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13|回复: 0

[【随笔】] 我的读书历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 11: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朋友回顾起自己的看书经历,看了颇受触动,俺也就略略地回顾一下自己的读书历程。
  三年级以前就听评书,听老爹读金庸,然后看“高、大、全”的革命接班人应该看的书,什么少年毛泽东、少年周恩来、黄继光、邱少云…。小人书也看,而且我从小就有收集的癖好,总想着成系列的小人书收集全,什么杨家将系列,西游记系列,玉娇龙系列,雌雄双剑系列…,但老妈感觉我们看这种闲书不好,于是把所有的小人书藏了,以后也就不怎么看小人书了。
  前2年回家,老妈才把那些小人书翻出来,这时候我小侄儿都过了看小人书的年纪,那一大堆小人书就被撇在一个纸箱里,基本无人问津了。
  四年级读完上下五千年,之后开始看传统小说,什么说唐全传,说岳全传,杨家将,呼家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月唐演义、罗通扫北、七剑十三侠...。主要是俺老爹喜欢看这种,俺没书看就看这个,后来基本把能找的到的传统小说看完了。农村唱戏的时候,大多是老头看,我姥爷那时候常带我去,戏里演的经常就是这些传统小说里的故事,俺看个开头就知道结局了,还给他们讲,一群老头看了一辈子杨家将的戏,居然不知道戏里说的什么,把我佩服的,我自己都脸红。
  四大名著,三国我五年级就翻完了,水浒传升6年级的时候看的,小学毕业又看了一遍,西游记俺看的晚,初二才看的,主要是小学时候看过电视剧了,对电视剧印象太深刻,所以对书反而没什么太多印象。红楼梦高中才看的,俺后知后觉,对这种写人情世故的小说不太感兴趣。倒是初一的时候找到本八十年代初的《古今奇观》,看的太爽了,什么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怒成百宝箱、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之类的全是那时候看的看的,结果老爹看那书的时候发现内容不健康,让我少看。
  越是不让看的东西我就越有兴趣,现在想想,那本古今奇观好像是81的版本,故事里涉及到男欢女爱的部分基本都删除了,但依稀能看的出痕迹,就这样老爹还说不够健康。不健康俺也看,呵呵,后来被俺找到了《警世通言》,才知道古今奇观里的故事是从三言里出来的,于是俺就把三言全搞到了,呵呵,搞到的还是全版无删节的那种,这回爽了,里面描写不健康内容的地方多了去了,都省的俺像初中班里的那些找卧龙生小说看的小男生,天天看什么黄山淫魔了(当然,这种东西俺也是翻看过的)。有了三言二拍,俺的档次高多了,后来大四毕业时候,一哥们感慨,上中学时候全靠三言了,不然性萌动都不知道怎么过,然后说三言算的上是启蒙黄书,真的是很黄很黄,然后一堆的男同学居然露出艳羡的眼神,看来他们的中学时代是无缘看三言的。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观点的一致的,比起三言来,肉蒲团之类的不算什么,虽然都是打着说教的口味在说荤故事,但肉蒲团太臭太长,远比不得三言的有趣与故事的多样性。
  初中时候家境渐好,买的书越来越多,看书的速度却有限。前几天看到一网友说“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真的是深有同感。那时候对什么书都感兴趣,刚出版的《废都》俺就买了本,呵呵,又一本小黄书,以后买到《最后一个匈奴》、《未穿的红嫁衣》、《少年天子》、《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经常去买书,书商与新华书店的人对我很熟悉,一有热销的新书,就推荐给我,所以这些书我基本都是买到了一版一印。初二的时候买到了《白鹿原》,哈哈,我很快就看完了,这种书很多男孩喜欢看中间的性描写的,于是书被同学借来借去,有个女同学因为没借到这书,还和我吵了一架。
  新华书店的人与我熟,当然好处不少,有一次,一阿姨对我说她们有港版的《金瓶梅词话》,六大本,不上架,都是内部销售的,问我要不要。俺那时候年纪小呀,知道金瓶梅写什么的,但又不好意思看,居然没买,上大学后还后悔不已。
  高中时候买的书更多了,课本中学到的作家,他们的书我能收集到的尽量收集,看了不少的红色小说,什么《保卫延安》、《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暴风骤雨》、《上海的早晨》… 说实话,这些书对我的印象一点也不深刻,与三言比,那是差远了。
  高中时候也想着看看世界名著,那时候把市面上能买到的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名著系列基本都买了,但看过有印象的书不多,《巨人传》、《十日谈》、《红与黑》、《三个火枪手》…还有点印象,什么《源氏物语》、《堂吉诃德》…之类的印象却不深,倒是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还比较喜欢。不关怎么说,读翻译来的书总比不上读国内的小说来的舒服。
  大学时候,看到的最好的小说是余华的《活着》,薄薄的一本书,我看过很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觉,而这样的书居然没拿到茅盾文学奖,让人郁闷。本来茅盾文学奖在我心里还是有点分量的,从第一届到第三届,获奖的书都不错,特别是第三届的《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少年天子》《都市风流》,这些中学时候就看过,都是自己与同学比较喜欢的书,但到了第四届就差多了,《战争与人》场面够大,但太长而且情节不够紧凑,让人读不起兴趣,《骚动之秋》基本可以说是垃圾,这种东西也获奖,让我对这个奖项再也没什么兴趣了。
  大学时候看书的时间比较多,但看的书却不比中学多,金庸与古龙是租书摊的热门读物,结果是金庸被我们宿舍的人看了很多次。除了看武侠小说,还可以去图书馆看看,不过图书馆也没什么好书,连我自己的书架都不如,好在图书馆的各种专业的书倒是不少,而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看什么,于是就什么都拿来翻翻。兴趣太广泛,就等于对什么都没兴趣。
  大学谈了场没开始就结束的恋爱,感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出了问题,于是老是想着人到底是为什么活着这样的问题。于是老子庄子又被我重读了,但没什么收获。那时候对儒家的东西比较逆反,对佛家的东西也反感,总感觉宗教与迷信差距不大,因此也不接触,到工作后才接触佛教的书,才后悔自己看晚了,也许大学时候看,结果会大大不同。
  人生的问题我钻了很长时间的牛角尖,但毫无结果,我几近疯狂,好在自己及时打住,以后不再只盯着这问题。我感觉自己的世界很混乱,可能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一些朋友说我中了书毒,我自己也感觉自己读书不少,而对人事了无所得,于是大四下半年就不再读书,而且硕士时候也读书很少,书桌上只有一本克尔凯郭尔的《一个诱惑者的日记》与一本《蒙田随笔》。大学时候开始有听欧美流行音乐,到硕士时候还保留了这个习惯,倒也不感觉无聊。实在是无聊就与几个哥们聊聊天,一哥们的书桌上什么都不放,只有一本钱钟书的《围城》,于是大家无事的时候就随便翻开一页给周围的人读读,这本经典就这么反复被我们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阅读,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快乐。
  博士时候专业书外,看的其他书也不是很多,看历史的时候多些,小说则是随兴致的看,但数量不多。
  工作以后看书反而多了,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每年读100本,2年多来,基本都是超额完成了任务,看的书主要是小说,历史,人文,经济,管理等等,我还是读的很杂,而这样一年下来,真正让你很有收获的书依然不多。
  现在市面上的书太多了,反而不知道该怎么选。以前总是流行什么,我就读什么。现在我除了小说外,我基本不看市面上正在流行的读物,而小说也是看的比较有选择。
  人生也有涯,面对浩瀚的书海,要像金克木先生那些敢说《书读完了》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而书倒是越读越感觉自己无知。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目的,这个不好说,我个人现在读书基本不讲目的,对什么有兴趣就读一点。人活一辈子,自己的生命与体验都是有限的,而读书可以扩展这种有限,但能扩展多少,却不好说,因为知识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无限的,人的思想也是无限的,所以书的数量也是无限的。天地之大,而人犹有所憾,要是真能把书读通了,读透了,也许像金克木先生说的书读完了也并不是难事。佛教里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书读的通透了,应该也是一通百通的,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向这个方向靠近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30 11:01 , Processed in 0.28927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