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739|回复: 11

[【散文】] 李娭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3 13: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靖港观音寺回来,静坐屏幕前,聆听着弘一法师的《送别》,一遍又一遍,循环播放着。李娭毑的音容笑貌就在“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的感受中浮现。

   初次见面,深灰色的棉衣,深灰色的毛线帽,一双白净又干瘦的手熟练地折着纸衣。这是一个老娭毑,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动作,仿佛又见到奶奶每年七月半前得忙碌身影,心顿时温暖起来,也不由自主地向她靠拢。她意识到有人来,抬头一笑,满是皱纹的脸上开出了一朵清新的栀子花。苍老与纯净奇妙地结合,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魅力,不由自主地蹲在她身边,忘了自己该做的事。她小心地将折好的纸衣纸裤递给另一个娭毑,又拿起黄色的纸折叠着。一会儿,一朵纸莲花就在她手上开放着。好奇的我拿起桌子上的两张黄纸,学她的样子对折。娭毑看我想学,耐心地示范给我看。笨拙的我几次都没折好,她干脆捉住我的手,一步一步地折,边折边解说,还安慰似地告诉我,她自己学了好久才学会,当时有人还说她年纪大了,学不会,劝她放弃,她想学会能帮其他师兄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坚持下来,就会了。当我折好一朵纸莲花时,她满足地笑着,夸我学得快。

   饭后闲聊时听娭毑来观音寺的经过又忍不住微笑。她在另一寺庙听两位师兄要到靖港观音寺做佛事,就记在心上,提出要一起来。两位师兄考虑她年已八十,不敢相邀,临走时没给她电话。她自己就搭公交车独自前来。她对司机说:“师傅哎,你送我到靖港的庙里。”司机问:“老娭毑,么子庙咯?”她摇头:“不晓得。”再问:“住持叫么子?”她还是摇头。司机说“娭毑,嗯男家么子都搞不清,还是回克咯。别掉咯哒。”“不回克。”娭毑身边的男子听了这样的对白,就笑着说:“娭毑,嗯男家跟我来噻。”娭毑看着刚给她让座的男子,感觉是好人,就跟着来了。带她来寺的是观音寺的常住居士彭师兄,后来,大家说是菩萨专程派彭师兄去接她老人家的。彭师兄那天确实也是赶时间做完该做的事坐上那趟车,也是巧合。

   长沙的两位师兄说娭毑是老精怪,比她们还先到。娭毑吐舌一笑,随即又得意起来,真的是老小老小,跟孩子一样。娭毑看我老看着她,悄悄把我拉到一边,面上略带愧色,轻声说:“以前,就知道念观音菩萨圣好,早上念,晚上念,念了二十多年。”娭毑还告诉我,前两年,她老伴过后,不知道如何祭奠,急得团团转时,有人指点她去长沙附近的庙里,慢慢跟着师兄们学习,并皈依佛。皈依佛后,她要在跑得动时多做点好事,能看得见时多学点东西。去见菩萨时,菩萨问她学了什么,她能多说一会,免得一问三不知。就这么简单的想法,让我看到了一个好学上进,不断精进的老人。

   娭毑经常捧读繁体字的经书阅读,我们怕她读累了,就放光盘给她看。娭毑看光盘时也专注。学佛门仪规时,她跟着学穿、折海青。毕竟年纪大了,跟不上,学会一步,下一步又放过去了,急得她冲着电视机嚷:“师傅哎,你慢点噻。”我笑着接过海青,一步一步示范给她看。她边看边学着一步一步地折,示范几次后,海青在她手上变成了整洁的方形。她双手托着海青,嘟着嘴巴,跟自己生起气来:“老了就废了,学东西就看得出来。”听娭毑的话,我正愁如何安慰她,很快就听她笑着对我说:“你放肆学,以后读研究生。我原来是小学生,进观音寺后读中学了。郭师兄在读大学,彭师兄是研究生了。”娭毑的比喻让我们都笑了起来。娭毑脑子灵活,接受能力也强,她感叹时光流逝,不想浪费时间,争取一分一秒在学。学上香时,为手腕转动灵活,彭师兄教我们一套动作练习,娭毑是最投入的,还边练习边说练习心得,总结动作要点。手腕练习坐着就可做,礼拜动作练习,身体幅度强度就大多了。娭毑一步一步跟着拜佛,不知疲倦,我总羡慕她这么大年纪,身体还这么硬朗。

   娭毑不但好学还特会做人。大家都喜欢她的笑容,和她亲近都心生欢喜。可她并不认为是她自己的魅力,她对师父师兄的照顾呵护,心存感激,买了零食一一送到师兄们手上。那天她进我房间,看我在看书,递给我两个苞米花卷,然后双手合十,边点头边笑着退出房间:“小小意思,随喜。师兄用功,好,好,莫动。莫送。”有次吃饭时,彭师兄帮她夹她喜欢的菜,她摇头拒绝,意思是人不能贪,喜欢的菜要留给其他师兄。她知道我想写杨泗庙时,一再叮嘱我把她的一句话写进去。那句话起由是观音寺住持宗云法师专门为新来的居士买了靖港特产——姚记坛子菜的洋姜,并一一给各位居士敬菜。娭毑当时很感动,心中生出一串话,想起吃饭时不能交谈,就忍住了。后来,她对我说:“师父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下次一定要来观音寺。如果我人没来,就是在梦里,我也要来。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师父师兄学风道风很好、菩萨都很慈祥。”

   我陪着娭毑去参观靖港景点,娭毑是见香就拜,说有香的地方就有菩萨。每次都按新学的礼拜规矩,一点都不马虎。她握着我冰凉的手时,我下意识地抽出来,怕凉着她老人家。她一把抓住,说“我们俩,心连心。”娭毑的反应让我开怀。她估计到四点多时就频频查看手机。我以为她家人有电话来,一问才知她是怕错过做晚课时间。我告诉娭毑,彭居士打电话,嘱咐我好好照顾她,别摔着娭毑,好好当导游,不用急着赶。晚课不做也没关系。娭毑听了连说谢谢师兄关心,师兄好意心领,晚课不能耽误。听娭毑的话往回赶,自己的腿有点酸痛,想起娭毑毕竟上岁数了,一路连说带哄,终于说服娭毑回房间歇息。送娭毑到休息的房间时,我将一盒龙须糖递给她。娭毑警惕似地看着我,摇头摆手地问我:“从哪拿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这要不得。”娭毑看我空手进房间,怕我犯错误。等我解释清楚,是我观看龙须糖制作过程后买了先前送到房间的,她听后松了一口气,连声道谢。

   娭毑总是忘记自己所做的,记住别人的好并时刻想着如何报答。有次我看娭毑在花坛边徘徊,问她做什么。她说:“我有个想法,捡干净花坛里的烟头,用手捡不好看,在想办法。”听娭毑的话,脸一下红了,我在忙碌些什么呢?连这都没注意到。知错就改,我找来火钳,把花坛里的垃圾捡干净,用扫帚把寺院外地面扫干净。娭毑满意地看着我扫地,她的微笑让我感觉到一股清泉洗静了身心。等我去拿撮箕时,又看到娭毑在厨房帮着择菜。娭毑可能说不出“莫以善小而不为”的大道理,但她却处处在行善,也在影响身边的人。

   相由心生,娭毑和善慈祥纯净的笑容,是她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她让我看到,一个人,只要安心,在哪里都能生活得阳光而愉快。想到这里,突然想起梭罗的话:“可是刚才还是黎明,你瞧,现在已经是晚上,我并没有完成什么值得纪念的工作。我也没有像鸣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我自己幸福无涯”。恍惚间,我又看到了娭毑的微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3 14: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有幸第一个拜读听雨姐姐的这篇散文,看得我心里不自禁地生出一种庄严和肃穆之情。

不怕大家笑话,娭毑这两个字俺还是第一次见到,百度了一下,才明白是啥意思。

质朴、感人这是我对听雨姐姐所写文字最大的感触,情由心生,一种自然的写实,越来越觉得对听雨姐姐应该更加敬重。

【莫以善小而不为】希望我们都能做到这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3 15: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依荷听雨于2011-04-13 13:43发表的 李娭毑 :
  带她来寺的是观音寺的常住居士彭师兄,后来,大家说是菩萨专程派彭师兄去接她老人家的。彭师兄那天确实也是赶时间做完该做的事坐上那趟车,也是巧合。
.......



李娭毑?娭毑是祖母,一般叫奶奶,就是李奶奶了。
什么叫“脸上开出了一朵清新的栀子花”?感觉一是栀子花很是幽香的,但栀子花并不漂亮。荷姐这样形容老奶奶慈祥的笑容很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3 16: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依荷听雨于2011-04-13 13:43发表的 李娭毑 :
   

   初次见面,深灰色的棉衣,深灰色的毛线帽,一双白净又干瘦的手熟练地折着纸衣。

又来挑刺了,上面这句话,谁深灰色的棉衣,深灰色的毛线帽呢,作者,还是李娭毑?这里读起来有点别扭,加个主语好些。这个问题,听雨姐其他文章里也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3 17: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断指残编于2011-04-13 16:33发表的 :


又来挑刺了,上面这句话,谁深灰色的棉衣,深灰色的毛线帽呢,作者,还是李娭毑?这里读起来有点别扭,加个主语好些。这个问题,听雨姐其他文章里也有。

我觉得这个刺挑得不对,一是前面已有“李娭毑的音容笑貌就在“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的感受中浮现”,后面还有句“这是……”,不会产生误解。二是不加主语,使之成为场景的直接呈现,有着浮雕般的感觉,给人更深刻的印象。我倒觉得把“初次见面”四个字也移到后面去,使得在这句中完全隐去叙事者的痕迹,感觉会更好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3 18: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3楼的毛病没挑对,理由见4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3 20: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是皱纹的脸上开出了一朵清新的栀子花,这个比喻大胆。
我在文章充当着叙事者又充当经历者的双重身份,这双重角色注定本文对于李娭毑的了解只能是冰山一角,也正由于这一角让我们想象无限,回味无穷。
在这个前提下,3楼与4楼的辩难是必须的,4楼的辩难前半部有道理,不赘言。关于“初次见面”的语序问题,不如维持原句,更能增强情感的亲和力,符合时间的线性流动和事实的还原(此文的风格接近现实主义,而非浪漫或超现实等其他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3 20: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单纯的信仰,让人变得坦诚,无拘无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21: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emppp于2011-04-13 14:06发表的 :
今天有幸第一个拜读听雨姐姐的这篇散文,看得我心里不自禁地生出一种庄严和肃穆之情。

不怕大家笑话,娭毑这两个字俺还是第一次见到,百度了一下,才明白是啥意思。

质朴、感人这是我对听雨姐姐所写文字最大的感触,情由心生,一种自然的写实,越来越觉得对听雨姐姐应该更加敬重。
.......

用了些方言,忘记在文后说明了。“嗯男家”普通话里的意思就是“您”。其它话依据前后文大概能猜出来,就不多说了。我只是在学着写,用笔记录些发生在我身边打动我的人和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22: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一千零一夜_1于2011-04-13 15:20发表的 :



李娭毑?娭毑是祖母,一般叫奶奶,就是李奶奶了。
什么叫“脸上开出了一朵清新的栀子花”?感觉一是栀子花很是幽香的,但栀子花并不漂亮。荷姐这样形容老奶奶慈祥的笑容很到位。


栀子花在我们那常见,多为野花,我们常采摘做菜吃。百度中对栀子花有如下描述:“栀子花从冬季开始孕育花苞,直到近夏至才会绽放,含苞期愈长,清芬愈久远;栀子树的叶,也是经年在风霜雪雨中翠绿不凋。于是,虽然看似不经意的绽放,也是经历了长久的努力与坚持。或许栀子花这样的生长习性更符合这一花语。不仅是爱情的寄予,平淡、持久、温馨、脱俗的外表下,蕴涵的是美丽、坚韧、醇厚的生命本质。”


我喜欢栀子花的清纯,看到娭毑的笑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栀子花。不管这比喻怎样,还是如实记录下来了。

栀子花的别名叫“禅客”
杜甫的《栀子》:“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22: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断指残编于2011-04-13 16:33发表的 :


又来挑刺了,上面这句话,谁深灰色的棉衣,深灰色的毛线帽呢,作者,还是李娭毑?这里读起来有点别扭,加个主语好些。这个问题,听雨姐其他文章里也有。

恩,以后会注意这点。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22: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hzyuan于2011-04-13 17:46发表的 :


我觉得这个刺挑得不对,一是前面已有“李娭毑的音容笑貌就在“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的感受中浮现”,后面还有句“这是……”,不会产生误解。二是不加主语,使之成为场景的直接呈现,有着浮雕般的感觉,给人更深刻的印象。我倒觉得把“初次见面”四个字也移到后面去,使得在这句中完全隐去叙事者的痕迹,感觉会更好些。

多谢hzyuan的指正!我写文字最大弊病就是不构思,想写就顺着思路敲打出来。写完发现很多地方需要修改。十一号写的《八十八人墓》都不敢发到书园了。还是要多读读经典文章,学着写好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22: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hufucopy于2011-04-13 18:39发表的 :
3楼的毛病没挑对,理由见4楼。

断指给我留面子,真正的毛病一般是私下指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22: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hjqz1于2011-04-13 20:20发表的 :
满是皱纹的脸上开出了一朵清新的栀子花,这个比喻大胆。
我在文章充当着叙事者又充当经历者的双重身份,这双重角色注定本文对于李娭毑的了解只能是冰山一角,也正由于这一角让我们想象无限,回味无穷。
在这个前提下,3楼与4楼的辩难是必须的,4楼的辩难前半部有道理,不赘言。关于“初次见面”的语序问题,不如维持原句,更能增强情感的亲和力,符合时间的线性流动和事实的还原(此文的风格接近现实主义,而非浪漫或超现实等其他风格)。

有人说散文可虚构,可我一直觉得散文应该真实。我是从我们相识开始一路回忆记录的。我和李娭毑她们同一天抵达靖观观音寺。她们上午到,我下午到的。我的时间安排比较紧,学蒸谷酒,回乡挂清、到“八十八人墓”前扫墓等。和李娭毑她们接触时间不多,这不多的时间中,她给我印象很深。特别是她的笑,我对友人说,我不求别的,只希望等我老了,脸上有如此清纯幸福的笑容。

回家后就想把她刻画出来,可文笔不行,只能记录。她的好学让我感叹,身边许多四、五十岁的人认老,说眼睛不行,记忆不行,不肯再看书,就在麻将桌上消磨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22: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桃子于2011-04-13 20:57发表的 :
单纯的信仰,让人变得坦诚,无拘无束。

那确实。很羡慕这样的单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4 00: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引用第6楼hjqz1于2011-04-13 20:20发表的 :
满是皱纹的脸上开出了一朵清新的栀子花,这个比喻大胆。
[quote]

鸿渐给了我一个思路,有时候,虽然修辞不是完全符合规则,但是,也算是别开生面的一种。嗯,有道理。

不过,我还是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还是有既符合文法又能炼句的表达方式。

这就必须有“推敲”精神了。

听雨的散文贵在源于生活,不虚。

我觉得如果炼字、炼句如果更进一步就更好了,还有每篇文章缺乏“文眼”,也算是白璧微瑕吧。

一孔之见,姐姐莫怪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08: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hufucopy于2011-04-14 00:02发表的 :
[quote]引用第6楼hjqz1于2011-04-13 20:20发表的 :
满是皱纹的脸上开出了一朵清新的栀子花,这个比喻大胆。
[quote]

鸿渐给了我一个思路,有时候,虽然修辞不是完全符合规则,但是,也算是别开生面的一种。嗯,有道理。
.......

文眼,是作家思想修炼所得最浓缩的精髓。如果一个作家没有自己的文眼,能明白自己文责也不错。


谢谢侍郎的指点!说实话,文学离我很遥远。我所做的只是记录传承,让他人找资料时方便点而已。
关于修辞方面,萧红的文字给我启发过。我没必要给自己套上许多束缚而不能动笔或者反复嚼别人的馒头。所用文字忠实于自己内心又能让别人看明白就可,倒不是故意标新立意。写这篇之前,考虑过用“**的微笑”做标题,只抓住“微笑”的特征和内涵来写。写了两段放弃了,总觉得有故意为文之嫌。不如直接回忆,写出我心中的她。

总而言之,我很感激你的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4 11: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做的只是记录传承,让他人找资料时方便点而已。

    听雨姐姐过谦了,这些内容对像俺这样不熟悉的人来说,特别新奇,感觉这里的内涵很深,很想就这样能跟着姐姐走进这些人情世故里去,感受一下,这可都是先人们给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另外说到方言,更应该多知道些,说不定有机会也去靖港或者其他地方走走的话,这些了解都是必须的。在这里要再次感谢姐姐的文字,除了感情之外,还能受益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5 18: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我在看书,递给两个苞米花卷,然后双手合十,边点头边笑着退出房间:“小小意思,随喜。师兄用功,好,好,莫动。莫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1: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8楼aliern于2011-04-15 18:27发表的 :看我在看书,递给我两个苞米花卷,然后双手合十,边点头边笑着退出房间:“小小意思,随喜。师兄用功,好,好,莫动。莫送。”

培养佛子弟谦卑恭敬之心,有很多习惯。比如佛弟子之间称呼,都以师兄呼之,与年龄,成为佛弟子时间长短无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8 01:01 , Processed in 0.26281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