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815|回复: 21

[【文史类原创】] 伪造历史,厚诬名人——“唐圭璋拒批《沁园春•雪》遭中央大学解聘”证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5 11: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拙文发表于《博览群书》第9期。因为篇幅问题,发表时做了一些删节,题目做了修改,注释都没有了。这里发表的是全文。请园地的朋友多多赐教、多多批评。如有引用或转载,请和本人联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6 10: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确实重了些,伪造、厚诬过于严厉,正式发表肯定要求平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6 14: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zs2k于2011-09-16 10:59发表的 :
标题确实重了些,伪造、厚诬过于严厉,正式发表肯定要求平和。

我倒不觉得过于严厉。专家学者如不能以良心撰文,而以杜撰为能事,以达到某些政治目的为高明,其影响若何?立德尚且不能,所立之言果为何物?实在可怕得很!

当今之世,凡被扣上御用文人之名者,名声即大臭,不管其人其学如何。反之,凡不为当局所用,甚到只为反对而反对,乃至甘为洋奴者,却洋洋自得,而往往有美名。实为奇事。

贤者避世,岂只避当局者之世!如佛所说,众生业力之重,诸佛菩萨也有无可奈何者!而春秋责备贤者,以今世言之,又岂只肉食者要当起贤者之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6 15: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泥腿子一个,读这样的帖子太累了。反正到最后也不明所以,干脆就不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6 18: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篇文章,下了功夫。如果不是专职研究,只为此一篇文章,做出这个样子,了不起。


平心论之,倒是更能感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6 18: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紧跟泥腿子,谁读完了写个内容概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6 23: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juster于2011-09-16 18:59发表的 :
紧跟泥腿子,谁读完了写个内容概要


不好意思,主要是杂志的编辑希望刚刊登出来的时候,不要在网络上以文本形式发表,以免被转载、使用。造成阅读困难,十分对不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7 21: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张张看完了,作者用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1 19: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恕直言,粗粗一读,感觉本文并未对所拟题目完成“证伪”,无非是以一种猜测,“证伪”另一种猜测罢了。用自己的一家猜测,去质疑别人的资格都尚嫌不够,更不宜用大字标题责人“伪造历史”。

而且,本文逻辑上也有诸多疏漏,譬如,原文称某某因“坚持气节”而免于在文革中受迫害,这本是合情合理之说,而楼主却用了一个荒诞的逻辑去反驳,反过来,还指责别人的逻辑“相当的无知与可怕”。

譬如,我们称某某因为脑袋瓜聪明或学习用功,而考上了大学。那么,楼主可否指责我们的逻辑“相当的无知与可怕”呢?毕竟有很多聪明的脑袋,或学习也十分勤奋,但最后没有考中大学的实例啊。

还有一点,楼主用一本“年谱”来“证伪”唐、陈会面的真实性,在论证上也是无法立足的。毕竟是在46年各单位都在迁移的不稳定时期,陈中凡此人在重庆呆过一段时间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实质性的根据,仅靠“年谱”的聊聊几个字(这几个字本身并不能说明陈中凡46年没去过重庆),是不能轻易否定的。何况,又焉知陈中凡没有过兼职的情况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10: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muntzer于2011-10-21 19:54发表的 :
恕直言,粗粗一读,感觉本文并未对所拟题目完成“证伪”,无非是以一种猜测,“证伪”另一种猜测罢了。用自己的一家猜测,去质疑别人的资格都尚嫌不够,更不宜用大字标题责人“伪造历史”。

而且,本文逻辑上也有诸多疏漏,譬如,原文称某某因“坚持气节”而免于在文革中受迫害,这本是合情合理之说,而楼主却用了一个荒诞的逻辑去反驳,反过来,还指责别人的逻辑“相当的无知与可怕”。

譬如,我们称某某因为脑袋瓜聪明或学习用功,而考上了大学。那么,楼主可否指责我们的逻辑“相当的无知与可怕”呢?毕竟有很多聪明的脑袋,或学习也十分勤奋,但最后没有考中大学的实例啊。
.......

感谢老兄拨冗阅读拙文。试答如下:
一,不知道老兄有没有看过卷入《沁园春·雪》风波的人士1949年后的命运的文字。如果看过,所谓坚持气节,就能够躲过“文革”遭受迫害的说法,就会觉得荒诞不经了。吴祖光是当事人之一,最初发表和宣传此诗,他的命运如何,大家都知道。逻辑在这里,讲得通吗?哈哈。
二,陈中凡先生是大家,他是否在中央大学当过兼职教授,都有历史记载的,可以查询的。他的年谱,对他从成都回南京的过程都有详细记载,他是拖家带口,通过陆路,经西安、徐州等地回南京的,春天出发,夏天才回到,路途多么艰辛,需要多少时间,不用多多说。
三,曹文称唐1939年调入中央大学和陈中凡同校任教,就此一点,就是伪造历史!
四,曹文中称唐先生1946年上半年,2次去陈中凡先生家里问计。请注意,是家里!别的,还用多说吗?
五,围绕〈沁园春·雪〉论争的文章,甚至书籍,有不少。从开端到结束,都有统一的结论。1946年6月,国共形势和1945年底、1946年初完全不同 。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历史。

如果老兄有兴趣,我很愿意看到您用事实写出来驳倒我的文字,我可以推荐给〈博览群书〉,争鸣一下。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19: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意思,曹济平2012年1月在《博览群书》发表文章,认为唐先生确因拒写批毛词被中央大学解聘。本来以为他会提出新的证据,结果仍然是文过饰非,说是唐老的遗嘱,有公证员盖章。颇为滑稽。我的文章里,从来没有对唐老做遗嘱有过怀疑。唐老的遗嘱里,难道有他说被中央大学解聘的真相吗?如果有的话,曹先生不妨出示给大家看看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0 19: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回来,对于拒绝批毛词,是1949年后知识分子的一个掩护自己的法宝,唐先生为什么“守口如瓶”呢?逻辑上也说不通啊!即便唐不说,连唐问计的陈中凡教授也从来没有提起过,更是咄咄怪事了!陈老先生1949年后十分积极,批判过胡风、批判过胡适、批判过江苏的探求者,对自己在五四运动中的活动也专门写过文章,怎么对1946年维护毛泽东的“义举”只字不提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02: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wuxinhai0912于2012-01-30 19:44发表的 :
再说回来,对于拒绝批毛词,是1949年后知识分子的一个掩护自己的法宝,唐先生为什么“守口如瓶”呢?逻辑上也说不通啊!即便唐不说,连唐问计的陈中凡教授也从来没有提起过,更是咄咄怪事了!陈老先生1949年后十分积极,批判过胡风、批判过胡适、批判过江苏的探求者,对自己在五四运动中的活动也专门写过文章,怎么对1946年维护毛泽东的“义举”只字不提呢?

所谓“知识分子的一个掩护自己的法宝”,恐怕只是个人的杜撰或猜测之说,有什么根据吗?

至于本人“只字不提”,逻辑上就更不能证明此事不存在。不提的原因可以有万千条,最多,这里留下了一点可供疑惑或深入研究的空间罢了。但距离所谓的“证伪”,一点不夸张,尚有十万八千里之遥。既立誓言“证伪”,则还是下点功夫为好,不然只能自欺欺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02: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wuxinhai0912于2011-10-22 10:00发表的 :

感谢老兄拨冗阅读拙文。试答如下:
一,不知道老兄有没有看过卷入《沁园春·雪》风波的人士1949年后的命运的文字。如果看过,所谓坚持气节,就能够躲过“文革”遭受迫害的说法,就会觉得荒诞不经了。吴祖光是当事人之一,最初发表和宣传此诗,他的命运如何,大家都知道。逻辑在这里,讲得通吗?哈哈。
二,陈中凡先生是大家,他是否在中央大学当过兼职教授,都有历史记载的,可以查询的。他的年谱,对他从成都回南京的过程都有详细记载,他是拖家带口,通过陆路,经西安、徐州等地回南京的,春天出发,夏天才回到,路途多么艰辛,需要多少时间,不用多多说。
三,曹文称唐1939年调入中央大学和陈中凡同校任教,就此一点,就是伪造历史!
四,曹文中称唐先生1946年上半年,2次去陈中凡先生家里问计。请注意,是家里!别的,还用多说吗?
五,围绕〈沁园春·雪〉论争的文章,甚至书籍,有不少。从开端到结束,都有统一的结论。1946年6月,国共形势和1945年底、1946年初完全不同 。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历史。

如果老兄有兴趣,我很愿意看到您用事实写出来驳倒我的文字,我可以推荐给〈博览群书〉,争鸣一下。谢谢。

.......

多谢回应。我只是发表个人对您的文章的主观感觉,并无介入争论的资格和兴趣。

不过感觉仍然没有能够补充顶楼的原文内容。
一,关于因坚持气节而给人好感,在文革中没有受到相关的冲击,这种逻辑是自然成立的。如果要证明不成立,还需要下功夫。

我已经举出例子,譬如,当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代,某人考上了大学,大家说是因为聪明或勤奋,这个逻辑是自然成立的。至于另外有不少人一样聪明、勤奋甚至更加聪明勤奋,却没有考上大学的实例,也是存在的。但后者的存在,并不能否认前者的逻辑。

吴祖光在文革中没能免除冲击,在逻辑上不能否认别人会因为坚持气节而免于冲击。或许吴祖光另有很多事情“值得冲击”呢?

总之,靠自己提出了大有缺陷的“逻辑”,别说去“证伪”了,即使你要用这个理由去“质疑”,也都不够的。

二,陈中凡是否在中央大学有过兼职,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如果要“证伪”这种可能性,是不能仅靠“年谱没有记载”这一条理由的,必须有别的史料支持,这个旁证才能成立。不然,你要是发展到认为“凡是年谱没有记载的,全都是不存在的”这种荒谬论断,都不知错在哪里。

三,这里依然涉及兼职的可能性。一个知名教授,除了自己的正职以外,同时又接受别的大学的兼职,这是很平常的事。至于“年谱”写或没写,这会随“年谱”作者的取舍而定。不能作为“证伪”的铁证。

四,所谓“家里”,很可能陈大教授在重庆另有一住处(或许为了兼职方便,也或许有别的考虑吧),文章含糊地称为“家里”,也不算什么大问题。退一万步说,“家里”一说确实错了,则或许是作者记忆有误,但也不能因此就轻松地“证伪”了两人之间有过那些对话。

五,关于《沁园春》论争一事,我了解得不多。据我记忆,这事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之前鲜有人探究。所谓“统一的结论”,不知道是如何支持你这篇“证伪”论点的,你顶楼的文章中也并没有提及。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见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0: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先生反驳我的文字,上给大家看看。是否有道理,明眼人应该很明白了。
和前文说说的被中央大学解聘不同了,此文有冒出来“永不录用”,请问这是什么来源啊?搞学术,搞考证,不能信口雌黄,也不能赌咒发誓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0: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muntzer于2012-01-31 02:41发表的 :


多谢回应。我只是发表个人对您的文章的主观感觉,并无介入争论的资格和兴趣。

不过感觉仍然没有能够补充顶楼的原文内容。
.......
不知道老兄看没看曹教授“反驳”在下的文字。他已经改口称唐、陈同校是他的失误,而唐向陈问计是专程从重庆去成都的了。一个教授,笔下文字如此随意,如何让人相信?
抗战期间的蜀道,如何艰难,重庆到成都需要多少时间,都是有历史记录的,不用我去饶舌。而抗战刚刚胜利后,大家蜂拥还都,重庆到成都的交通更是艰难,唐从重庆到成都问计,不是嘴巴上说说那么容易的。
我无法确定易是否约过唐写诗批毛,但谁又能确证唐因为不批毛而被中央大学解聘呢?
另外说一句,陈先生的年表记录十分详细,每年收到的重要信件、见过什么人,都有记录。也有唐写信的记录,不过是在1940年前。

本来以为曹先生能够提供新的证据,来证实唐先生确实是因为拒批毛词被中大解聘的。可惜让人失望了。
曹先生虽然承认了“唐、陈同校”这么一个大错误,却“文过饰非”,把唐向陈两次问计又说成了前一次是唐专程从重庆到成都!
说实在的,对于抗战期间重庆和成都之间行路的问题,我了解不多,因此,去年博览群书第9期发表的拙文谈到重庆到成都的距离,只用了“蜀道难”云云。这次看到曹教授的文字,专门请教了朋友,并查到李旬旦先生1942年在《地理学报》上发表的一篇考察报告,其中谈到了从成都到重庆的专车,需费时一天(而且是隔夜)!另有一篇文章中则是说到,正常情况下,成都到重庆只需要1天光景,但他们当时却耗费了3、4天!
曹文所声称的唐陈问计的时间,是在1945年底,当时日寇已经投降,大批在川人员纷纷还都,海陆空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张程度。我当然无法臆断唐那个时候就没有去过重庆,不过,如果真的去了的话,如此重大的事(起码1949年后是大事),但从事无巨细都有记录的《陈中凡年谱》中,却根本看不到这个记录,岂不是怪事一桩呢?
拒批毛词,在1949年后并非禁忌,为什么唐先生三缄其口?甚至唐先生的女儿也从未提及?(唐先生请曹做遗嘱见证,本人并不质疑,只是拒写批毛词的记录,也在遗嘱之列,有公证员见证吗?)唐先生不提也罢(经历过思想改造运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恐怕对此都不会不提),但一向进步的陈中凡先生,1949年后著文批过胡风、批过胡适、批过右派,写过自己“五四运动”进步经历,为什么也对拒批毛词这么一桩“义举”讳莫如深?真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啊。
再退后一步,如果唐真的因为陈的建议不批毛词而被中大解聘,陈起码应该为唐在金陵女大谋个教职才对啊!吴组缃同时期被中大解聘,就是被陈中凡聘请到金陵女大任教的!如此事实,曹先生又如何自圆其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1: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muntzer于2012-01-31 02:11发表的 :


所谓“知识分子的一个掩护自己的法宝”,恐怕只是个人的杜撰或猜测之说,有什么根据吗?

至于本人“只字不提”,逻辑上就更不能证明此事不存在。不提的原因可以有万千条,最多,这里留下了一点可供疑惑或深入研究的空间罢了。但距离所谓的“证伪”,一点不夸张,尚有十万八千里之遥。既立誓言“证伪”,则还是下点功夫为好,不然只能自欺欺人了。
50年代初的思想改造运动,持续了很长时间。不少知识分子真诚地向党交心,结果被打成各种分子。都是有历史记载的,而且已经有不少人依据当年的交代材料出了书。陈先生50年代公开发表的文章,就谈过此事。思想改造,长达5月时间啊!多少人没有过得了关!恕不赘述。
1952年,唐圭璋先生离开江苏去了东北师大工作,后来才在孙望先生的努力下调回南京,不过,进不了中央大学改造而成的南京大学,只能进南京师范学院了。里面有什么内情,说明了什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1 12: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伪造历史,厚诬名人——“唐圭璋拒批《沁园春雪》遭中央大学解聘”证伪

才看到,谢谢楼主!
对唐是否拒写遵命文章,我兴趣不大。
对《沁园春·雪》一词发表后当时的反应,我倒是很有兴趣,还请楼主介绍一下相关文章。
不知有人搜集了当时的唱和之词(正面、反面及其它)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1 13: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有些话题比较敏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5: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伪造历史,厚诬名人——“唐圭璋拒批《沁园春雪》遭中央大学解聘”证伪

引用第17楼诗言志于2012-02-11 12:28发表的 Re:伪造历史,厚诬名人——“唐圭璋拒批《沁园春雪》遭中央大学解聘”证伪 :
才看到,谢谢楼主!
对唐是否拒写遵命文章,我兴趣不大。
对《沁园春·雪》一词发表后当时的反应,我倒是很有兴趣,还请楼主介绍一下相关文章。
不知有人搜集了当时的唱和之词(正面、反面及其它)没有?

不好意思,才看到。
http://www.sinopoem.net:8080/for ... hread&tid=29463
这个里面,搜集了当时的不少唱和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11:51 , Processed in 0.21228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