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golden21c

[【释惑亭】] “孟母三迁”迁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5 22: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恕我直言,我觉得golden21cd 提出这个话题还是有心的。

孔孟之道,无非就是思想禁锢,约束人们的思想,可总结为四个字“不可僭越”。

人们往往喜欢谈论“道”,儒道、王道、霸道。道究竟是什么?我是不知道的,就像科学一样,任何东西一旦冠以科学二字,便会变得神圣不可侵犯,科学的方法、科学的配方、科学的某zhuyi。哲学思维一再告诫我们,否定意味着进步,人类就是在不断地否定之中慢慢进步的,学生超越了老师、后辈对前人的否定等等。然而孔孟思想将这种人伦遵从扩展到了几乎任何的领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伟大、甚至伟大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

——海德格尔说,“物”是一个不幸的字眼。一旦存在者被叫做“物”,前现象的墓地便可能交臂失之。 世界上除了真正的哲人(所以他们往往是无一例外地是痛苦的),人只满足于朦胧地了解自己。悲哀的是这个物性结果,在现实中却又总是是无法逃脱。 正是这种现实的态度渐渐征服了人类情感和智识的每个领域,一切都无一例外地被冠以“科学”这样的字眼。(我们习惯上把对“物”的研究称为“科学”),于是乎人们长期追求所谓的真理,探寻空洞的明天,打算用科学支配世界,寄托渺茫的未来和希望,殊不知宇宙本来就是黑暗一片,尚有不明黑洞盘旋,偶有飞碟之类的也可能是自己阿Q自己呢;大地茫茫浑浊不堪,挣扎着的人类自以为是,不拯救自己也就罢了,何苦折腾探究宇宙起源,真理本来就存在,发现的早了还不是更加需要掩盖,如果什么都需要问一下为什么,是好奇心在作怪;假如什么都要找个意义,那纯粹是没事干。于是便产生了尖锐的,对于“物性”的拒绝,那是一种对茫茫宇宙的的期盼,是现实疲惫生活中的主宰痴梦。

但是这个拒绝的过程是何其痛苦,拒绝的结果又是何其悲哀呵。人在拒绝的伊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慢慢的,人才意识到要学会接受,尝试着用自己的思维来说服自己。从分析物性结果的结构主义,到分析物化过程的存在主义,人终于无奈地让步了。让步之后却是更深的茫然与无措。在这个世界上,在到处都浸淫着人的精神、情感、智慧的物的堆砌中,人把自己放在哪里,又把自己的精神,情感和智慧放在哪里呢?

孔子周游诸国,难道不就是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吗? 

说了半天,我想说的是,我并不想跟随着别人,听任别人牵着鼻子走,孔子也好,孟子也罢,他们都是在追逐自己的梦想,也许是处心积虑、穷乏其心去构造那种环境,也许是圣人之德教化众生,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们自身的内心境界,我们尽量少去刻意模仿别人,哪怕是圣人,我们要做的只是我们自己。

古代的孟母三迁已经成为过去、不难从历史发现,大凡出名的、留存故事的绝大多数都是王孙贵族,他/她们的事迹只是一个方面。做自己而不作别人,更不去追逐他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6 20: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买房子 一个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6 21: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追求学习氛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27 03: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言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在社令心里学领战,存在黍一种”邻里故应”,说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品性与其周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好的环境对人的生活工作至关重要,尤其对成长中的孩子更为重中之重。
  孟母三次搬家就是为了给孟子手迁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孟子本为贵族后裔,到其他父时家道中落,加之父亲得早死,由知性母亲一手给人洗衣、纺线织布抚养。
  开始,孟子家距墓地很近,他常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到基地里去看热闹,也许是看得太多了,他也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起给死人送葬一类的游戏。孟母知道后,觉得这种地方不能让孩子来。于是,第二天,孟母收拾好家里的东西就搬家了。
  他们母子二人搬到一个闹市附近住下来。这个市场人来车往,每天从早到晚叫卖声、吵嚷声不绝于耳。时间一长,孟子又学起那些小商小贩的么喝声来了,孟母觉得这种环境也不利于孩子成长,使再次搬家。这回,他们搬到一个学堂附近住下来,那些来学堂读书的人个个斯文讲礼貌,见面时或作揖或鞠躬。日子长了孟子就照着那些读书人的样子拿书来读,也变得非常僵事有礼貌。孟母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觉得这个地方对孟子的成长大有帮助,于是就一直住下。后来,孟子博览群书,勤奋苦读,成为名扬四方的学者。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人们,由于年龄关系,儿童的可塑性非常强,这个年龄段外部因素对其影响非常大,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互动群体的影响,大人的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再加上儿童纯朴无邪的自然秉性,就有可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8 14: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孟母三迁,迁的是“决心”,是追求良好教育、人际关系和学习之道的决心。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也改变不了对儿子的期望,什么样的境遇也不能让我随着环境而变换。这种决心我们看到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看到了中国最美好的思想道德典范。正是有了这些伟大的母亲,正是有了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我们这个民族才可以这样优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0 14: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事过境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yhawk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7-25 16: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昔孟母,择邻处”从三字经来看,孟母迁的是一种社会环境。其中体现的是一个母亲望子成龙的决心。幸亏当时房地产不像当今社会,否则,孟母可能要三思而后行了。
  前面讨论,有人认为孟子最后成为大儒,成为禁锢中国人思想的儒家代表。我不敢苟同,其实从他得很多言论来看,孟子的思想今人亦可秉承。仅举几例: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些观点有哪条是愚民的呢,尤其第三条,在封建社会提出这个观点可以说有些叛逆。第五条更具有朴实的唯物主义思想,实事求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 18: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迁的是自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11: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7楼sxwz于2012-08-01 18:39发表的 :
迁的是自由

不赞成这句话,迁的是秩序,是有秩序下的自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1:11 , Processed in 0.2463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