一本小说,是“观看这本小说是如何写成的”——就像画家欣赏一幅画不一定是感叹姑娘美风景俏,而是观察笔触的去向和速度。鲁尔福推崇福克纳,马尔克斯亦然——在遇到鲁尔福前,马尔克斯已经被卡夫卡的《变形记》洗礼过,已经是海明威的狂热拥趸,已经在《枯枝败叶》里对福克纳有过致敬。但我们也看到了,遭遇鲁尔福之前和之后的马尔克斯,的确是如此不同。
  所以,话题是:鲁尔福究竟给马尔克斯,给整个南美,给整个西班牙语文学,启示了什么?
  
  
  按图索骥的追索,你可以发现鲁尔福有某些福克纳的影子。他对墨西哥南方土地的感情,一如福克纳对美国南方土地。《我们分到了地》、《科马德雷斯坡》、《卢维纳》、《都怪我们穷》,你几乎可以闻到相同的土地气味:旷野的萧索干涩,几乎像带有恶意;因为土地的无情,人的精神被迫回归本真,最原始的恐惧、绝望和麻木。
  但又不仅于此。
  
  《马卡里奥》里那借白痴口吻的漫长叙述,《北渡口》里全对话体构成小说,《安纳克莱托·莫罗内斯》里对情节断断续续的暗示和分段给出,都带有福克纳意味——众所周知,变换文体、叙述者、叙述顺序,是福克纳的拿手好戏。
  但也不仅于此。
  
  胡安·鲁尔福的小说很轻很轻,轻得你不会读不下去。你可以顺着一句话游荡,像一阵旋转的风卷过墨西哥南方乡村,那没有障碍物的旷野。马尔克斯说他的字句犹如诗歌,的确如此。或者说,他的小说像墨西哥乡间游荡的,无头无尾,歌词迷离的忧伤歌曲。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议论,只叙述。他的每句话都可以拓延成一整段句子甚至一部小说,但他收敛着。他拒绝在任何一段多费笔墨,你很难找到他着力的点。一如他在许多小说里出现的这么句话:“(某段问话)他没听见。他走开了。”
  
  胡安·鲁尔福的小说,时常只剩最客观的陈述,以及大段对白。陈述大多是短句,精致明晰,像照相机一样只提供给你画面感;对白则飘忽游荡,而且有许多许多的问话。他笔下的人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生活的贫瘠苍凉,让每个问题的主题都质朴到只剩记忆、生命、漫长苦难和死亡。
  
  
  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他的摄影作品。勒克莱齐奥赞美过他为墨西哥乡村拍摄的那些“纯朴而悲伤的照片”。他非常懂得把握某个时刻,把握住人皱纹最多、面容的岁月阴影最重、云翳和旷野争夺光线最苍凉的时节。
  他七岁时父亲逝世,母亲逝世时十岁,他的两位舅舅一年后过世,祖母收养了他,但在墨西哥革命战争中家庭败落。他从小就看过太多的死亡,他从小就没能和父母好好聊过。你可以想像,他小说里的人为什么时常是自言自语的话痨了——那些似乎在问人,又似乎一无所问的话,那些介于死与非死的幽魂对白。
  1952年他失业,是因为他问公司要一台收音机,以便装在汽车上,伴随他尘烟滚滚的墨西哥南部乡村推销之旅。在漫长的原野上奔驰时,他希望有点儿声音,以免寂寞——结果他被公司驳回了。
  除了构思伟大小说,他的人生主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出色的推销旅社业务和轮胎。一个推销员懂得如何吹嘘,如何先声夺人,如何在第一句就奠定推销的基调,如何用语焉不详的调子来歌颂。
  这些拼在一起之后,你会发现……
  
  《清晨》的开头,他像一台照相机一样着迷的描述烟云、灰尘与燕子鸣声;《那个夜晚,他掉队了》之中,那些长途跋涉的人用疲倦的,将要睡去的口吻,飘飘忽忽的念叨着故事;《我们分到了地》,旷野无边无际寂寥苍凉得简直不像现实世界;《科马德雷斯坡》的叙述顺序像一个孤单的人吞吞吐吐想到哪说到哪的飘荡旅途;《都是因为我们穷》用一种推销员式的不讲道理不容置疑的口吻确定了水灾和女人堕落之间居然有必然关系(这是魔幻现实主义重要的手段);《玛蒂尔德·阿尔坎赫尔的遗产》里那飘荡幽怨的笛声;《安纳克莱托·莫罗内斯》煞有介事,直到最后才透出情节真相的口吻。
  《佩德罗·巴勒莫》里所有的那些细节,一一散布在《燃烧的原野》里:风一般飘转、睡梦一般模糊的口吻;沉静淡定,丝毫不加怀疑的叙述;每一句话都浓缩凝聚如照片;不断若隐若现的声音;时刻让你怀疑周遭世界真实性的尘烟,这一切构成了他的诗。哪怕是叙述革命的《燃烧的原野》,他都像是在进行一张张照片的剪影拼接,并加上周围的风声、零星对话和那些微弱到只有他会注意的声音。
  
  
  你可以想像50年代初,他是如何写出这些小说的。他那时当然不知道,这一切会在多年以后,完全改变一个大洲的文学叙述方式在漫长荒凉的旅途上,他没有收音机,只好独自把这些如今被南美小说家奉为经典的诗句一样的小说,吟诵给自己听。那似乎就是他自小而来的习惯:在他只能从记忆中寻求父亲和母亲谈话的鳞爪时,他便这样像吟诗一样自言自语:一些让我们至今还可以观看着,陷入墨西哥南部梦境的自言自语。
【网址】http://my.hoopchina.com/zhangjiawei/blog/5604366.html
【评论】从胡安·卢尔福的身世和职业分析他小说的特点,比较有说服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3 17:09 , Processed in 0.11134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