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03|回复: 2

[【诗歌】] 最简明的格律诗入门教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2 13: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敏说诗(答××同志)

        锦绣文章应景诗,挥毫不歇颂年时。
        岁终翻检良心账,尽是谀词赚口碑!

  附注:遍翻刻碑印版展览陈设之拙书,皆阿谀逢迎之辞,此阿敏浑身解数、全部生活也。

××同志:

  来信建议把该诗末句改为“分明口碑是谀词”,我觉得不妥。其中主要有三大问题:

  一,韵脚:“碑”和“诗”、“时”,同属“平水韵”的“四支”部,押韵很合规范。你对韵部不大熟悉,以为“碑”和“时”读起来不协调,所以要改。

  二,意思:原句的意思是——别人之所以夸我,其实都是我吹捧他换来的——联系前面的内容,是一辈子忙得团团转,不过全是拍人马屁而已。而经你一改,意思就变成:口碑都是吹捧,这就如同说“吃饭就为充饥”一样,既失趣味,又不合本意。

  三,格律:原句七字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照你的改法,就变成“平平平平仄平平”,这样就完全不是诗句了。

  看来,格律诗的平仄和押韵,你还需要从头学习一下。
  
  本来,这个问题非常难,讲诗词格律的书,都是一大厚本,不好懂,好些地方还要死记硬背,但自从1977年启功先生出版了一本《诗文声律论稿》,大家都觉得这件事情变得明白容易起来。你如果要写诗,应该把这本书找来好好读一读。

  当然,如果完全没有基础,一下子想把格律全搞清楚了,也有难度。很多人就因为看到一顿宴席要同时吃完那么多菜,反而不知从何下筷,因此而不敢入席、知难而退了。

  真那么可怕?其实不见得。所以,有一种办法,就是先不求甚解,哪怕只知道些皮毛,干起来再说。把事情先看得简单点,就会多些勇气。很多事,一开始就要求绝对正规,反而倒干不成了。你看画家、歌手、书法家,哪一个不是先由瞎画、瞎唱、瞎写开始的?

  这里,我把启功先生讲格律的意思再简化一点——虽然这样不够严谨,而且还有瑕疵——但至少这样你可以先做起来,而且大致上方向不错;以后再逐渐深入、改进,就有成功的希望。

  学做旧诗,先只要知道几条:

                    一,平仄。

  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声,而旧诗发音还要加上个“入声”。这个“入声”,在北方语系以外的很多地方,本来就有,比如一个“国”字,只要不是北方话,都不会读成第二声(阳平),那么你用江浙、粤闽、湖广或内江的话一念,它的发音自然就是“入声”,不要专门记的。这个说法虽不大严谨,但的确有很多人在家乡话里就很容易体验入声的存在。北方人不容易,这就需要查一查韵书了。

  明白这点之后,平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发音“阴、阳”的字,属“平声”;“上、去、入”三种,都是“仄声”。

                    二,音步。

  五言、七言诗的诗句,主要都是从“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个“音步长竿”中截下来的,比如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等等。如同走路,两字是一步,先出左脚是平平,再出右脚就是仄仄,左右交替、自然行进。不可能连着两步都是左脚或右脚,所以平平平平或仄仄仄仄就不行。另外,还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习惯,是指“逢双的字平仄一般不能变,逢单的字有时可将就”;换句话说,如果把每一步的两字看作脚步的抬起和放下,那么抬起的姿势可随便一点,但放下的动作一定要落实合规矩。

                    三,押韵。

   如果是绝句,第二句和第四句末字必须押韵,而且一般是平声;第一句末字可韵可不韵,第三句收尾应该是仄声,当然就不能入韵。严格的格律诗,韵部是有规则的,这可以放到以后的实践中逐步深入学习;一开始学,可放宽些,念起来顺口就行。

                    四,节奏。

  节奏就是格律诗的句式。一般讲格律的书,把它分为很多固定的格式,比如平起式、仄起式等等,要记要背很麻烦。这里咱先只粗粗说点“大路货”,事情就比较简单。比如要写五言绝句:

  第一句如果是仄仄平平仄,第二句不用想——一定是相对的平平仄仄平;第三句要注意:既不能和第二句相对、又不能和第二句相同,于是就“前头要顺应,后头要变化”——这样第三句就自然变成平平平仄仄。第四句又简单了——只要和第三句相对就行,那就一定是仄仄仄平平了。一二句、三四句的关系,诗律上叫“对”,二三句的关系,诗律上称“粘”。

  所以,只要记住:一二句、三四句各相对应,第三句和第二句的平仄关系是先同后变——这就是五言绝句的规则了。七言的节奏同五言一样,只不过在前面再多加两字而已。不用说,这多加的两字,也要符合“左右交替”的“音步长竿”的规矩,各句之间的关系,也和五言是一样的。这样看来,学会了五言,七言也就基本上不学自会了。

                    五,对仗,

  对仗就是相对的两句中,语法关系和各个位置上词的性质,要大致相同,这意思,大家基本都是明白的。在八句的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一般应该相对仗,这也是常识。对仗很有意思,对用字用词都是基础训练,所以人们学诗,常常都是从对对子开始的。平仄在对仗中也很重要,也就是说,“左脚”必须对“右脚”。比如,上句是“吃饭”,下句如果对“拉屎”,虽然都是动宾结构,在词性关系上是合适的,但因为宾语都是仄声,所以就不行。换成 “夹菜”或“走路”?也不对,因为还是仄声。如果对成“耕田”或“听歌”,就对了,音律上正好是仄仄对平平。

  知道了这些最皮毛的常识,我们就可以比划着做诗了。

  要做诗,当然要先有一个想说的事情或意思,比如,打算表述“上班途中听说今年要涨工资”,那么根据上面所说的规矩,就可以写成:
前天去上班,路上有传言,都说今年内,工资要涨钱。
――∣∣-、∣∣∣――、∣∣――∣、――∣∣-。

  同样的意思,假如开始的音步不是“前天”,而是“前日”,也就是说,第一步平声换成了仄声,那么后面所有的步调就会发生完全的改变,诗就会变成另一种样子,可写成:
前日上班去,满街消息传:工资将再涨,不会过今年。
∣∣――∣、――∣∣-、――∣∣∣、∣∣∣――。

  如果你明白字的平仄,一定会发现,个别地方的字(即所谓“一三五不论”处),我标的平仄并不准确。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给你加深印象,看清楚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所以标出的是一个标准、清晰的“音步格式”。这样,我们还会发现:原来诗句的平仄,变来变去,都不外是这四种基本句式;挑任何一种当作首句,后面的三句,只要符合“对”“粘”“对”的关系,这格律就大致没问题了。凡事,咱应该先把大关系、大原则搞清楚,细微的地方以后再慢慢理解、打磨。

  以上,我讲了几条大原则并举了例子,这样初步理解了诗的格律,咱就可以动手实践了。

  再强调一次:这里所说的一切,要“挑理儿”,毛病哪儿都是,而且还有 “合掌”“失粘”“重字”“三平调”的“诗病”、特别“孤平”和“拗救”等等,都没有涉及;但要照着做,却比较容易,而且大方向也没有问题。之所以把做诗说得这么简单直白,是觉得凡事应该从容易处浅浅地入手,等基本做到了学会了,才可能进一步辨正误、说好坏、品趣味、谈境界——如果没有起码的积累和体验,这做诗就永远是空中楼阁与咱无关系。为什么你举例也不用正宗的旧词古诗?当然,真的想把诗做好,毫无疑问应该向古诗名作学习,但那个难、深、远,不易;咱还是先挑好办、亲近、能使得上劲儿的开始做起。我的意思很简单:学任何东西,拿上了几件行李,就应该赶紧上路,有啥问题,到时再说;万里长征要是想把什么都筹备齐了才动身,咱革命队伍早就叫万恶的蒋匪邦收拾得一个都不剩了!

  建议你先用自己的话语凑点诗句试试看,平仄、押韵、句式是绝句的基本“三元”;哪怕是硬拿词往格律里“填”,也是有益的尝试。这时你会发现,要把各种要素都安排妥贴了,说的意思别人还能明白,还真是一件来之不易而又先苦后乐的事哩。

  比如:  
        阿敏闲来也做诗,既遵古训亦趋时。
        无心雅俗诚才好,信步西东合则宜。
        话到嘴边图痛快,辞搜脑海费迟疑。
        有时搞点新花样:产值写成 G D P。

——这不也是挺好吗?


                                  高惠敏  2003年9月2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13: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reader碰巧看到了这篇文章 转过来吧

以后有时间再学吧^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12 22: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是很想学学,可是,先头大了,留着慢慢学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8 23:03 , Processed in 0.28225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