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道具 举报
李辰冬,初名振東,後志於學,乃易名辰冬,每日清晨三時起床讀書寫作,四十年如一日,室名樂辰軒,河南省濟源縣南李莊人。父李葆惠,曾任小學校長及縣長,母李魏氏;妻王志敬,河北省天津人,育有一子一女。子李澄志,美國休士頓大學碩士;女李木蘭,美國西東大學雙語研究所碩士。 民國前五年(1907) 一歲八月二日(陰曆六月廿四日)生於農村大家庭中。 民國元年(1912) 六歲入學。 民國九年(1920) 十四歲就讀河南省立臨汝第十中學,在父親鼓勵下,勤讀古典小說,奠定終身興趣。 民國十一年(1922) 十六歲轉入開封基督教辦聖安德烈中學,奠定英文根柢。 民國十二年(1923) 十七歲考入開封省立第二中學。 民國十三年(1924) 十八歲赴北平,就讀燕京大學國文系,受教於馬季明(鑑)先生,始對文學批評大感興趣。在馬先生指導下,開始寫作〈章實齋的文論〉,投寄當時權威雜誌《現代評論》(胡適主編),獲刊登而引發寫作興趣,乃續作劉知幾、劉勰、陸機、曹丕、曹植等人之文論,奠定對中國文學批評之興趣與一生研究之路線。 清華大學哲學系李戲魚知先生酷嗜中國文學批評,建議先生亦當涉獵西洋文學批評理論,乃推薦美國文學批評家斯賓岡(J. E. Spingarn)《創造的批評》(The Creative Criticism)等,先生讀後,狂喜,乃譯其〈新批評〉(New Criticism)一文刊於上海《北新月刊》。先生續沿斯賓岡學說,上溯自意大利美學家克羅契(B. Croce)之《美學》與《歐洲美學史》,曾撰〈克羅契論〉刊於燕大文學會出版之《睿湖》創刊號,時某作家於報紙上譽先生為克羅契專家。當時法國文學批評專家最多,乃有赴法深造之意。 民國十六年(1927)廿一歲 遵父母之命,娶同鄉女,不幸於婚後兩年病故,遺有一子,名筱冬,由祖父母養育。後先生父母均陷大陸,音訊斷絕,先生終身遺憾。 民國十七年(1928)廿二歲 燕京大學畢業,赴法國巴黎大學研究所攻讀比較文學及文學批評。極喜泰納(H. A. Taine)之〈巴爾扎克論〉,且譯為中文,刊於北平出版之《文學季刊》第四期;續研讀泰納《英國文學史》、《藝術哲學》、《歷史與論文集》等書。 民國廿年(1931)廿五歲 在〈巴爾扎克論〉影響下,開始以法文撰《紅樓夢研究》。 民國廿三年(1934)廿八歲 完成法文本《紅樓夢研究》,獲文學博士學位。返國,執教於母校燕京大學及天津女子師範學院,教授近代歐洲文學史、西洋名著導讀等課程,採弗里契《歐洲文學發達史》為教本。弗里契以經濟與社會意識之觀點審視作品,引起先生興趣,而廣泛涉獵如模達格納夫之《社會意識學大綱》與《經濟學大綱》等書。先生前後受克羅契、泰納及弗里契三位大師之啟示與影響,且看出三位彼此之矛盾與衝突。先生取精汰舊,重新融鑄,建立一己之文學批評方法,撰寫《三國水滸與西遊》一書。 翻譯巴黎大學黎克登貝吉(H.Lichtenberger)教授之《浮士德研究》。改寫《紅樓夢研究》為中文。 民國廿六年(1937)卅一歲 因抗日軍興,輾轉至重慶,執教於中央政治學校。時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主任委員張道藩深愛先生之才,聘為委員兼秘書。 民國廿九年(1940)卅四歲 《文學與青年》出版於重慶,中國文化服務社印行。 民國卅年(1941)卅五歲 任重慶北碚教育部教科用書編輯委員會特約編輯。 民國卅一年(1942)卅六歲 出版中文本《紅樓夢研究》於重慶,正中書局印行。七月,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之《文化先鋒》半月刊創刊,先生任主編,張道藩任發行人。 民國卅三年(1944)卅八歲 《三國水滸與西遊》出版於重慶。 民國卅四年(1945)卅九歲 抗戰勝利,奉派為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平津特派員,主編《新思潮》月刊,兩年內大力推展文化工作。出版譯作《浮士德研究》於重慶,商務印書館印行。《紅樓夢研究》榮獲教育部三十三年度學術獎。曾借住於天津王藍家中,得識其二姐王志敬女士。 民國卅五年(1946)四十歲 《三國水滸與西遊》出版於北平,大道出版社印行。 民國卅六年(1947)四十一歲 在王竹銘經營之紗廠工人訓練班中教授工業心理學,此課程之講授,影響先生日後治學途徑極巨。蓋工業心理學建築在統計上,由統計數字發現現象、其次解釋現象、最後解決問題。先生乃將此法運用於文學研究上,實肇先生《詩經》研究之始。任北平參議會秘書長,然先生性情耿介,不適宦途,於次年辭職。 民國卅七年(1948)四十二歲 結束十年公務員生活,遠赴蘭州,執教於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先生於《陶淵明研究》初版自序中對此一大轉捩點,有詳細敘述:「我在機關裏混了十年,就讀書寫作來說,自然是損失;但就人生體驗來說,勝讀十年書。我國作家,多有用世之志,即令『隱』,也由於作官不得志或由宦場裏栽過跟頭來的。欣賞中國文學,如果沒有嘗過官場滋味,就無法深切的欣賞。我在機關裏越混越乏味,越混越苦惱,真如陶淵明所說的:『冰炭滿懷抱』,於是毅然決然於卅七年暑期由北平直飛邊遠的蘭州。朋友們都很奇怪,教書不在北平而到蘭州,不是遷喬木而入幽谷嗎?實際上,我還覺得飛的太近,真想離開那見不得的社會越遠越好。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在蘭州十里店,面臨黃河而背依童山,黃土漫天,住室是一丈見方的草廬,除桌椅板床外,一無所有。可是,我處之怡然,記得剛到那裏時,有兩個月功夫都不願看報,其快樂真如陶淵明所說的:『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先生於《文學新論》初版自序復提及此事云:「這十年的生活經驗,使我回頭再讀文藝作品時,體會出了以往所體會不出的意境。」 講授文學批評,完成《陶淵明作品繫年初稿》,寫作《陶淵明評論》並開始研究《詩經》。訂定十年讀書計劃,擬完成六部著作:1.中國文學發達史、2.三百篇研究、3.屈原研究、4.陶淵明評論、5.杜甫研究、6.金X梅詞話研究。 民國卅八年(1949)四十三歲 夏,蘭州局勢惡化,犧牲所有,輾轉至廣州,抵臺灣時,身上僅存一本《辭源》及五塊大洋,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後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院長劉真聘先生為國文系教授。 秋,與王志敬女士於臺北結婚。志敬女士畢業於天津女子師範學院家政系,來臺後執教實踐家政專科學校。岳父王竹銘先生,保定學堂畢業,後以公費留日,入東京工業大學紡織系,學成歸國,正值遜清宣統二年舉行殿試,入京試高中進士,然於政治殊乏興趣,辭官不就,執教於天津工專,存工業報國之志,創辦華北首座紗廠─直隸模範紗廠於天津,繼創魯豐、衛輝紡紗廠於山東、河南,一生致力於紡織工業。岳母王李氏,勤儉持家,樂善好施,育有三男三女,志敬女士為次女。 民國四十一年(1952)四十六歲 與趙友培合辦中國文藝協會小說研究組,任教務委員兼教務主任,次年再辦第二期,共辦二期。 民國四十二年(1953)四十七歲 《三國演義》節本出版,臺北,正中書局。 民國四十三年(1954)四十八歲 創辦中華文藝函授學校於臺北市,為我國函授教育之始。當時為函校編寫之講義,輯為《文學與生活》第一輯,於本年由臺北中華工藝出版社出版。《文學新論》於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 民國四十四年(1955)四十九歲 《紅樓夢》節本出版,臺北,正中書局。 民國四十五年(1956)五十歲 《陶淵明評論》出版,臺北,中華文化事業委員會印行。 民國四十七年(1958)五十二歲 臺灣版《紅樓夢研究》出版,臺北,新興書局。《文學與生活》第二輯出版,臺北,力行書局。 民國四十九年(1960)五十四歲撰〈走上了文學研究之路〉一文(收錄於《十年》中,文壇出版社),細述其 治學研究經過。民國五十二年(1963)五十七歲 應新加坡義安學院之聘,辭去函校校長之職,赴新,開始專心寫作《詩經研究》諸書。 民國五十八年(1969)六十三歲 在新六年,完成《詩經研究》、《詩經通釋》兩書共一百萬字。返國,執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國文研究所。 民國五十九年(1970)六十四歲 《文學欣賞的新途徑》出版,臺北,三民書局。 民國六十年(1971)六十五歲 《文學與生活》由臺北水牛出版社再版,此書自出版以來,銷行極遠,論者謂為近卅年中影響最廣書籍之一。《詩經通釋》出版,臺北,水牛出版社,次年即再版。原分上、中、下三冊,民國六十九年修訂三版,合為一冊,凡六十萬字,此書出版,震撼學術界。 民國六十一年(1972)六十六歲 《文學研究新途徑》出版,臺北,啟德出版社。 民國六十二年(1973)六十七歲 《紅樓夢研究》由臺北正中書局再版。 民國六十三年(1974)六十八歲 於二月時計劃寫作兩本著作:1.文學與文學批評、2.中國文學意識發展史。《詩經研究》出版,臺北,水牛出版社,本書專論詩經研究方法,凡四十萬字。 民國六十四年(1975)六十九歲 《陶淵明評論》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再版。譯作《浮士德研究》,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再版。 民國六十五年(1976)七十歲 三月起,為香港《自由報》主編《自由副刊》。《詩經研究方法論》出版,臺北,水牛出版社,本書為《詩經通釋》出版後,讀者提出之質疑,與先生之解答,凡十六篇論文。《怎樣寫好國語文實驗報告》出版,師大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出版;《尹吉甫生平事跡考》脫稿,未出版。 民國六十六年(1977)七十一歲 《杜甫作品繫年》出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三國水滸與西遊》再版,臺北,水牛出版社。 民國六十七年(1978)七十二歲 八月一日,自師大退休,仍兼課,專心治學著作。近年已患有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病。 民國六十八年(1979)七十三歲 約年底,左腳大姆指患骨疽症,開刀後,因糖尿病不癒合,再次開刀,先生已不良於行。 民國六十九年(1980)七十四歲 《李辰冬文學批評自選集》出版,臺北,廣東出版社。 民國七十一年(1982)七十六歲 創辦復興國學院。五月,完成《學庸章句新解》講義,未出版。六月一日,香港《詩風》月刊一○四期刊載社長黃國彬〈石破天驚識吉甫〉長文,對先生詩經研究成究,備極讚賞。 應《詩風》月刊之邀,撰寫〈詩經研究二十蔽〉,連載至十二蔽約五萬字,尚未完稿。 民國七十二年(1983)七十七歲 赴美國醫病,但急於完成《中國文學意識發展史》,仍日以繼夜,不眠不休工作。因用腦過度,血壓升高,引發輕微中風,左手活動失靈,經住院檢查治療後,返家休養,逐漸復原。又因白內障,視力減退,雙眼流淚,閱讀寫作頗為不便,於六月一日動手術,情況良好。不意竟於八月廿八日晚間十時,突然心臟衰竭數分鐘,不治逝世。九月五日,在休士頓明城中國教堂舉行安息禮拜後,行火葬禮,骨灰暫存明湖公墓。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8:30 , Processed in 0.09693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