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概念” --读《批判性思维》有感之三
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八大要素之一,没有概念就无从思考,他们划分类别、表述理论,通过它们我们才能解释所见、所闻、所听、所尝、所感。我们的世界由概念构筑,如上所述,社会群体正式通过使用概念来推进群体中心思想。--摘自《批判性思维—思维、写作、沟通、应变、解决问题的根本技巧》
点评:对于概念的正确理解,需要一种求真的心态,对于我们目前所认可的概念,需要不断的反思其完整性、正确性、公正性。而不是盲目的拿来就用,那些模糊的概念,没有完全理解的概念不但无法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还会导致以偏概全等问题的发生。
点评完之后,我想起了自己在四月份的时候练笔的一篇文章,刚好是思考这个方面的内容,题目就是《我看“概念”》,于是就从自己的文件夹里翻了出来,将上述的摘抄与感受加了进来。希望有热心的朋友能给予指点。
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概念的辩证法是指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以及概念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对概念的辩证本性的研究,是辩证逻辑的主要内容。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形成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的真理性又要返回实践中接受检验。如此循环往复,是人的认识日益接近于客观现实的一般途径。科学认识的主要成果就是形成和发展概念。概念越深刻、越正确、越完全地反映客观现实。概念的最基本特征是它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百度百科名片》
以上内容是抄来的,来自无所不能的度娘。前些日子在思考“诱惑”这个命题的时候,尝试批判过这个习惯。百度的东西其实很多时候都不是特别严谨的,不像“维基百科”或者“互动百科”,其实也不是说哪个更严谨,也只是一种感觉。通过近期对一系列命题的思考,可以看出自己的一些思想轨迹。现在终于发现,有些最基本的内容是永远无法逃避的,是必须要面对的,在敬爱的姚老的文章中对自己做了一些比较温和的点评,我是非常认可的,他说我理论基础不牢,这个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毕竟自己不是什么科班大学毕业的学生,也没有系统的学习某些哲学流派,都只是建立在一种“理所当然”的理解上的“片面认识”。就是因为最近开始对思维方式感兴趣,才发现自己的思维有多少的漏洞。但是学习还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边学习边消化吸收,这样才有效果。还是按照最初形成的思维习惯:先参考,再举证,再推论,再创新。或许这样才有机会更好的理解那些知识吧,毕竟消化不良是非常难受的事情。
正如同引用中的文字介绍的那样,“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元。有了概念的支撑,才有机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概念与我们的认识论息息相关。这段话中我自己都要搞清楚几个概念, “逻辑思维”、 “辩证逻辑”、“辩证法”、“抽象”、“真理性”。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更好的认清楚“概念”的内涵。我来一一摘录出来看下如何理解。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它是作为对认识着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辩证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发生于思维中的抽象形式(见思维形式的辩证法),对外部世界作出概括的、近似的然而却是本质的反映。它的基本特征是把对象看作一个整体,从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其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结中考察对象。这种逻辑既不同于把对象看作是静止、孤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也有别于以既成的、确定的思维形式从静态角度认识对象的传统逻辑(见形式逻辑)。科学的辩证逻辑如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中的革命变革一样,也是思维科学中的重大变革。它的产生既是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革命,也是对传统逻辑观念的突破。它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识论(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形式逻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由此构成它自身所特有的性质和作用。
摘录到这里我发现一个问题:所有的这些内容都是一些抽象的理论,或者就是通过理论引申出的推论。有很多人在我耳边说:理论没有多少用处,只要实践就可以了。我不认可这个观点,在我看来,理论的研究是必须的,它能指导我们来认识这个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利用自己的感受来判断,用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很多人也在倡导“理性思维”,说这样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所有的这些概念,基本都是来源于西方,“逻辑”也好,“理性”也好,都是对西方哲学的中国式理解。这里的“中国式”只是自己的一点看法,对于兴趣的深入,我越来越发现“中国式”的博大精深,远远不是几个字或者几句话就能阐述清楚的。因为这个概念还不清晰,以后自己也会少用这样的说明。但对于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来说,近期正准备研读《小逻辑》,书放在床头有点日子了,就是一直没有准备好开始学习。或许这正是一个契机,通过对“概念”的思考,能激励自己去学习这个方面的内容。
有了对概念的最基本的认识,就需要审查自己的生活中存在多少模糊不清的概念了。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做到避免含糊的概念,这似乎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但却又是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可以说,大量的概念都是来源于书本或者他人的经验,经过自己验证的概念很少。很多概念都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现在开始,要树立一种科学思维的严谨,将自己的文章中出现的模糊概念标注出来,查阅相关文献搞清楚真正的内涵,这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一直标榜的“求真”是多么的可笑。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搞清楚,就试图长篇大论,试图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是一件多么幼稚的事情。希望通过这个教训警示自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光是言谈举止,各各方面都需要通过对概念的建立来协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从无知到拥有智慧需要漫长的过程。按照历史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就是需要不断的总结前人的经验,将这些经验内化成理论,然后来丰富我们已经有的概念。对于事物的本质来说,再复杂的事物也是可以用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概念组合来阐述的。但是只有认清楚最基本的概念,才有机会认清基于这些基本概念之上的其他的概念,这个是认识论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再高的大厦也会被颠覆。就如同目前科学的现状一样。对于科学研究上的分类学,都是要经过不断的细分,而最初分类的时候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肯定有局限性,只有跟着时代的潮流不断的更新,才有机会不断的调整。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
通过思考,我至少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1 概念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2 概念有一个产生、发展、更新的过程;
3 如果最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晰,或者说都已经产生了偏差,那么在这个概念基础之上所有的内容可能会被推翻;
4 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实践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5 所有的概念都只能做参考。
当然还有一些疑问: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错误的概念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面对这么多模棱两可的概念,我们该这么做?这些问题留待我以后的思考中来慢慢解决。
至于黑格尔的辩证法,等我阅读了相关著作再理解也不迟。后面我会持续的做这个方面的思考,并把自己的一些理解忠实的记录在这里,以便得到朋友的指点。
中山若水2011-4-6
首发于QQ空间
5-16日修改发于园地
2011-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