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鼓楼绝唱
——毛贵铭《黔苗竹枝词》赏析
弩箭携来又带镖,
聚堂情义胜同袍;
罚牛号令严军令,
长鼓平时莫乱敲。
这是清代诗人毛贵铭《黔苗竹枝词》赞美湘黔桂边区侗族鼓楼的绝唱。原文注:“黑楼苗邻寨共建一楼曰聚堂。用丈余木空其中悬之曰长鼓,有急即登楼击之。各寨闻,俱带镖弩至楼下,听寨长令,款以牛酒。无故击鼓则罚牛一头入公。”不论从文献角度,还是文学价值角度,这首词都是吟诵鼓楼的上乘之作。黑楼苗,指现在的“侗族”。 “聚堂”,指现在的侗族鼓楼。
侗寨鼓楼,是侗族文化的标帜性建筑。鼓楼造型尽管丰富多彩,然万变不离其宗,均由三段组成:楼堂、楼身、楼冠。鼓楼的建筑造型为双环柱架塔式风格。鼓楼一般选用一根雷公柱、四根中柱、十二根檐柱的结构布置。鼓楼与鼓楼坪、风雨桥、禾晾、井亭、民居相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文化空间。侗族是中华民族中的建筑大族。“一部中华民族建筑史,如果不正确估价侗族建筑的贡献,将是很不完整的。鼓楼、风雨桥等公共建筑千姿百态,如此热心公共建筑的民族实属罕见。”这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系开山祖师之一、著名建筑学家张良皋对鼓楼的高度评价。他说,“鼓楼以其高耸的身影,形成聚落的制高构图,丰富了聚落的天际轮廓线;风雨桥则以平展的姿态,联系河岸,形成聚落的水平舒卷线。而且两者都是人们汇集交往的中心,是凝聚人民的精神纽带。”
“弩箭携来又带镖,聚堂情义胜同袍”,毛贵铭《黔苗竹枝词》开篇就点出了侗族鼓楼的军事功能。在侗族社会历史中,鼓楼的击鼓传信最早应主要用于军事报警,如发现外来的侵扰和官军的进犯,便击鼓报警,人们可以通过鼓点知晓敌情和获悉应对措施,大家带上武器迅速集中,或上山隐蔽,或防备抵抗。可见,最初的鼓楼实为军事哨所。寨里的人闻鼓报警,“俱带长镖利刃齐至楼下”,随时抗击来犯之敌。
毛贵铭《黔苗竹枝词》全篇形象记录了侗族鼓楼的侗款习俗。为了维持侗族内部的社会秩序,防御土匪和官军的侵扰,古代侗族地区由若干村寨结盟组成一个组织,称为“洞”或“款”。款的议事地点称为款坪,款的领导称为款首,款首由各寨寨老组成。款有款词,即处理款内事务的法规。侗族的款组织可分族款、寨款和总款。若干个近亲父系血缘的小家庭组成一个房族,再由若干个房族组成一个家族,这个家族所组成的联盟和款约就是族款。一个家族自然要建造一座鼓楼,这个鼓楼是宗族力量的象征,也是宗族聚会议事和娱乐的场所。一个自然寨有一座鼓楼,说明只有一个大家族居住,有数座鼓楼,则居住有更多不同血缘集团的家族。进一步,由寨内不同血缘族款联合一起议事,组成一个大的联盟组织,就是寨款。推而广之,几个大村寨或更多毗邻的自然寨联合一起议事,也是寨款的一种扩大形式。如果有必要,除宗族鼓楼外,全寨还应建有一座跨血缘家族的大鼓楼。如果谁违背了侗款约定的规章制度或乱敲击鼓楼上的鼓,“则罚牛一头入公”,用以严肃长老号令,所以毛贵铭《黔苗竹枝词》才说:“罚牛号令严军令,长鼓平时莫乱敲。”
毛贵铭的这首《黔苗竹枝词》言辞通俗、简洁流畅,一个封建诗人能够对侗族鼓楼和侗族民俗如此高度赞美,也是很值得欣赏的。
上图为清代《百苗图》中的侗族。下图为今天唱侗歌的侗族姑娘。楼主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