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60|回复: 15

[【原创】] 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2 17: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

  如果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知道是陈凯歌导演的作品,那么看完之后就更不会把这部电影和拍《黄土地》、《霸王别姬》时的陈凯歌联系起来了。耐着性子看完之后,只留下以下几点印象。

一、无气无灵魂


  陈版《赵氏孤儿》没有把那种“气”拍出来。这里的气,既有侠气、义气等具体的个人之气,也有比这范围大的多的那个时代整体的社会之“气”。从大的范围来说,这个气就是年代感。“气”的表达,可以从诸种方面来体现。比如服饰、语言、形体、表情、眼神、外景等等。电影本来可以借助这些手段把那个时代的人和社会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然而陈凯歌硬生生的把它拍成了现代剧。除了服饰、外景之外,里面的人的语言、表情、眼神大多是现代化的,而且是太现代化的。仅以台词为例,大段大段的京片子就不用多说了,里面有两个让我觉得非常有印象的片断,其一是韩厥看到小赵武跑了,对着程婴无赖似的说了一句“孩子跑了,怎么弄啊?”其二是,8岁的小赵武对着程婴生气“你烦死了!”。语言是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并不反对在历史剧中使用现代语言,但总得把握一个度,距离产生美,在历史剧中,台词与现代生活语言稍微有一点距离,只要处理得当,就象老版《三国演义》那般,不仅不会造成理解障碍,还会使年代感立刻体现出来。相比之下,梅尔•吉布森为了达到这种年代感,展现出与时代相符的“气”,经常使用现代已失传的语言,即使观众不明白台词,但很容易感受到影片中那种精神内在的东西。这可从吉布森导演的《耶稣受难记》、《启示录》等影片中观察到。
  连基本的年代感都没能产生,至于更高层次的各种人物所应分别具有的那些气如侠气、义气、忠勇之气、戾气、暴虐之气等等更是无从谈起。在这一点上,同是拍古代片,在造“气”方面,陈凯歌的这部电影连给黑泽明提鞋的资格都没有。在《罗生门》、《乱》、《七武士》、《用心棒》等一系列古装片中,黑泽明通过每位演员的眼神、台词、说话的声音、语调、肢体动作等等,把故事所处时代的“气”,以及每个人物所应具有的那种“气”,展露的淋漓尽致。中国姜文的《鬼子来了》,在造气方面,不输黑泽明。胡金铨的一系列武侠片,如《龙门客栈》、《侠女》、《山中奇缘》、《忠烈图》等,在对白、外景、服饰等各方面也无一不充盈着明代所特有的气。退而求其次,由与陈凯歌齐名的冯小刚导演的备受争议的《夜宴》,除了象“都母仪天了了,晚上睡觉还蹬被子”等台词稍显雷人之外,整体上在“气”的塑造方面还是很不错的。
  陈版《赵氏孤儿》中,程婴侠气不足、韩厥义气不足、屠岸贾戾气和霸气不足。最失败的当是韩厥的角色。未必是黄晓明的演技不好,因为他是受导演的指挥,只能说是陈凯歌导演的失败。程婴夫人海清以及赵朔夫人范冰冰只起到了吸引眼球的效果。葛优和王学圻表现平平,没给人带来惊喜。倒是三个小角色,演的不错。一是屠岸贾的谋士,能用眼神和表情带给人这部影片中少有的那种真实感。可惜在各种官方宣传资料中,我们很难找到这位扮演者的具体资料。后来在影片的末尾演员表中,发现了他的名字“王劲松”。二是晋灵公的扮演者彭波(这位演员很有潜质),就是《疯狂的石头》中演谢小盟的那位。注意,这位演员也因为不够大牌而没被宣传者加以宣传。三是鲍国安演的赵盾,出场时间不长,但气场十足。
“气”是电影的灵魂,没了这气,电影就如同行尸走肉,衣着再考究,演员再大牌,外景再华丽,都难以掩盖电影本身的苍白无力与空洞无物。很不幸,陈版《赵氏孤儿》最缺少的,就是这“气”。

二、无真无逻辑
  早已有学者考证,赵氏孤儿的故事本来就是虚构的。我们不追求历史上的真实,但作为电影,最起码应当把故事讲的象真的似的,这样才会打动观众。谁都知道《阿凡达》是虚构的,但凡是看过阿凡达的人,都会被影片所打动。所以,虚构本身不是罪,错在虚构无逻辑。几乎所有的人,看完陈版《赵氏孤儿》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程婴和屠岸贾有杀妻之恨(表面上的)与杀妻杀子之恨(实际上的),同时程婴在屠岸贾与赵氏家族的政治斗争中“站错了队”,在这样的情况下,屠岸贾没把程婴杀掉已经是天大的怪事,为何又会那么轻易的收程婴为门客并那样信任程婴,还把赵武收为干儿子?实际上在原版故事中,是有所交待的,程婴与公孙杵臼设计,公孙故意把程婴的儿子藏起来,声称是赵朔的儿子,然后程婴故意象屠岸贾告密,目的很明白——为了获取赏金,背上卖友求荣的骂名,以使屠岸贾不疑。然而电影中的程婴,带上孩子和家当,来到屠岸贾那里,发了个将要终身追随屠岸贾的誓,就轻易的当上了门客。这让我们不禁怀疑那个智谋能足以弑君,并且能打败晋国第一流政治家的赵盾的屠岸贾的智商,进而怀疑导演和编剧的智商,进而怀疑这是不是导演和编剧故意侮辱观众的智商。
  更可质疑的是,前半场,除了少数几个场景之外,每逢屠岸贾出场,基本上都是左呼右拥,身为高级官员、高级将领,这当然是必须的。但到了后半场,乃至直到最后屠岸贾与赵武决斗时,屠岸贾偌大一个人物,偌大一处官宅,竟然看不到任何一个家人,看不到一个仆人,看不到一个随从,看不到其他任何一个门客。屠岸贾何时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类似这样的不合逻辑之处,电影中比比皆是。建立在这样层层断裂的逻辑链之上的故事,不会让人感到可信,更不会表达所谓什么精神了。必需得有活生生的打动人们感官的素材作为支撑时,才能进一步谈所谓的“精神”、“思想”、“情怀”。缺少了逻辑真实的故事,断然不会表达什么“思想”。

三、我只认大牌
  
  很早就注意到,作为大牌导演的陈凯歌,对那些身处二三线乃至不入流的演员,是傲慢的。在他的眼里,只会关注到那些当红的影星或有地位的演员,在他的人才观里,各种演员之间存在着一个强固的等级体系。因此,在《梅兰芳》里,我们看到,尽管余少群表现的极为出色,如果能在电影下半段继续使用这个演员,人们对这部电影可能会是另外一种评价。但是他断然的选择了黎明,这是《梅兰芳》中最大的败笔。虽然余少群有才,但未必能带来商业价值,黎明作为大牌名星,是票房号召力的保障。因此陈凯歌在用人时宁舍才,而不舍财。宁信虚名,不信功力,不仅仅是不信演员功力,而是不信自己的导演功力。
  在这种演员等级观念的影响下,在《赵氏孤儿》一片中,陈凯歌采用的仍然是大牌战略。然而面对一张张熟的不能再熟的脸,我们却很难产生原有的那种激动。老实说,演员们自身的演技都没得说,但有时,演技不能代表一切。葛优那张脸,几乎没有哪个中国人不认识,一出场,就有强大的“喜感”,这极不利于赵氏孤儿作为“悲剧”氛围的塑造。尽管葛演的很卖力,但他深深烙在每个人脑海中的那些先在印象,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他这一新角色的认同。王学圻在《梅兰芳》中的演出,可谓出神入化,无可挑剔,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无论是他自己还是观众,要想摆脱王版十三燕这个角色,并不是太容易。另外,在形象上,王学圻缺少屠岸贾作为武将所应具有的那种霸气。王学圻最近接的活比较多,从十月围城到剑雨,再到赵氏孤儿,每个导演都想从他那儿获取些什么。然而王学圻并不是那种万金油式的演员,他的潜质已被挖掘迨尽。有必要给他一段时间,让他好好恢复功力。黄晓明版的韩厥是角色方面的最大的败笔,既缺少忠义之气,又无刚烈威武的武将气势,一句“怎么弄啊”,使得这个大将军倒象是个打架吃了亏却没有本事扳回脸面只能满腹牢骚的街头混混。大概是黄晓明太大牌了,陈凯歌不敢命令他太多,或者,陈凯歌心目中根本就没有自己固定的每个角色的定位,因此他只能放任每个演员自我发挥。每个演员自我发挥当然是有必要的,但只能限于一定的程度,导演应该对每一个角色有一个大体的定位,否则可能会导致角色与剧情格格不入的局面。象吉布森、黑泽明、胡金铨等,在他们心目中,早已有了各种人物的定位,因此在演员作表演时,大都贯彻了导演的精神,而导演的精神乃是全部影片精神的主线索。
  赵文浩演的少年赵武,形象颇佳,然躁气冲动有余,沉静稳健不足。这并非是对一个15岁孩子的苛求,因为历史上的赵武,作为大政治家,是以沉静稳健著称的。海清出镜次数不多,真身出镜的几秒钟给两个孩子喂奶的镜头竟然也成了影片宣传的一个热点,用这样的手法来促销,实在是自我降低品位——更何况影片本身品位并不高。对于海清的表演,除了喂奶这个镜头因为宣传得力而深入脑海之外,再无其他深刻印象。范冰冰版的庄姬,除了美丽,身体还很强壮,生孩子前后几乎没什么区别。张丰毅版的公孙杵臼,让我们隐然看到了换了服装的曹操。赵文卓、鲍国安、李东学、彭波、王劲松等人,分别打了一次酱油,不过是路人甲的角色。尽管如此,鲍国安还是那样的气场十足,王劲松和彭波给人的印象更是远比其他几人甚至几位主演深刻。这个王劲松,在某个方面象极了倪大红,两个人都极其适合出演古装剧。如果不刻意提起,赵文卓极容易被忽略,因为他的本行是功夫片,这个戏总体上是文戏。李东学版的提弥明让人印象深刻,但与其说是因为演技,不如说是因为情节。不管换了谁,去饰演个车轱辘,再加上几秒钟的特写镜头,都会让人印象深刻。
  或许是导演傲慢,或许是商家傲慢,在对外宣传时,出场没多长时间的赵文卓、张丰毅、范冰冰、海清等一线明星以及地位很高的鲍国安,都被加上“主演”或特别演出、友情出演等称号,单独打出他们的名字。而出场时间不比上述人少,表演又比上述人出彩的饰演晋灵公的彭波,饰演屠岸贾谋士的王劲松,我们在官方宣传的海报中看不到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名字只列在演员表中很靠后的位置。
  一个好的导演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一个不好的导演可以化神奇为腐朽。在梅尔•吉布森的《启示录》中,所有的演员都是非专业的,都是第一次拍电影,但每个人的表演都令人震撼。在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中,演员多为非著名演员或群众演员,但每个人的表演却都很到位,影片也相当成功。其实,为电影或角色吹入这令人震撼之气的,不是演员自己,而是导演。演员无分好坏,只有导演选取和执导的恰当与否。当一个导演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演员的演技甚至仅仅寄托在演员的名气、地位身上,而不是寄托在自身的独立创作精神之上的时候,他也就江郎才尽了。陈版《赵氏孤儿》向我们展示的,便是一个江郎才尽的导演的失败的作品。它告诉我们,陈凯歌已经离大师越来越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19: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争来争去那都是炒作,吸引观看者的注意,以期待有靓丽的票房成绩,楼主你这一点都没看明白吗?

中国的电影向来都是不符合逻辑的,很多情节,看了很多侠客片,你可知道,那些个侠客平时就爱打抱不平,家底也基本没有,但是一到救助弱小,施舍的时候,拿出来的银子就是大把大把的,感情这些人都不需要有正常的职业,不需要干活,难道他爸是李刚?

中国的导演要是真的传说中那么神,就不求影片打不开美国的大门了,拍摄的片子的水平真是不怎么的,除了军事片以外的片子,都属于哗众取宠型的,因为中国人还停留在你所说的“宁舍才,而不舍财”,对导演来说票房才是最重要的,而影片的其他内容就是为了票房而来,票房使他们成为明星,没有票房,也就不属于名导这个行列了,所以还是有导演的难处。。。

大师这种人物,只有贴近生活,了解生活的人才能懂得怎么去做,老陈已经老了,离体验生活越来越远了,他们接触到的都是明星老板,怎么可能会有劳苦大众,或者说楼主您呢,中国人都怀念以前的片子,大多数还是香港拍的,有谁怀念国内的XX影片吗?至少我没有,我怀念的就是93版的射雕,周星驰的剧作,周润发的……从来没有国内的,除了军事片(亮剑,我的士兵我的团,中国兄弟连,士兵突击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19: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现在在意的是用票房来为自己正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20: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Z-turn &niubilit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20: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气”是电影的灵魂,没了这气,电影就如同行尸走肉,衣着再考究,演员再大牌,外景再华丽,都难以掩盖电影本身的苍白无力与空洞无物。

你这个观点倒挺有新意,不过我觉得挺恰当的,人有气质,电影也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20: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牛擦的点评。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2 20: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onlyloveshu于2010-12-12 19:12发表的 :
争来争去那都是炒作,吸引观看者的注意,以期待有靓丽的票房成绩,楼主你这一点都没看明白吗?

中国的电影向来都是不符合逻辑的,很多情节,看了很多侠客片,你可知道,那些个侠客平时就爱打抱不平,家底也基本没有,但是一到救助弱小,施舍的时候,拿出来的银子就是大把大把的,感情这些人都不需要有正常的职业,不需要干活,难道他爸是李刚?

中国的导演要是真的传说中那么神,就不求影片打不开美国的大门了,拍摄的片子的水平真是不怎么的,除了军事片以外的片子,都属于哗众取宠型的,因为中国人还停留在你所说的“宁舍才,而不舍财”,对导演来说票房才是最重要的,而影片的其他内容就是为了票房而来,票房使他们成为明星,没有票房,也就不属于名导这个行列了,所以还是有导演的难处。。。
.......

就这样的导演,在中国还被称为大师级的导演,还被称为一流导演。中国电影可哀了。其实中国不缺导演人才,缺的是评价体制。就那么几个老头,就操纵着每部电影能不能上映,代表着所谓中国的“民意”。这样的体制,只能产生庸才,绝对会压制天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21: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一丁于2010-12-12 20:51发表的 :


就这样的导演,在中国还被称为大师级的导演,还被称为一流导演。中国电影可哀了。其实中国不缺导演人才,缺的是评价体制。就那么几个老头,就操纵着每部电影能不能上映,代表着所谓中国的“民意”。这样的体制,只能产生庸才,绝对会压制天才。
   没办法,国家大了,选拔上就会出现很多不健康的办法,随便说说高考,公务员考试,一箩筐都说不完,你争我争的,到头来也没一个结果,中国不缺人才,但是往往人才都是用来埋没的!庸才却能担当大任,为啥?体制!
  领导喜欢啥?喜欢的是能听话,能奉承的,你是人才,却自以为是,不懂得奉承,就要下台,作为年轻的导演,我想肯定没有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就凭你的拍摄水准,就算你登天了,你也不会成为导演,想想周星驰,为了他的导演梦付出了多少,他从一个跑龙套的直至他当上导演,他付出了多少?没有背景,你只能成为一介草民!导演是贵族的职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2 21: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桃子于2010-12-12 20:19发表的 :


你这个观点倒挺有新意,不过我觉得挺恰当的,人有气质,电影也一样。

谢谢桃子加分加亮。我一般只看电影,不写影评。这是偶的第一篇影评。纯属有感而发,觉得自己被陈凯歌忽悠了。

至于《大笑江湖》之类的片子,本来就对它们没抱什么太好的期待,所以即使它烂到底,我也不会有什么牢骚。小时候看过《古国悲风》,那时我十三岁,上初中,看的是14寸黑白电视。虽然是电视连续剧,而且年纪也不大,但仍然有极深的印象。主题曲、配乐、剧情、人物塑造都很成功。听说后来这部电视剧被美国有的大学相关专业列为经典教材。现在想再网上找找,但找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2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用祖宗遗产牟利而自己及其所谓作品却与祖宗相去甚远 这是中国特色的当代电影艺术 看泪流满面上台前去领奖的光彩照人的所谓艺人们的打扮 除了一目了然外 怕只剩哭笑不得了

真不想只这么挖苦贫嘴 也真盼着那些天生丽质多才的人能多出些让人钦佩感动的影视作品 而这样素质的人太少了 而他们在其一生之中这样做的也太少了 除了最终的失望还有什么能留在自己心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22: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写的真好!
今天下午看《赵氏孤儿》的时候,终于理解同事之前说的一句话,看到下半场,只有一个想法,怎么还没结束?情节太拖沓,故事经不起推敲,不吸引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22: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到位,一丁笔力、阅历非凡。

写出了那种看尽天下好片目前状态良好满仓买入发现这不过是一部烂片之后极度悲愤郁闷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23: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文化品质正在大步向后倒退,电影领域的什么大导大片,九成都是胡吹出来的,不看也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11: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导演都是画家,偏好静物写生,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12: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年所谓大片,基本如此苍白。
不看好奇,看了恼火。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3 14: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上两期大本营,惟恐没人欣赏,没有个人中意的实力派演员,不看也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05:28 , Processed in 0.2107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