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81|回复: 9

[ZT]中国教育改革提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2 20: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董键:《中国教育改革提纲》(第3版)

提示:
1、本文是《中国教育改革提纲》的第3版,跟第2版的不同之处在【说明】部分,增加了约2500字的说明,使得《提纲》更容易读懂,主干没有改动一个字;
2、希望网友们继续提问题,以便我对《提纲》进行完善;
3、不要转贴其他长文,谢谢。
==========================================================


中国教育改革提纲
执笔人:董键

本提纲的核心有两点:
一是建立一种不同于工业化教育的新教育模式(或制度);
二是建立一种新的教育管理体制。

新教育的目的是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方便地学习,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化程度、文明程度和国家竞争力。
之所以要改革工业化教育体制,是因为中国面临着严重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所要建立的社会形态是前所未有的(包括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也不曾描述过),教育应该先行一步。
新的教育模式当然需要新的管理体制,但更着眼于克服目前管理上的弊端,以及针对中国的教育资金长期短缺的社会现实。
中国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低成本,高效率,全民性,中国化,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服务。
“中国教育”应该有自己稳定的内核,有自己标志性的特征。
本《提纲》勾画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图景,是粗线条的,细节从略。

一、新教育模式(制度)

取消“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划分与说法,将教育划分为“未成年教育”和“成年教育”两大块。
“未成年教育”包括了16岁以前的教育,“成年教育”包括了16岁以后的教育。
“未成年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成年人”,它的培养结果是使学生具备适应可持续发展社会所需要的生活态度、观念和生活方式,具备适应法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意识和行为能力,具备适应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学习能力。
“成年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工作所需要的业务能力。分三个阶段或层次:2年制的职业教育,3-4年制的专业教育和4年的研究生教育。只在进入专业教育时才开始“选拔性的考试”(类似高考),在此之前只进行课程水平考试。专业教育不再分层次,实行淘汰制,同时提供各种课程结业考试和短期讨论班,这是方便自学和“继续教育”的。专业教育培养社会技术和管理的中坚力量,研究生教育培养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开拓人才。

【说明1】“义务教育”这个概念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在中国确立为国家教育制度。与这个概念对应的是“非义务教育”。有了这两个概念,教育便(在学术意义上)分成了“免费的教育”和“自费的教育”。在开放以前,中国在教育上的政策是与意识形态对应的,人民受教育是翻身解放的一种标志,也是公民的一种权利;作为国家政策,教育是一种社会福利,同时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主人不能自己收自己的学费。因此,那个时代学费很低,大学是免费的。其实老百姓的收入也很低,很多资金用于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对外援助。但在引入“义务教育”概念以后,情况就变了,政府开始与社会分离,政府实际上自己给自己规定了“义务”:必须保证每个公民接受一定年限(开始是9年)的免费教育。如果说以前因为穷,教师也少,很多青年实际上受教育的年限少,政府和社会谁也怨不着谁,但现在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完不成“义务”就面临着社会的指责,这恐怕是政府当初想不到的。因此,这十多年来群众的怨恨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孩子不能得到法定的学习权利的保障。政府受到指责的另一个原因是迟迟没有兑现法定的教育投入,而且很多地方政府实际上想“甩包袱”,将“义务教育”私立化,再加上高收费和乱收费,弄得群众苦不堪言。教育部去年规定的“一费制”更是从国家层面上宣告了“义务教育”不是政府的义务。“义务教育”实际上已经破产。在“义务教育”之外,由于理论上不能由国家支付学习费用,给教育金钱化(产业化)提供了依据,高中和大学的学费飞涨,已经成了社会的一大灾难。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说,这都是在没有搞清西方教育概念实质的情况下盲目引进的又一个恶果,弄得政府和社会都难受,说明“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划分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必须有源自本土的、适合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教育概念。另外,“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主要是个经济概念,跟如何提高教育水平和学习效率无关,也不能显示教育的目的性,它反映的是20多年来“经济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全面侵蚀这样的事实,跟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治国理想有着内在的矛盾。因此,取消“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划分,重建新的教育制度,是完全必要的。
《提纲》将中国教育制度规定为“未成年教育”和“成年教育”,是想充分体现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它将教育的经济因素放到了背后,凸显了对人的社会性养成的重视和确立新的对待知识的态度。
“未成年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成‘人’”的教育,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符合社会文化规范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人”。文化的养成非常重要,以消费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面临着深刻的危机,技术的发展(至少短期)不可能解决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新文化就是十分必要的了。这种文化不能等待危机爆发后才去建立,而是要提前一步,由教育来培养。这不仅是中国的迫切需要,也是世界竞争的焦点,谁先成功地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谁就引领了世界潮流,谁的文化就成了世界的主流文化。另外,中国未来特有的社会结构(独生子女社会)也使得对人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在“成年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个过渡阶段,这时候学生已经达到或超过了16岁,按现在的规定,应该达到了法定的劳动年龄。在经过“未成年教育”以后,他们已经对社会有了广泛的认识,这时候选择一个职业,从事较为简单的工作,了解简单的原理,对工作的辛苦,对工作中要协调的关系和应该遵守的规章,以及该工作的社会意义,有新的认识,同时也对自己是否喜欢这个工作、要不要调整工作方向做出选择。因为有两年的时间,一些学生可能会选择两个工作。过渡阶段结束后,根据自己实习的经验和兴趣,决定自己要不要继续深造。对于要深造的学生,就要准备“专业教育”的入门考试,在通过考试后,真正艰苦的学习阶段到来了,而且还是充满竞争的残酷淘汰。不如此,就无法培养真正有专业水准的人才。这里,《提纲》没有提什么“中专、大专、本科、一二类、重点”等等,是因为这样的划分没有必要,专业人才就是能顶上关键作用的人才,其余的可以自学,《提纲》所展示的教育将为群众自学提供便利的条件,这其中就隐含着要培养成一个“自学的民族”的打算,在青年人有了读写能力之后,要逐步摆脱对学校和教师的依赖,走自学之路。这是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步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20: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新管理体制

教育应当定位在政府所办(或辅佐所办)的社会公益事业,不能把教育定位为赚钱的事业,为教育筹集资金是政府的职责。
教育的主办者以省级政府为单位,国家可以保留少数教育机构作为独立单位。
省政府拿钱办教育,办教育不再是县级政府或市级政府的责任,更不是乡镇政府的责任,这样,教育就是(以省为单位)统一的整体。这样安排并不排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共建”教育。
国家教育部制定符合国家意识形态、长远发展和对外关系所必须的最少量的教育政策和法律。这些政策和法律是各省都必须执行的。
省教育厅是本省教育政策的制定机关,“省教育公司”是教育政策的执行单位,它有四个分公司,分别负责“未成年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具体实施。由于是按(特殊的)公司化运作,教师和校长都是职业化的,学校没有了行政级别。教育政策和教育行为受人大和社会的监督。
教育资金的来源:(1)各级财政按税收比例拨付教育资金,归省教育厅统一使用;(2)社会的捐助,部分归省教育厅,部分归受捐助的学校;(3)地方政府与学校的“共建”资金,归学校使用;(4)中央转移支付的教育资金,归省教育厅专用;(5)学费,全部归省教育厅统一使用。
收费政策:在政府没有足够财力办免费教育的情况下,各级教育原则上都是收费的,但收费政策是不同的。“未成年教育”和职业教育,实行“自愿的低收费”政策,所交学费打入学生个人专门帐号,累计不足的数额作为学生欠国家(省)的债务,工作以后偿还。对于专业教育,实行“低收费政策”,外加实行助学贷款。研究生实行“免费教育”,同时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当年所收的学费进入下一年的预算。收费政策可以根据政府和社会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整。

【说明2】教育事业在一个国家的内部发展和对外竞争中显现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的重要性一点也不比国防事业差。国家应该把办好教育事业提高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地位来对待,在教育经费上应该立法予以保障。
考虑到我国经济上还不富裕,而且即使再过半个世纪,也只能预计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教育资金的短缺就不是很快能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满足世界上最庞大人口的充分教育和学习问题就成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大难题,也是考验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坎。13亿中国人应该有点志气迎接这个“命运的挑战”。走“引进”或“拿来主义”之路是行不通的,在单纯的技术问题上行不通,在涉及更复杂的教育问题上也行不通,这在前面分析“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时候就看出来了。因此,中国教育不能走“规范”的道路,也就是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西方的教育,有三个需要关注的特点。其一,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都是公私并立的,这跟他们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有关。另一个特点则不太引人注意,那就是不同学校之间是独立的(日本有些例外),他们的人员和资产是不共享的,尽管现在某些信息可以共享。第三个特点是,大学里科研与教学并行,其职员一般是科研教学双肩挑。这也是西方的一个传统。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模式因为是抄写西方的,西方教育的这些特点也是中国教育目前的特点。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速度和教育的公平性问题是否允许我们继续按照西方的教育模式走下去?如果没有外部竞争,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悠着点”;如果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不严重,也可以不用怀疑这套模式的有效性。但是,现在这两个方面的严重局面同时摆在我们面前,已经深深地困扰着政府和社会,这就要对西方的这套教育模式打个“问号”了。现在,持这种怀疑态度的人不说没有,也是少之又少,因此,当《提纲》提出按“省教育公司”模式来办教育的时候,他们肯定想不通。但是,作为个人随便怎么考虑自己的事情影响都不大,政府考虑教育事业则要从战略和全局出发。例如,一个校长可以考虑招收天下最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办成一个品牌学校;但是,政府的着眼点则是如何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最好最方便的学习条件,品牌学校也是在这种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在破坏公平的情况下用钱堆出来的。这才是“大战略”,不给将来留下隐患。如何平衡“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则需要“大智慧”,这就要特别讲究教育策略。
从一个简单的数量分析,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这套教育模式是如何引起了那么多教育问题的。例如“义务教育”要求所有的适龄孩子都要进学校,这些孩子的数量(约3亿)比美国的全部人口都要多,让这么多的孩子同时进学校学习,其所需教室和教师数量之多是可想而知的,在人员、物质和设备方面的花费,如果按美国的办学标准,则将是个天文数字。在教育经费比美国少很多很多的情况下,教育的保障程度之低和教育水平之差也就可以理解了。如果再按美国的大学模式,再追他们的大学入学率,则中国的高等教育开支要比美国多5-6倍,这将使中国社会不堪负重。因此,当中国教育在西方的模式里又加上“重点”政策以后,中国老百姓对(优质)教育权利的争夺之激烈也就无法避免了。教育上出现的种种龌龊的事情之所以屡禁不止,跟这种激烈竞争密切相关。内部出现这种竞争,不是好事,是问题,是祸患。
总之,从经济角度看,从教育公平角度来看,目前的教育模式无法支撑中国众多人口的教育和学习,需要走一条新路,一条既经济又公平的教育之路。这既需要从宏观教育模式和政策上做出改变,也需要从微观上即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上做出新的探索。
从宏观上讲,“省教育公司”模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办法,也是教育资源充分共享的有效办法,因此,可以解决人口众多与资金紧张的矛盾。下面还要讲教育公司内部的构成问题,教育资源的共享性是如何实现的就更清楚了。规模化办学还能产生分散办学所不可能办到的一些重要的事情。通过教育公司这个专业化的机构来举办教育,使教育与行政分离,也是符合政府改革的大方向的。这样做,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统一的国家观念,对学生和公民的政治教育也就更加有说服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育分省举办,教育主要决策权下放到各省,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的。中国那么大,人口那么多,地区差别那么突出,指望教育部用一个标准来规范所有的地区、所有的学校和所有的学生,必然让所有的人都无所适从,这是教育上存在那么多问题和议论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教育部将那么多的权力抓住不放,不仅使得自己成为矛盾的焦点,更重要的是束缚了各地教育创新的积极性,甚至扼杀了教育创新的能力。教育部近年来公布的新一年工作计划,给人的印象总是:教育部不是一个在制定国家教育长远规划的部门,而是一个处理散事的办事机构,没有什么具体的事它不管的,各个旮旯里的事都能见到它的身影,看似勤勉和负责,其实它什么也管不好,因为在北京遥控各个旮旯是不可能的,除非教育部的人马再扩大一万倍。这种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不仅在经济方面证明是不好的,在育人和造就社会新生活方面更是有害的。“和谐社会”要求社会生活是多元化的,教育必须能造就丰富多彩的人生和多样化的生活,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人才”的教育制度和模式必须改革。由于中国往往在一些重大的提法(例如“现代化”,“科教兴国”,“知识经济”,“知识改变命运”,“教育现代化”等)上不加限定,使得工业化特点的教育模式很容易促成了中国教育的各种“热”,表现为炒热知识和学历,造成学习的盲目和浪费,出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过度”,学历和文凭贬值,“毕业即失业”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教育过度”使得众多的学生都往一条道上挤,这必然要恶化人们的心情和社会生态。因此,中国教育要适应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必须让各地去探索适合自己人文和地域特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教育的决定权下放,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制度也要做相应的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20: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教育与社会

教育的目标始终是为了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教育界全力为社会提供低成本的、方便的、终身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要求社会尽到相应的义务(这就是一个交换),那就是通过立法来规定:社会的所有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为教育提供方便,也就是社会资源与教育共享,这是办低成本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所在。

【说明3】严格地讲,“一草一木都具有教育的功能”。人是社会动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被他/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所塑造。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于正确认识社会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的教育太脱离社会,家长把学校当成看孩子的保姆,学校几乎尽了无限的责任,但家长却没有义务为学校的教学提供便利。社会上的其他单位也是如此,他们只是希望学校为他们输送所需的人才,却不曾想过,希望中的合格人才的培养也需要自己配合。社会上有现成的教育资源,只要社会略施援手,就能解决学校花费很大资金也难以解决好的问题,因为,若不然,学校就要造一个社会或技术的“模拟系统”进行教学,显然是多方面的浪费。学校只需要解决在社会生产生活条件下解决不了的那部分原理性的教学问题。目前的教育水平低,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也对社会不了解,无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业介绍和课程指导。学校不了解社会,怎么能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学校又怎么能对社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施加影响呢?新教育是把教育界看成了探索和培养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先锋力量。加强社会与教育的联系,也便于社会对教育的了解和监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20: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教育与政治

通过公民课程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国家意识,通过与社会的深刻联系培养学生的义务和责任感。
在学校的安全部门建立党的组织,受地方党委领导。教师之中可以建立党的组织,受教育党委领导,但只能通过学校的民主渠道影响学校的事务,要通过校长和教师委员会才能发挥作用,是一种间接影响,不是党委决定一切。各级党组织都可以被学校请来做政策与形势报告,与学生和教师交流。

【说明4】学校教育的政治化是目前教育的一大顽症,在和平发展时期,这样做就弊大于利了,因为学校毕竟是个理性的地方,而政治要求的是服从,这是违背教育本质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个怪胎,实际上还是“一把手”说了算,而政治气候是非常易于变化的,学校工作就随风而变,这对于需要稳定环境的育人工作来讲就是致命的,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培养一个好人难上加难,而要毁掉他则很容易。政治统治学校还带来了教育价值的异化,因为政治追求的是权力,当人们觉得追求权力比追求业务能力更有利时,谁还用心在学业上下功夫?当学生们看到政治的阴暗面在学校也赤裸裸表现的时候,整个社会就没有一个正气的“避风港”了,社会生态怎么能不全面恶化?因此,政府应该重新考虑学校的价值,是强行按照现在的思路要求学校作为政治的附庸为自己培养“接班人”呢,还是把学校看成社会和人生美好理想的出发地,以及作为社会流弊的净化器?必须得有一个地方保存人间的基本价值,当社会因政治异动而迷失了方向的时候,还能从那里找回精神的归宿。在新教育体制里,要重新考虑党的活动方式。党要对学校做好事,就要讲求一个方式方法。省教育厅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机关,它是党领导的,教育政策可以体现党的意志;省人大任命教育公司的高级管理层,也是党领导教育的一个部分;在学校内部,党只进行政治上的引导,保留一个合法的讲坛,进行发展观念和重大政策的宣传解释,沟通学校与社会其他部分党的联系,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政治动员。学校里的党员追求的不是事务上的权力,而是社会发展的理想,通过自己的模范行动将这些理想表现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是一批为理想而工作的“自愿者”,而不是象其他行业的人员一样追求经济利益,否则,教师和其他人就没有鲜明的区别,教师就应该是理想的播火者。学校没有行政级别,任何党员都不具有行政级别,也就不可能通过入党来获得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好处。学校是党的“特区”,跟其他地方的党组织不一样,并保持对其他地方党员和党组织的批评与监督的权利。有这样一块理性的健康的部分,党就能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就能更好地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历史责任。学校党组织的活动经费,政府要给予保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20: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私立教育问题

各级教育都可以办私立教育,教育经费自筹,政府对每个在私立学校从事“未成年教育”阶段学习的学生补助一定的经费。私立教育与政府所办的教育共享同样的信息资源,省教育厅通过专门机构来监管私立学校的教学活动。

【说明5】中国的私立教育起步晚,要一点一滴的培养出世界名校,可不是容易的事。现在的私立教育主要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是在“经济主义”和“一切向钱看”风潮的影响下来抢滩教育市场的,它本身不是奔着低成本教育目标去的,私立学校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蚕食”公办教育的地盘。在中国,由于有过一段时间的特殊的历史,人们对公办教育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尤其是对于收入较低的阶层更是如此。如果政府能办成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私立教育的市场就会被压缩,尤其是在“未成年教育”这一块,因为私立教育实在没有办法跟公办教育的优势相比。私立教育的活动空间主要在“专业教育”这一块,因为公办的“专业教育”实行淘汰制,很多人不能学到毕业,也就无法完成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他们如果不能通过自学成材,就可以到私立学校继续学习。公办的“专业教育”不是普及性教育,不(跟风)追求毕业生的数量和入学率,一定要培养出真正有水平的、能够担当技术和管理责任的有用之材。这一块的总的数量并不小,足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造成浪费。这是另一个意义上的低成本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20: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教育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的教学活动与科研分开,科研以学科群的“基地”形式建立,通过设计合适的“接口”与学校及社会相连,科研活动的内容都能及时转化为教育资源。教育部(教育厅)管教育,科技部(科技厅)管科研,体制就顺了。

【说明6】多年来,科研的条块分割是阻碍中国科研进步的一大障碍,科研资源的单位所有、部门所有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由于科研被不适当地神圣化和神秘化,科研离教育和社会公众都有很大的距离。现在,借着教育改革的时机,科研体制也一并改革,集中资源进行科技攻关,集中的理由很简单:因为科技资源的产权是政府的,政府有权对它进行重新组合。这种集中和组合的结果,既要有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也要有利于教育对科研的需求的满足。合适的办法就是设计“接口”,就是科研工作的过程和成果都被专门的教育人员所跟踪和记录,这些资料和信息对所有的教育人员开放,供他们进行各种发掘和利用,转化为课程。这样,科研资源就被充分利用,体现了它的最大价值。通过“接口”,教育和社会公众就能走近科研,对科学普及有好处,对科研的监督也有好处,因为,如果能及时引进大众的评议,科研的价值也能及早发现,对于一些没有意义的课题或者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就能尽早加以淘汰。也就是说,政府支持的科研应该具有公共性,是满足公众利益最大化的,这样的科研也就一定程度上成了公共活动,科研人员必须能够面对公众的询问和质疑,而不是在见不得人的象牙塔里孤独地“捣鼓”。
在这种教育-科研模式里,科研工作的评价也发生了改变。现在,科研工作以发表论文作为评价依据,尤其是能在外国的刊物上发表论文,评价的分值更高。这是一种不重质量重数量的评价方法。在新的模式里,科研的评价是以被反复验证、成为教科书的内容或者成为产品为准,论文的作用只是提供了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的舞台,如果它不是真实的,或者没有应用的机会,将没有任何价值。这样就杜绝了虚假和浮躁。科研人员分成两类,一类是普通的科研人员,他们必须有精湛的实验技能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能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另一类人员是公认的学术权威,他们是“基地”的学术领导者。对于普通的科研人员,他们的待遇和收入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基础工资+在“基地”工作的工龄工资+岗位津贴,另一部分是成果奖励和开发提成。这里,没有什么职称评审问题。对于学术领导者,他们实行年薪制,年薪足够他们正常的生活消费所需,不用为生活去操劳,全身心地投入科研的规划和指导中,“基地”所出的成果跟他们的名字相连,他们不参与成果的提成,但可以分享政府的奖励。所有的人员都实行聘任制,这个工作由“基地”的管理部门来完成,并提供科研所需的一切保障。“基地”还负责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学生由普通的科研人员来指导,肩负这样任务的导师给予相应的津贴。研究生的招生实行“基地”自主招生,研究人员根据对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综合素质的考查来决定是否录取。在“专业教育”提高质量的情况下,研究生的数量应该控制在不大的规模,政府对研究生免费培养,这部分开支不大,并且这些开支还能通过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获得回报。中国不要按西方国家的比例培养科研人员,只要在数量上保持大致相等即可,质量肯定就上去了。“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不能喊过了头,“人海战术”应该辩正地看待。至于如何避免“美国是中国教育的收割机”的情况出现,那就看中国的社会发展目标如何了,如果中国还是高喊“与国际接轨”,高唱“教育的国际化”,这个问题就没有办法解决,因为你培养的人才是通用的。只有你培养的人才不适合美国,你的教育投资才能最大可能地为自己产生效益,就象一些国外的垃圾处理设备不适合中国一样,因为两国的消费品种类不同。越是独特的,越是专有的,越不怕别人觊觎,相反,却能对别人产生吸引力。没有这点信心和理念,《提纲》就没有实施的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20: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省际教育关系

各级教育机构都可以根据教育资源的情况接纳外省的学生(学员),但需要事先达成协议,确定能够接纳的学生数量,并协商资金的补偿办法。目前地方高校的一些做法就是这种补偿的一种形式。

【说明7】关于谁是“外省的学生”,这里是这样规定的:如果该学生的法定抚养人(或学生本人)不在本省纳税,那就是“外省的学生”。如果一个“外省的学生”一定要到本省来学习,他/她也可以不通过省际协调,而是按自费生对待,交纳核定的培养成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20: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教育公司和学校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方式

校长和教师是职业化的,全部实行聘任制。校长是学校一切教育事务的责任人。但校长不是决定一切的,因为学校的“教师委员会”和“教师大会”这两个民主与监督的机构对学校事务有重大的影响。首先,校长的产生必须得到教师委员会规定考察程序的认可,报教育公司备案,任职为5年;教师委员会根据规定数量教师的提议可以启动“校长罢免程序”,对校长进行咨询,在仍然不能解决分歧的情况下,可以召开“教师大会”,投票决定校长的去留(校长的另一个罢免程序是教育公司发现校长不能执行公司的规章而由人事部门启动的)。其次,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和重大教育行动计划都要经过教师委员会的审查,校长签字生效(校长的议案也不例外)。教师委员会经过“教师大会”选举产生,委员数量按教师比例确定,任职为2年,可以连任,享受“公司津贴”。校长按规定负责组织学校的一切教学和教育研究事务,有权设立特别机构,有权聘任关键岗位的人员。普通岗位的教师,要通过教师委员会的考察后方能进入试用阶段,根据教务部门试用结果的意见,在编制内由校长决定该教师是否聘任,报人事部门备案。教育公司解聘教师或者因为学校的撤消,或者因为生源减少,或者因为没有过学期(学年)评价关(包括教育事故)等。
教育公司有6条“线”与学校相连,即财务部门,人事部门,(基础)保障部门,图书部门,仪器设备部门和安全部门。这些部门在学校有派出机构和巡视人员。保障部门的任务是为教学和教学研究提供基础设施的保障,学校根据所服务地区和人口的需要提出保障需求,公司审查后制定方案和预算,报省人大审批,由公司保障系统(招标)执行。图书和仪器建设也按同样的程序分别由公司专门的系统来负责和掌管。公司的人事部门在各个学校有派出人员,负责学校一切人员的业绩考查。安全部门负责学校和学生的安全保卫与安全教育。这6条“线”上的职员的业绩由所服务单位的评价和执行公司规定的情况来决定。
在四个分公司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原则是在较高层次的学校设立对较低层次学校教师的“导师制”,这对于迅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非常必要。教师的培训是免费的。对于从事“专业教育”的教师,可以根据本人申请与研究计划得到一定时间的学术假期。

【说明8】教育公司的学校实行制度化的民主管理,是对学生进行民主制度运作教育的现实样板,是培养学生的民主文化的需要,也是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因为教育的本质是让人明辨是非,增长理性,懂得道理的,而道理的形成是需要讨论和辩论的,没有民主的教育,教育界和社会将充满专制和服从。

【说明9】这里,教师的评价也跟目前不同了,教师的评价由三部分组成:(1)学生和家长的评价,占50%;(2)遵守学校规章,占30%;(3)教学创新成果,占20%。如果按100分制计算,一个合格教师的得分应该超过60分,即大约是50×70%+30×80%+20×0%。大分值地引进学生和家长的评价,其根据是:学生有自主性,教师工作好不好,学生和家长的感受最真实。引进学生的评价是与《提纲》所规划的新教育的内在要求相一致的。如所周知,教师的教学如何评价,是个重大的问题,不正确解决这个问题,教育的质量将没有办法保证。在以前的教学评价中,对于引进学生的评价,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都不高。《提纲》这样做,也是经过深刻谋划的。严格说来,教师跟工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工人的产品可以用确定的指标来检验,合格与不合格,一查就知道,因此,工人的工作就以产品的合格与否来评价,这个评价不是产品自己说出来的,而是别人检查出来的。但是,学生就不同了,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一些知识,或者学会某些文化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能够提问题,能够自我感觉学好了没有,或者所学的东西是否对实现他/她的愿望有好处。这是学生和工人的产品最大的不同,也就是说,教师的“产品”是有思维的,有自主性,能够自我检查。我们说,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所以要求进行“个性化教育”,那么,个性化教育的结果由谁来评价呢?显然不能有事先制定的标准来评价,那就只能由学生自己来评价。教学是教师专职的事业,为学生服务是教师的天职,学生和家长的评价是引导教师精力投入的一个有效措施。这当中一些细致的规则是不难制定出来的。教师同行之间的评价主要表现在教学成果的创新方面。

【说明10】未来的学校绝对没有借债和贷款的权利,也不可能象现在这样拿省财政的钱或收的学费为自己定津贴和发奖金,甚至任意挥霍。未来学校的财权将大大缩小,目前教育资金的浪费或低效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在资金使用上没有硬约束所致。节约每一个钱,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教育问题,怎么花钱,代表着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素质,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首要的标志就是要建设一个节约的、高效率的社会,教育界要率先垂范。

【说明11】这里,图书部门的职责有三点:(1)负责一些稳定课程的教材审定和发行;(2)通过教材批发控制社会图书销售网点分布和销售价格;(3)负责教育公司图书馆的运行。教育公司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各个学校没有自己的图书馆,这样安排还是从资源利用率上来考虑的。前面说过,中国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建设众多的学校,中国教育的特点将是要求和培养公民具备自学能力,不能也不要都往学校里挤,学校更多地担负着短期讨论和答疑的角色。这样,学校能服务的面就大了(比如一天就能服务2批甚至3批学生),公民受教育的机会也就更多更平等。那么,要自学,图书馆就是个很合适的地方,也是满足个性化学习的地方。因此,中国今后的目标是要大量建造图书馆,对图书馆的管理和利用水平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书店和出版商共享一个信息系统,及时满足读者对图书的需求。

【说明12】教育公司的仪器设备部门有两点职能:(1)负责仪器设备的掌管和处置(可以是国资部门的委托机构);(2)拥有一批教学仪器的研制机构。
在新模式里,实验教学有了全新的模样: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离,不再是理论教学的附庸,起简单的验证作用,而是要独立开课,自成体系。要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培养更多更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普及科学研究的知识,这是一个重要的举措,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将来,除了少数专业性很强的学校拥有自己的实验室,一般学校只教理论课,学生要做实验,就要到“实验学院”或“实验中心”去选课,而这些学院或中心不属于某个理论学校,是教育公司的有机部分,跟理论学校是平等的。理论学校只要教授某个专业最必须的课程即可,其余的相关课程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学。实验学院跟教学仪器研制机构密切合作,后者给前者提供仪器研制所需要的足够的手段和经验指导,并根据情况制定量产的计划和预算。教育公司自己从事教学仪器设计和实验项目的开发,生产可以招标完成。这是降低教育成本的又一个关键步骤。目前,能够自己开发实验项目的学校不多,仪器也大多是从社会上买的,这些项目的技术使用不尽合理,扩展性差,共享性差,仪器设计得也很粗糙,寿命短,等等;而价格虚高和回扣使得这方面的资金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教育公司来控制制造价格和教学仪器的种类,培植一批质量优良的制造企业,把中国的教学仪器产业做到世界上去。另外,实验教学也将有新的做法,例如对基础科学的实验没有必要让所有的学生都亲自做,这样的实验仪器如何设计就成了大学问。再比如,目前的实验项目对环境、生物变化和人自身的观测很少,未来这方面的项目要大大增加。最后,整个实验教学如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促进理论教学向着同样方向的改革也是需要进行艰苦探索的。


【说明13】教育公司的学校是稳定的,但教师可以流动,公司根据各地人口发展情况和教学力量的变动情况来调动教师,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教育资源是按人口分布来配置的,跟行政区划没有必然联系。地方与学校的“共建”是在地方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地方愿意为从事“未成年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拨出一部分钱(或其他资源)归所在地的学校使用。教育公司保证这部分钱专门使用,所形成的资产归教育公司所有,经过一定年限后,教育公司可以自由支配这些资产。“专业教育”的学校数量要少得多,它们是全省(或全国)的财产,不与地方“共建”。这跟目前部委所属的高校多数与地方“共建”从而在招生政策上向地方倾斜甚至变成了地方所有是根本不同的。这些年教育改革很乱,一个结果是改出了一些“地头蛇”,侵吞了属于全国人民的教育资源,这是要“改回去”的。这是一些人在“公有财产产权不明晰论”泛滥的大潮中混水摸鱼的另类案例。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情况下,人才培养的地方分割是不必要的,以防造成教育政策上的紊乱。至于各个省如何做到教育投资能最大可能地为自己创造效益,那就看各省的智慧了。需要指出的是,“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

【说明14】在学校的分类中,艺术学校、外语学校、师范学校单独设立,其中体育人才的培养设在师范学校内,是培养体育教师的,公办教育不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只培养普及性体育人才,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由私立学校承担。师范学校的招生,除了体育生之外,都要有年龄限制(例如不低于20岁),并且入门考试是直接测试其专业知识水平。师范学校的课程主要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和课程设计的学习。由于有公司与社会的强大资源可共享,教师的培养效率很高。外语学校更多地聘请外籍教师,学生的语言培训以入门为主,少数学校进行从事外语研究与语言翻译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20: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教育公司与政府的关系

教育公司的“高管”人员由省教育厅来物色,由省人大审议任命,教育公司的预算需人大审批。省教育厅要根据财政的变动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教育公司提出新任务和新政策,教育公司要根据资金状况提出新的教育行动方案,在资金的约束下实现最好的教育公平和教育革新。换句话说,就是政府给你教育公司这么多钱,你如何保障好所有的公民受到最好的教育。
教育公司要接受省教育厅和省人大组织的咨询和检查,其财务要接受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公司的安全部门要接受政府公安部门的业务指导。省教育厅跟国家教育部一样都是很小的机构,它委托统计部门进行教育信息的统计,委托教师协会(或学会)进行教育理念和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为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教育公司的所有教师和职员的工作待遇由省教育厅制定统一的计划,报省人大审批。教师和职员的社会保障可以跟社会其他行业人员的保障接轨,也可以有所区别,由各省自己决定。

【说明15】前面说了教师的评价问题,这里要介绍教师的待遇和收入问题。基本精神是参照科研人员的待遇办法,即教师的收入为:基本工资+工龄工资+岗位津贴+教学成果提成和奖励。教学成果包括教材和仪器研制。奖励包括“模范教师奖”和“重大教育成果奖”,前者每年都有,由教育公司的人事部门根据考查的结果来确定和颁发;后者是由省政府奖励给那些在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个人和团体。
教育公司的职员(即“6条线”上的人员)的待遇也要根据他们的管理水平来确定,基本构成是:基本工资+工龄工资+岗位津贴+管理成果奖励。管理成果是指“能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服务效率的措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充分认可。
教育公司及其分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跟工作年限没有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20: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改革的过渡问题

改革的关键是人事安排问题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人事安排是紧急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可以缓一缓。教育人事必定要“大洗牌”,教师没有多少问题,在新旧体制下都是教师,对教师的聘任制也早有思想准备,问题的关键是教育行业那么多的机关人员如何安排?无非有四条出路:一是愿意从政的就考公务员,或者政府安排适当的位置;二是在教育公司里当职员,从事管理工作;三是当教师;四是走出教育界。历史遗留问题就是以前的工作经历要得到政府的补偿,还是分教师与机关人员:对于教师,按工作年限补足社会保障基金(已经交纳的除外);对于机关工作人员,在跟教师同样补足的社会保障基金外,另根据级别发放一定的“赎买金”。给所有人员两年的选择期,在此期间,各地的教育资产悉数上交教育公司,所留下的债务由原来的主管政府接管,中央和省政府根据情况以后酌情分担。

【说明16】要实施《提纲》所展示的教育图景,需要深刻改变教育界、社会和政府对教育的既有观念,在利益上也是个大调整。这个调整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有好处,是应该坚决推行的一项改革。通过这场改革,确立起中国教育的独特模式,使“中国教育”有稳定的内核和特征性的标志,在世界上打出中国教育自信的旗帜,引领世界教育观念的新思考和新变革。因此,一切有志于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爱国者,都应该团结在新教育的旗帜下,为教育模式和体制的顺利转型做出应有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14:38 , Processed in 0.1637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