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30|回复: 0

[[辞书评介]] 英汉词典中习语语源的注释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0 01: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范红升

  习语(idioms)作为词汇系统中的一个单位,在语文词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中型综合英汉词典都收录相当数量的习语。然而,笔者发现,不知是词典编纂者主观认识上的原因,还是过分考虑实际操作中的困难,目前所有的大、中型综合英汉词典在处理英语习语时都存在着一个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是都没有在习语语源的注释方面作较为系统的努力(偶而注释一下也只是比较随机的行为)。本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所作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讨。作者主要从文化〖ZW(〗“文化”是个用得有点滥俗的词语。本文中的“文化”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概念,也就是英国人类学家Edward Taylor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先定义的文化:“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现代文化人类学家在该经典定义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许多新的文化定义)文化就是某一社会群体的整个生活方式。〖ZW)〗的角度论证了在占有篇幅优势的大、中型综合英汉词典中注释习语的语源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做法。

习语的定义
  “习语”这个概念并没有十分统一的定义。本文采用较为广义的说法,即习语是有喻义或引申义,且由于习用而定型化的(stereotyped)词组(如baker?s dozen,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或简短语句(如Pigs might fly! If you want a pretence to whip a dog,say that he ate the frying pan;Love me,love my dog;The mind is willing,but the flesh is weak.),其中也包括部分定型的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slangs)和谚语(proverbs)。绝大多数的习语当然还是词组,但这里不考虑“动词+小品词(particles)”构成的动词词组(如get at,get behind,get into,get off,get on to,get through,get together,get up)。这类结构数量不算小,但与本文的探讨角度不太吻合。

习语的文化渊源
  习语的来源可追溯到其所属语言文化的各个方面,因为一个民族、一种文明每一领域内的实践都有可能反映在其使用的语言里。换句话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人们频繁使用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习语中更是积淀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我们可以从英国语言学家L.P.Smith所作的一项研究(Smith,1957: 167,278)中得到旁证。他在其著作《单词与习语》中用大量的篇幅分别列举了2 000多条英语习语的30多种语源出处。这里归纳其文中提及的几类主要语源出处:
  1.来自海上生活的习语。英国的航海业向来较为发达,不少航海术语后被陆上的人们在更广泛的范围里用来比喻相类似的事物,如show ones colours,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pour oil on troubled waters,all at sea,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等。? 2.来自军事生活的习语。战争造就了很多习语,如run the gauntlet,stand ones ground,poison the wells,a false alarm,a spark in the powder magazine等。
  3.与动物有关的习语。由于英民族的狩猎、赛马和赛狗等活动,动物与习语的产生有着必然的联系。其中与马和狗有关的习语较多,如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go off with one?s tail between ones legs,a dark horse,flog a dead horse,lock the barn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等。
  4.来自衣、食、住、行等家庭生活的习语。如have other fish to fry,out of the frying pan into the fire,not right in the upper storey,throw the house out of the windows,get up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bed,give a curtain lecture,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等。
  5.来自体育运动和娱乐游戏的习语。很多古老的运动和游戏如板球、射箭、拳击和纸牌戏给英语引入了丰富的习语。比如有关纸牌戏的习语有play one’s last card,follow suit,put one?s cards on the table,the game is up等。
  6.来自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等文艺领域的习语。如blow one’s own trumpet,change ones tune,dance attendance,open the ball,put the finishing touches to something,the dark side of the picture,pull the strings,in the limelight等。   7.来自医学、法律、商业、教育等行业的习语。如a dose of one’s own medicine,make out one?s case,lay down the law,make the best of a bad bargain,turn the scales,play truant等。
  8.来自宗教方面的习语。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翻译过来的基督教经典《圣经》是英语习语的丰富源泉,这里的例子也只是“a drop in the bucket”(见《旧约•以塞亚书》40:15):the forbidden fruit,the salt of the earth,an eye for an eye,kill the fatted calf,turn the other cheek,cast pearls before swine,sow the wind and reap the whirlwind。?  9.来自莎士比亚戏剧的习语。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继《圣经》之后的英语习语最丰富的文学源泉,其中记录了很多以前就流行的习语,也有很多他本人创造的习语,如speak daggers,eat out of house and home,eat the leek,give the devil his due,a fool’s paradise,the pound of flesh,the beginning of the end,more sinned against than sinning等。
  10.外来习语。英语从法语、希腊语和拉丁语等外来语中借用了为数众多的习语。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仅说明一下取自希腊语的英语习语。希腊作为文明古国,创造了许多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如著名的希腊史诗、神话和寓言等,其中许多独特的表达法已成为英语习语,像源于希腊神话的Pandoras box,the Gordian knot,the sword of Damocles,源于荷马史诗的on the knees of the gods,Penelopes web,on the razor’s edge ,源于《伊索寓言》的cry wolf,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blow hot and cold,the lions share等。
  11.人体习语。跟人体器官相关的“人体习语”比其他各种来源的习语都要接近生活的本体,而且数量更大。其中与“手”、“头”和“心”有关的居多。比如,与“眼睛”相关的习语有see eye to eye with someone,throw dust in someone’s eyes,cry one’s eyes out,the apple of the eye等。
  L.P.Smith的这项研究对我们了解英语习语的语源有着很重要的帮助和启示,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习语是其所在语言文化的集中反映。但要指出的是,他的分类随机性较明显,致使许多类别之间有相互重合的部分,因此他往往不得不将同一个习语置于几个不同的类别之下。如果能选择一个视角,进行系统的切分,比如按文化四大系统〖ZW(〗文化人类学家们一般把文化分成四大系统。一、技术—经济系统:包括生态环境、生产、交换和分配方式、科学技术、人工制品等。二、社会系统:包括社会阶级、群体、亲属制度、政治、法律、教育、风俗习惯、历史等。三、观念系统:包括宇宙观、宗教、巫术、民间信仰、艺术创造和意象、价值观念、认识和思维方式等,其中认识和思维方式对于异语交际中的相互理解影响最大。四、包括音系—字位结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这样一些语言资源。〖ZW)〗下的诸组成要素进行分类,效果当会理想得多。

注释习语语源的必要性

一、文化习得与词典编纂
  语言研究方面的积极成果对词典学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这里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莫过于深受描写主义语言学影响的《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的诞生。它标志着词典编纂从此脱离了规定主义、走上了描写主义的道路。反过来说,词典编纂应对语言学研究方面的积极成果作出快捷的反应。
  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要驾驭一门外语,学习者一定得经历从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的成熟,到社交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的成熟,最终到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的成熟。这些必经的环节缺一不可。(张柏然,1992:1)也就是说,学习一门外语不只是学习语言本身及其运用的技巧,更需要学会跨越与该语言伴随而来的文化障碍。因此,作为语言学习的工具和文化的索引,语文词典就应该充分有效地揭示贮存在语言单位中的社会文化意义;作为学习外语的重要工具的双语词典服务于直接的交际目的,比起单语详解词典应越发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和语言交际的影响,更应该尽可能地提供有关外语的社会文化知识,使读者通过所学语言,达到了解该语言所属的社会文化的目的。
  张柏然教授说,如何在双语词典中充分有效地揭示贮存在语言单位中的社会文化意义,是双语词典学的重要课题。(张柏然,1992:1)我认为,在双语词典中提供习语的语源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努力。因为正如前文所提及的,一种语言里的习语最能集中反映该语言所属文化的各个方面;反过来说,弄清习语的来源自然有助于了解其所在语言的文化。
二、习语释义中联想意义的损失和变形
从理论上说,双语词典中的释义应追求与原词汇单位最大程度的等值,即应尽可能地传达出一个词汇单位的所有意义。这当然很难做到,更何况双语词典的释义不同于单语词典的释义,它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可替换性的限制。翻译习语时尤其如此。由于习语中丰富的文化内蕴,同时传达其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和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这两种意义实际上就是E.A.Nida划分的两大意义类型,即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和情感意义(emotive meaning)。〖ZW)〗往往很困难,有时根本不可能,所以,很多场合下,双语词典中习语的释义只提供了概念意义。但由于没有采取任何补偿手段,造成了很大的语义损失。因为联想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语义,尤其是典故性的习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有突出的“文本间相关性”(intertextuality)〖ZW(〗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提出的概念,意指“所有的文本都同别的文本相联系,没有哪一个文本能够完全脱离在它以前的以及和它同时存在的其他文本的影响”。文本间的相关当然主要是同一种文化里文本间的相关,因为作者最熟悉的文本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里的文本。〖ZW)〗;有时使用现成的汉语习语来对译还极易产生变形的联想。拿汉语的“东施效颦”来说,如果英文释义只提供其概念意义“crude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就会失去我们能联想到的沉鱼落雁般的美人西施捧心锁眉而越发妩媚的姿态和东施拙劣模仿的丑态。再如,将“塞翁失马”译成“a blessing in disguise”虽然概念意义相仿,却导致联想意义上的变形,因为“a blessing in disguise”给人以宗教方面的联想,而“塞翁失马”给人的联想是古时边塞一老翁失马得福的故事。
英汉词典中英语习语的释义如果只提供概念意义,其中的语义损失也是与此相类似的情况。下面的例子均摘自《英汉大词典》(陆谷孙,1991)(本节中其他的例证也源出于这部词典):
lock,stock and barrel 〈口〉完全,全部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多此一举,徒劳无功,白费力气
Penelope’s web 永远做不完的工作
blow hot and cold 冷热无常;出尔反尔(指对意见等由赞成又转为不赞成);摇摆不定,三心二意
kill the fatted calf 设宴庆祝(或欢乐),给予款待
以上习语中的联想意义在汉语释义中均不复存在。如将“kill the fatted calf”译成“设宴庆祝(或欢乐),给予款待”就无法让人联想起《旧约•路加福音》第15章里耶稣所说的一个寓言:浪子回家,其父欣喜若狂,命自己的奴隶杀牛宰羊来庆贺。有时用现成的汉语习语翻译概念意义相近的习语,因而使用了不同的形象构词,这样做却导致了原习语联想意义不得已的变形,请看下面的例子: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口〉说到曹操,曹操就到。
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rob Peter to pay Paul 剜肉补疮,借债还债
拿第一个例子来说,“Talk of the devil”和“说到曹操,曹操就到”虽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却由于变形,发生了强烈冲突。
  习语释义中应设法补偿联想意义的损失,纠正联想意义的变形。方法之一就是直接译出字面义,给读者提供联想的出发点。但不少情况下,由于习语的文化内涵很丰富,不谙西方文化的使用者并不能从字面义获得正确的联想(况且有的习语字面义还无法传译!)。如,一般使用者就难以推导出“black sheep”这个习语字面义与概念义之间的联系。请看下面的例子:
black sheep 1.黑绵羊 2.有辱门楣的人;败类,害群之马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一燕不成夏。(意指不可仅凭偶然现象而贸然下结论)
有鉴于此,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说明习语的渊源,以弥合联想意义上的差距。?三、为使用者考虑的词典
  很多学习者觉得英语习语较难掌握,其重要原因恐怕就是习语的概念意义与字面意义往往相去甚远,记忆起来很是费力。有些英语习语表面看来和汉语的表达法“一拍即合”,但实际上都是所谓的“假朋友”(faux amis),它们能成为最隐蔽的陷阱。如new wine in old bottles ≠旧瓶装新酒,in the same boat ≠同舟共济,lock the barn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羊补牢。有些习语表面看来是不合语法的,如Murder will out,blow someone to kingdom come,put paid to,the world and his friend,by and large,the powers that be,trip the light fantastic,long time no see等。还有些表面上看来不合理性思维,如wear ones heart upon ones sleeve,throw the house out of the windows,rain cats and dogs,jump down someones throat,storm in a tea cup等。这些因素都会给英语习语的理解和记忆造成困难。因为我们知道,反理性、违背逻辑、无法类比的事物都能构成极大的理解和记忆障碍(试想想一般的人能够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多少位数呢?)。但是,一旦弄清了习语的来龙去脉,我们就能发现习语构成符号间的理据,理解和记忆某个习语将成为精神享受,而不再是心理负担。
  习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整体性或定型化。据此,学生常被老师要求不分青红皂白、一古脑儿地记忆一个习语。这样做对掌握语言的实际应用显然不利。因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人们为了追求某种修辞效果,也常常活用和创新某些习语(如新闻标题就常用此法),而这种活用和创新是建立在使用者谙熟习语来源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学习者弄不清习语的来源,作机械的记忆,就无法欣赏它们的妙用。如pass the buck (to someone) 〈口〉推诿责任(给某人);归罪(于某人),这里buck是buckhorn knife(鹿角刀)的简约。在一种牌戏里用这种鹿角刀作表示该谁发牌的码子,轮流传递,但有人为了偷懒,把传到自己手中的码子又传给别人,故云。美国总统杜鲁门(H.S.Truman)就凭此发挥,创造了一个表达法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后也变成了习语),叫做“The buck stops here.”意为“不再把责任推向别处,责任到此为止”。BBC一广播记者也曾援引一大会发言人的话说“There was too much buck passing.” (Baker,1992: 64)
  词典编纂是为使用者服务的艺术。词典编纂者应尽可能地为使用者考虑,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就习语而言,大、中型综合英汉词典就应该利用其篇幅优势给习语注释来源以沟通文化间的差异,从而为使用者带来轻松理解和记忆英语习语的方便。
  以上三点,从文化习得与词典编纂、词典释义中习语联想意义传达过程中可能的损失和变形,到词典应该给使用者带来轻松理解和记忆习语的便利,都要求习语语源在词典中占有一席之地。事实上,这三点可归纳成一点,就是习语丰富、鲜明的文化内涵要求编纂者为其注释语源信息。
  但目前的状况又怎样呢? 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大、中型综合英汉词典在此方面下过很大的功夫,作过系统的努力(甚至有很多专门的习语词典也不注释语源出处!),如《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1985),《英华大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1984),《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吴光华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远东英汉大辞典》(梁实秋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和香港远东图书公司:1991),《大英汉词典》(李华驹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连目前最大型且最为出色的综合英汉词典《英汉大词典》在这方面也显得极为吝啬版面。然而,我们已经看出,这种不应该的吝啬造成的损失是比较重大的。

注释习语语源的可行性
  大、中型英汉综合词典不同于小型词典,在篇幅上占有优势,完全可利用一部分空间来为习语注释来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大部分习语的来源只用一两句话即可表达清楚(我们将在下一节里再谈一些具体做法)。所要区分的是大型和中型词典在这方面所做的幅度应该有所差异,中型词典可选择那些最具文化色彩、对汉语学习者来说涵义最隐晦的习语,大型词典则可相应扩大其工作面。
  所需的有关资料也并不匮乏。关于英语习语的语源出处,有关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利用的材料,如大部头的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比较实用的案头词典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 (Cassell Publishers Ltd,1990)(初版是1870年,以后不断修订,是一部介绍英语习语和典故的出处及渊源的较大型专门词典),Brewer’s Dictionary of 20th?Century Phrase and Fable (Market House Books Limited,1991),由V.H.Collins编著、英国朗文公司出版的三部有关英语习语的书A Book of English Idioms (1956,1957)、A Second Book of English Idioms (1958)和A Third Book of English Idioms (1960)(较为简明扼要地介绍了3000条英语习语的含义和来源),L.P.Smith的著作Words and Idioms (5th ed.,1957.London: Constable & Company Ltd.),R.L.Morgan的著作Why We Say — A Guidebook to Current Idioms and Expressions and Where They Came From (1954),Dictionary of Word and Phrase Origins (3 vols,1962,1967,1971. William & Mary Morries. Harper & Row,Publishers),国内出版的一些专门词典如厦门大学外文系编译的《英语成语词典》(1972年版,1980、1993重印,北京商务印书馆),彭在义等编著的《英语成语典故》(1985,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张野编著的《英语成语典故》(1986,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孙海运、方如玉编著的《英语成语来龙去脉》(1989,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和香港商务印书有限公司),《世界成语典故辞典》(1989,上海:文汇出版社),《英语惯用短语词典》(1982,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以上只是笔者能搜集到的部分资料,编纂者在实际需要的时候可以多方面查考。毫无疑问,只要留心,会发现更多、更好、更新的资料。搜集资料是实现这项计划至关重要的步骤。
  有些习语由于年代久远等缘故,其来源已无从稽考了,这方面的信息在词典中只好阙如。但我们并不可因噎废食,以此作为阻止我们在这方面进行努力的理由,因为毕竟还有很多的习语其渊源还是可以查考的。

实际操作
  理论上我们已看出,在大、中型综合英汉词典中注释习语来源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讲究具体、细致的工作方法。如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编写习语,从释义、语源到例证,这样能够方便统筹,前后有一致性。在选择哪些习语该加注语源信息时,应重点考虑那些文化特色鲜明、对汉语学习者来说涵义较隐晦的习语。这里就本人能够预料到的一些情况谈几点具体做法:
  (1)注释习语语源的文字应简练,提供的信息量只要能够成为连接习语字面意义和概念意义的纽带就行。也就是说使用者凭借所提供信息的帮助就能推导出习语字面意义和概念意义的关系就可以,而不应说得太透,这样做是为了尽量节省宝贵的篇幅。例如:?  throw down the gauntlet 挑战〔中世纪的骑士向另一骑士发出挑战就把自己的击剑手套(gauntlet)抛在地上〕
  as drunk as a fiddler 烂醉如泥的〔早期,英格兰民间小提琴手在公开场所为舞蹈伴奏,人们习惯以酒酬谢,小提琴手每每酩酊大醉〕
  a bull in a china shop 行动(或说话)鲁莽的人,笨手笨脚动辄闯祸的人〔1816年Amhest勋爵代表英国(John Bull)前来中国(China)交涉贸易发展问题,由于鲁莽行事而导致外交失败,被英国的一家报纸漫画成一头闯进瓷器(china)店的公牛(bull)〕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多此一举,徒劳无功,白费力气〔Newcastle是英国的主要产煤区〕
  have two strikes against one 〈美口〉处于不利地位;处于严重情况〔棒球击球手已击两球不中,如第三击再不中,就要出局〕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 不正视现实;不正视困难;采取鸵鸟政策〔鸵鸟(ostrich)每遇危险就把头埋藏在沙子里〕
  pour oil on troubled waters 平息风波,平息怒气;劝和,调停争端〔据说航海时遇到风浪,把油倒进海里,可让海浪平息〕
  turn the other cheek (挨揍后)把另一面颊凑上;甘受侮辱〔《新约•马太福音》5:39 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 杀鸡取卵〔《伊索寓言》:一人有会生金蛋的母鸡,以为其肚里藏有金块,将其杀了,却发现什么也没有。英文里改“鸡”作“鹅”,成为“杀鹅取卵”〕
under the rose 秘密地;私下里〔罗马神话:天使丘比特(Cupid)行贿沉默之神哈柏克拉底(Harpocrates),送其一支玫瑰花,要对方不把他的母亲、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Venus)的风流韵事向外张扬〕
  (2)有文学渊源的习语,如有可能的话,可以直接摘录其原文有关语句,将其作为该习语的例证。当然这里存在的问题是:一、有些习语第一次使用的是其本义,而现代英语中只取其喻义;二、某些习语经过演变进入现代英语,其拼写或部分构词已不再保持原样了。
这两种情况(可能还有其他一些情况)的习语源出文句都不宜用作例证。莎士比亚戏剧和《圣经》(现代英语版本)中的习语源出语句有很多就可作为例证(《圣经》中的习语在其原文里绝大多数是按本义翻译的)。如:
  speak daggers to someone 恶语伤害某人〔莎士比亚戏剧,见引文〕:Hamlet. ... I will speak daggers to her,but use none. 我要用利剑一样的话刺痛她的心,可是决不伤害她身上的一根毛发。(《汉姆雷特》第3幕第2场)
  eat someone out of house and home 〈口〉把某人吃穷,吃光某人的家当〔莎士比亚戏剧,见引文〕:He hath eaten me out of house and home: He hath put all my substance into that fat belly of his. 我的一份家业全都给他吃光啦。他把我的全部家私一起装进他那胖肚子里去。(《亨利四世》第2部,第2幕,第1场)
  the apple of ones eye 〔源出《圣经》,见引文〕 1.掌上明珠;宝贝;珍爱物:His daughter is the apple of his eye. 2.瞳孔;眼珠:He shielded him,cared for him,guarded him as the apple of his eye. (耶和华)就环绕他(指耶书伦,Jeshurun),照顾他,保护他,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旧约•申命记》32:10)  (3)某些习语的本义在现代英语中仍然使用,且本义到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较为明显,那么所列的本义本身往往就是很好的语源说明。如:
  back the wrong horse 1.〈赛马〉下错赌注,赌错了马 2.支持(或选择)失败的一方;看错了人;支持了失败的事业
  know the ropes 1.(水手)熟悉船上各式缆索具 2.〈口〉晓得诀窍;懂行,在行;熟悉风土人情
  follow suit 1.〈纸牌戏〉 跟出同花色的牌 2.学样,跟着做,照着做
  (4)有些习语的来源可以在相关词条释义中着意交待清楚,这样词条释义本身完整,放在该词条下的习语语源也就不用赘述了。如将white elephant 单列词条,说明词源,放置该词条内的习语“have a white elephant on ones hand”只需提供释义就可以了:white elephant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成为负担的(或招致亏损的)财产〔白象在南亚一些地方被视为圣物,相传暹罗国王如对某一大臣不满,就赐其一头白象。为饲养圣物往往会导致倾家荡产〕have a white elephant on ones hand (释义)。又如,如果在hatchet条释义中提及“(北美印第安人用作武器或工具的)轻便斧”,其下列的两个习语“bury the hatchet言归于好,和解;休战,讲和”和“dig up the hatchet开战,宣战”也就不用再加语源说明了。
(5)如果两个或数个习语的来源息息相关,就可以采用参见系统,只给其中一个注解语源,而其余的就请使用者参见该习语。比如,“blow ones own trumpet”和“Your trumpeter is dead.”都是“自我吹嘘,自吹自擂”的意思,来源也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只是把语源注解在“Your trumpeter is dead”之下就可以了:〔古代,传令官常常以一片热闹的喇叭声宣布骑士进入竞技场。说“你的吹鼓手死了”即意味着:再也没人替你吹喇叭了,你得自吹自擂〕
(6)语源模棱两可的可一并列上,如kick the bucket“死,翘辫子”就有两种说法。一说人上吊时,绳子套上脖子,把垫脚的桶(bucket)一踢就吊死了;另一说与宰猪有关,在英国的诺福克郡,宰猪时把猪的双脚绑起来倒悬在横杆(bucket)上,猪蹄上横杆就意味着死了。
(7)有些习语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可以挑选一种或几种较为可信的说法列出,如mind one’s Ps and Qs (谨言慎行,小心行事)这一习语的来源说法就颇多:①英国小学生学识字母时,常把p和q混淆起来,老师常提示说Mind your P’s and Q’s. ②手工排铅字时代极易排错p和q,Mind your Ps and Q?s就成了印刷工对学徒的告诫。③过去乡村酒店的老板常在石板上记账,用P表示pints,用Q表示quarts,标明顾客用了多少酒。结账时顾客当留心自己的酒的用量单位。④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每当舞蹈学校的学生戴假发鞠躬行礼时,老师总要告诫学生注意自己的P(pieds,脚)和Q(queques,假发),因躬身时假发容易脱落。这一说法即要求学生注意仪表和礼貌。
(8)某些习语的来源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注释清楚的。如果出处一般使用者都能查找得到,如《伊索寓言》、《圣经》、莎士比亚戏剧、希腊神话、罗马神话等,就可以给该习语指明具体出处(有可能的话用一两句话交待一下梗概),让感兴趣的读者自己去查找阅读,如把“an apple of discord”和“the pound of flesh”这两个习语介绍清楚,不费一定篇幅恐怕不太容易,处理方法如下:
  an apple of discord 争端起因,祸根;觊觎的目标〔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三女神为竞美争夺一只金苹果,最终导致特洛伊战争的爆发〕
  the pound of flesh 合法但有悖情理的要求〔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高利贷者夏洛克要求一未能及时还贷的债务人如约从身上割下一磅肉〕但有些习语的出处一般使用者查阅起来肯定不太便利,我想这种情况下编纂者稍微多费些笔墨也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Baker,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92.
Nida,E.A. Language Structure and Translation.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Smith,L.P. Words and Idioms,London: Constable & Company Ltd.,1957.
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陆谷孙,《英汉大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张柏然,“语言•词典•文化”,《简明美•英国英语词典》代序,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译林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4 03:09 , Processed in 0.12841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