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学生老是把老师的话当成金科玉律,很多老师会说:碰到always就一定要用一般现在时,或当谓语是过去时,那么,宾语从句里就一定要用过去时,过去完成时或过去进行时,过去将来时等等。这些话有的还是出自大学英语教授之口。学生也就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了。
然而,在真正的应用中,情况并非总是如此。
如果汤姆是生活在一百年前,那么这句话就只能用过去时:
Tom always go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如果新闻主持人在报道一场游行,在报道的时候游行仍在进行,那么主句的谓语当然是过去时,而从句的谓语就仍然要用现在进行时,将来时等。
The reporter said that the procession is still going on, and maybe more and more people will join in.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是这样理解的,任何学科或技能学习中都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要有个框框,也就是有个限制,这样学起来才容易理解。比如在小学时,数学老师会跟同学们说,自编的文字题里边出现1-3是错的,然而到了初中,老师就会跟学生说1-3=-2。初中数学老师会跟同学们说-1不能开平方,但是高中的老师会跟同学们说-1开平方就是虚数的单位i。中小学老师会跟同学们说物体有长宽高三维,但是到了大学,老师会跟同学们说物体有长宽高和时间四维。如果在小学就把负数的概念教给小朋友,在初中就把虚数和四维的概念教给初中生,可能大部分的学生无法接受。
英语也是一样,也有个阶段性的问题,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这个阶段应该是以深度来分才对。然而,问题出在我们的课本把英语当成了数学来教,按部就班地一个一个的教时态,到了大学还没把十六个时态学完,所以学生就很难进行课外阅读。我在教学中发现,如果按照学校的时态的进程,根本无法找到可供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听力材料就更别说了。所以,后来我就根本不去理睬学校的语法教学进程,我在教学之初的头两周就把语音语调,时态,基本句型等全都教给学生【大部分是小学毕业生】,然后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理解巩固。教材我也只按照深度来组织,碰到任何实际问题都当场解决。这样,我的学生就时时都有阅读和听力材料,进步比较稳定,可以较容易的适应社会上的英语。
我怀疑我们的教科书的编写者并不教书,而教书的又不去管学生日后能不能理解社会上的英语。所以我们的学生们就只能是一群考试机器,离开了考试就毫无用处,实在可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