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为何不能扩招
——兼与熊丙奇先生商榷
教育学者熊丙奇先生日前发表《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不能带病大扩招》一文(见《南方都
市报》2010年12月1日),题中观点甚为可取,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确实不能带病大扩招。可
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所带何病,病在哪里?如何治?尚需再做思考。
熊文认为,在专业学位硕士招生遇冷的情况下,教育部仍然决定继续扩大招生,主要
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现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发展目标,同时也受到具体经
济利益的诱惑;故而呼吁教育部能够“刹车检查”,“看每个学校是否能在课程、人才培
养模式和师资方面,做真正的调整,是否能保证这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不落空。”
“不能再越权决定每个学校的招生规模、人才培养定位……应该以政策、法规去引导学校
自主做出调整,而不是为学校下发行政指令。另外,在具体引导政策上,也应该以保障受
教育者权利为出发点,而不是给学校涨价权,拿教育机会与学生做生意”。显然,这篇文
章未能将教育部的相关政策和招生单位的培养制度区别论述,也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令
人信服。
首先,教育部的监管职能不容忽视。我们在批评一项政策的时候,既要有严密清晰的
逻辑思路,又要兼具宏观和微观视角,并持理解之同情态度。熊先生认为,“更重要的
是,依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门其实不能再越权决定每个学校的招生规模、人
才培养定位。”这话看似有理,实则以“不能再越权”为理由,否定了教育部的监管权
责。熊先生明明知道,专业学位教育能够为招生培养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招生培养
单位普遍存在“学店思维”,那么,教育部怎么就不能适当限制学校的招生规模,从而引
导人才培养定位呢?如果坐视不管,岂不又要被批为“不作为”吗?
其次,教育部根据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扩大招生规模,并无不妥。诚如该文所言,教
育部扩招专业学位硕士,意欲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这并没有错
误。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堪忧。具体说来,一方面,本科
毕业生的求职优势比不上研究生;另一方面,学术型硕士培养规模过大,跟不上发展需
要,如果不读博而出去工作,则普遍存在专业技能差、动手能力弱、学术研究能力低等
问题。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旨在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的创新
应用型人才,可谓一举两得。所以,我国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实行专业学位教育;
2009年,一些专业学位开始面向应届毕业生招生,实行全日制培养;今年又新增了金
融、应用统计等19个专业,使专业硕士学位增至38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得到大大加强。
不能因为短期的或暂时的问题而因噎废食,破坏了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当然,在扩大
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规模的同时,教育部也应该严格监管招生单位的教学、管理工作,限
制部分培养不力的单位的招生数量,从而引导办学方向;保障并鼓励相关学校大胆改革专
业学位硕士教育,积极总结并大力推广成功经验,从而吸引优质生源,扩大专业学位硕士
教育的影响,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宏伟目标。
第三,培养单位应在教育部的监管之下自查自纠。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原本是好事,而
好事未办好,致使专业学位硕士招生遇冷,其病根多半在相关培养单位的规章制度上。毋
庸讳言,大部分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收费甚至是高收费,没有或少有奖助学
金,大大增加了教育成本,提高了准入门槛;另外,还有一些学校在课程、人才培养模式
和师资等方面存在种种不足和缺失。问题虽然严重,但还不至于如熊先生所言的在国家层
面进行“刹车检查”。且不考虑在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现行的本科和学术型硕士
培养体制又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可能招致的种种不良后果;单就专
业学位硕士教育制度的执行情况而言,也难以证明其病症已重,需要下如此猛药。熊先生
似乎也给不出充分的证据,说明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落了空,有停办反省的
必要。
专业学位教育已经存在了二十年,2009年招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已经进入实
习阶段,与“刹车检查”相比,较为理性可取的办法是,培养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教育部的
相关精神,自查自纠,一边接受教育部的监管,一边积极探索和改革培养机制,不遗余力
地办好专业学位硕士教育。
(原创首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