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hzyuan

[【随笔】] 唐律札记

[复制链接]
chenzl2009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11-14 21: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2楼hzyuan于2010-11-03 23:36发表的 :
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引陈德公语:“前半极琢造,然亦全见生气;后半一气莽朴,浑浑落落,不在句字为佳。”所谓“极琢造”者,句法词法也。首句倒戟而入,先出其声,后见其人,句法峭拔,起调极高,兼之两主谓并列,句式紧凑,读之一气滚下,便有凛凛生风之感。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起二句若倒转,便是凡笔,胜人处全在突兀。”“劲”字为全诗之骨,风“劲”,则风声之疾之大可知矣。风声已大已疾,而犹闻角弓之鸣,则开弓之力亦可知其强矣。鹰眼疾,则知鹰击之劲,俞陛云《诗境浅说》:“用一‘疾’字,有拏云下攫之势。”马蹄轻,则知马行之劲。故云“全见生气”。而凡此诸“劲”,千说万说,只在人“劲”,故尾联用“射雕”轻轻一点,便通体皆活矣。且次联“枯”、“尽”二字亦见锻炼之功,盖草枯,则兽难于蔽身,故鹰眼疾也。雪尽,则行无滞碍,故马蹄轻也。黄叔灿《唐诗笺注》:“‘草枯’一联,以‘疾’字‘轻’字传神,妙先着‘枯’字‘尽’字点睛。”又李因培《唐诗观澜集》:“‘疾’字、‘轻’字,从‘枯’字、‘尽’字生出,炼法入化。”言“后半一气莽朴”,“一气”者,后四承“马蹄轻”三字直骛而下,“忽”字、“还”字(“还”者“旋”也),极见轻捷之妙,“回”字,则已归营矣,看他连下“过”、“归”、“回”三字,一气呵成,真如行云流水矣。再以一“看”字勾回前四何等热闹之景象,却猛接“千里暮云平”煞尾,闹热之景,顿化作一片寂寥。杨逢春《唐诗绎》:“如许雄篇,以‘暮云平’三字结,则前此热闹境界,俱化为烟云,举头天外,绝世空灵。”此等境界,又有何字可摘?惟觉悠远不尽而已,此即所谓“莽朴”、“不在句字为佳”者也。

又王维《出塞作》可与《观猎》对读,诗云:“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度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


王维以山水田园诗见胜,儒家的入世、释道的出世。儒释道思想,恰好体现在李白、杜甫、王维三大诗人身上。我们可以这样说:道家的李白、儒家的杜甫、释家的王维。王维同时是千古文人画派的先驱。王维的杰出无可厚非,王诗大多是陶渊明一路的归隐诗,或叫田园诗。他的这种遁世风格并非一开始就形成的,实在是有一个转折点,亦即安史之乱时期,被叛兵所伏,旋受伪职。在三纲五常背景下,这无疑是其无可抹杀的污垢。而这首《观猎》与另一首名为《使至塞上》的诗可以说是王维豪迈风格的代表作。新丰市、细柳营两个典故虽有对“将军”的奉承之意,将此将军比作彼将军。可以说用得不着痕迹,完全融入诗意中。细柳营是指周亚夫当年驻扎在细柳的部队。汉代匈奴屡平屡叛,至汉文帝时期,匈奴又来侵犯,文帝命周亚夫驻扎于细柳(今天的咸阳市西南方向),周亚夫向来治军有方,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最后胜利,所以他的部队通称为“细柳营”。新丰市也是古地名,汉代其地盛产美酒著称于世。也即咸阳市西南周亚夫驻兵的细柳营所在。唐朝的好多将军其实是无有作为的,把他奉承为汉代名将周亚夫是过誉了。至于《出塞作》也是这样的奉承诗,汉家将赐霍嫖姚,当然夸耀这又一位将军好比汉代的霍去病。这里说的奉承不同于“应制”一类唱和。应制多少是被迫,奉承是主动自愿。韩愈的《雉带箭》同属于这一类的赞誉诗,可以同王诗《观猎》对比来评述。其实“秀才碰到兵,有理说不清”。诗里这些李广、周亚夫、霍去病未必真能懂诗,写诗赠给他们,毋宁说是诗人对驰骋疆场的羡煞。...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henzl2009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11-14 22: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hzyuan于2010-10-25 00:18发表的 唐律札记 :
                                 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起句不凡,萧瑟悲凉,徐增《而庵说唐诗》:“凉风最是感怀,而况起于天末?”次联、三联流水对法,何以鸿雁几时到,因江湖秋水多也。何以证文章憎命达,君不见魑魅喜人过乎?尾联紧承三联转出,因李白不为世所容,所可共语者,惟江中冤魂耳。王嗣奭《杜臆》:“地上无可与语,唯汩罗之冤魂,乃君相知。”



.......

李杜情谊深厚。杜甫比李白小近10岁,“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差不多是忘年交了。李白才活了61岁,杜甫也只活了58岁,到现代五六十才是学术生涯的刚开始。杜甫一生写过许多怀念李白的诗,有的写在李白生前,有的写在李白死后。甚至有李白生时强认他已经死掉的。相反李白倒对杜甫未见有什么深厚感情。我们不能说李白是个感情淡薄的人,只能说他是个落拓不拘的人。李杜之交至始至终充溢的都是杜甫对李白的无限仰慕之情。曾为天子卿相的李白不见得很瞧得起杜甫。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
昔年有狂客,号尔滴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位鬼神。
声名从此大,泪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握,流传必绝伦。
《饮中八仙歌》 杜甫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冬日有怀李白  杜甫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赠李白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以上这些都是杜甫怀赠李白的诗,此外就是这首《天末怀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4 22: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兄,要下了,过两日详谈,不好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5 00: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兄的补充,因为这篇札记是以讨论唐律中的“一气”章法为主,来理清自己的思路,所以很多方面都没有涉及,同样兄所说的韩愈的《雉带箭》属古体,也不在本帖的范围中,只能等把这些东西弄完后了。
关于相关章法问题,自己感觉基本上已弄清楚了,不过一见之得,必有蔽有失。另外,现在主要关心的是这“一气”的“气”字该如何理解,正在查找一些资料。这些都还要烦请兄多提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henzl2009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11-15 00: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3楼hzyuan于2010-11-15 00:07发表的 :
多谢兄的补充,因为这篇札记是以讨论唐律中的“一气”章法为主,来理清自己的思路,所以很多方面都没有涉及,同样兄所说的韩愈的《雉带箭》属古体,也不在本帖的范围中,只能等把这些东西弄完后了。
关于相关章法问题,自己感觉基本上已弄清楚了,不过一见之得,必有蔽有失。另外,现在主要关心的是这“一气”的“气”字该如何理解,正在查找一些资料。这些都还要烦请兄多提意见。
偶的回复都是漫不着边际的,兄台不必太较真。兄之高文,我等只有学习的份,意见从何提起啊。期待兄将此文续成完璧才是真的,切莫让人等得太久,搜刮你的肚皮,来饱我等眼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5 23: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我真是越来越迷糊,这气字到底是啥意思啊,绕不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22: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律资料

今天开始动笔写读书报告,拉拉杂杂写下来,才开了个头,就明显觉得力不从心,平时所学不多,积累不足,虽有想法,却难以深入阐析,还是动笔太早了。仅目前搜集的材料明显不够,但已不宜再进一步扩大。这毕竟只是业余的兴趣,若用时过多也不太好。明天再理下思路继续写,能写成啥样就啥样了。等写好后,再发上来。

先把自己搜集所得的资料附在这里,如果能对书友起到些微的作用的话,那就是幸莫大焉了。

一、总评:

1、王勃:陆时雍《唐诗镜》:“子安才雄,五言律往往有一气浑成之势,律自不能拘得。”

2、张九龄:厉志《白华山人诗说》引赤堇氏云:“曲江诗若蜘蛛之放游丝,一气倾吐,随风卷舒,自然成态。初视之若决绝不经营,再三读之,仍若绝不经营, 天工言化,其庶几乎?”

3、孟浩然:许学夷《诗源辩体》:“古人为诗,有语语琢磨者,有一气浑成者。语语琢磨者称工,一气浑成者称圣。语语琢磨者,一有相类,疑为资裘。一气浑成者,兴趣所到,忽然而来,浑然而就,不当以形似求之。试观浩然五言律,入录者无一句人不能道,然未有一篇人易道也。”

4、刘昚虚: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刘挺卿诗所传只十四首,……其诗多清空一气如话,却有不落色相之妙,然稍近率易。殷璠谓其‘气骨不逮’,诚哉是言。”

5、王维:许学夷《诗源辩体》:“摩诘才力虽不逮高、岑,而五七言律风体不一。五言律,有一种整栗雄丽者,有一种一气浑成者,有一种澄淡精致者,有一种闲远自在者。”

6、李白:田雯《古欢堂集•杂著》:“青莲作近体如作古风,一气呵成,无对待之迹,有流行之乐,境地高绝。”翁方纲《石洲诗话》:“太白五律之妙,总是一气不断,自然入化,所以为难能。”

7、杜甫:吴乔《答万季野诗问》:“七律自沈、宋以至温、李,皆在起承转合规矩之中;唯少陵一气直下,如古风然,乃是别调。白傅得其道而失其气。昭谏(罗隐)益甚。”

8、 刘长卿: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盛唐人无不高凝整浑,随州短律,始收敛气力,归于自然,首尾一气,宛若面语。其后遂流为张籍一派,益事流走。”钱良择《唐音审体》:“苏州、随州,皆襄阳余派,其功力相亚,而刘较近人。”谢榛《四溟诗话》:“中唐诗虚字愈多,则异乎少陵气象。刘文房七言律,《品汇》所取二十一首,中有虚字者半之。”“雪夜过恕庵主人,诸子列坐,因评钱、刘七言近体两联多用虚字,声口虽好,而格调渐下。”钱良择《唐音审体》:钱、刘诸公,以韵致自标,多作偏枯格,中二联或二句直下,或四句直下,渐失庄重之体。

9、崔涂:贺裳《载酒远诗话又编》:“崔长短律皆以一气斡旋,有若口谈,真得张水部之深者。”

10、杜荀鹤:陆次云《五代诗善鸣集》:“彦之五律大都俱是一气呵成,派祖高、岑,而更畅所未尽。”方回《瀛奎律髓》:“荀鹤诗首首相似,定是颔联作一串,颈联体物。”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晚唐习径如此,不但荀鹤也。”

二、分论:

1、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王夫之《姜斋诗话》:“起承转合,一法也。试取初盛唐律验之,谁必株守此法者?……如‘火树银花合’,浑然一气也。”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杨逢春《唐诗绎》:“通首一气旋转,格局浑成,且纯是言情,不著景物,尤高妙。”《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徐中行:“不落色相铅华,诗遂以气骨胜。”陆时雍《唐诗镜》:“此是高调,读之不觉其高,以气厚故。”

3、沈佺期《杂诗四首》其四:“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王夫之《唐诗评选》:“五六分承三四顺下,得之康乐,何开阖承转之有?”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一气转折,而风格自高,此初唐不可及处。”

4、沈佺期《古意呈乔补阕知之》:“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知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吴乔《围炉诗话》:“八句如钩锁连环,不用起承转合一定之法者也。”胡本渊《唐诗近体》:“精细严整中,血脉流贯,元气浑然。”

5、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范大士《历代诗发》:“(前)四句一气贯注。”

6、陈子昂《度荆门望楚》:“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引冯班:“一团元气成文。”《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引陈德公:“三四分画地界,甚苍亮。五承四,六承三,居然可寻。”《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五承四者,‘烟雾开’则‘城分’可见;六承三者,‘山川断’则‘树断’攸宜。”

7、张说《幽州夜饮》:“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王夫之《唐诗评选》:“一气顺净。”《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引陈德公:“前如一气直笔,五六稍一顿,结以浑厚语意振之,遂不淡率。”顾安《唐律消夏录》:“‘正有’、‘能忘’、‘宜’字、‘重’字、‘不作’、‘谁知’,只在虚字上用力。”


8、张说《幽州新岁作》:“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

金圣叹《选批唐诗》:“笔态扶疏磊落,读之疑其非复韵语。”《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引陈德公:“前半流利,不失老亮。”方东树《昭昧詹言》:“起句衬一笔。次句点本题,而以梅雪为兴象,乃不枯质。三四忽将首二句兜裹成一气,而情词流转极圆美,诵之惬心不厌。”

9、孟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古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人扉。”

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此诗一气浑成,通首皆串,其间线索层次,亦复井然。似对非对,首尾相应,真妙笔也。”俞陛云《诗境浅说》:“此诗因仕宦未成,乃谋归计,临歧别友,不尽低徊。全首诗清空旋折,如闻长亭送别之声。” 刘辰翁《王孟诗评后》:“生成语难得,浩然诗高处,不刻画,只似乘兴。”李东阳《麓堂诗话》:“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

10、孟浩然《舟中晓望》:“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任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许学夷《诗源辩体》:“浩然五言律,如‘少小学书剑’、‘挂席东南望’等篇,彻首尾不对,然皆神会兴到,一扫而就,非有意创别业。”卢 、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后半一笔下。”又引徐中崖:“前四一气自爽,后半复成别调,纯作散行,已开供奉津梁。”黄培芳《批唐贤三昧集笺注》:“一气旋折。”

11、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黄培芳《批唐贤三昧集笺注》:“一气。无气固不足以学王、孟。”

12、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唐诗归》钟惺:“(首)四语直下,只如一句,有骨。”《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引陈德公:“前四纯以神胜,是此家绝诣,不必逊他人人工也。”

13、孟浩然《晚泊浔阳望香炉峰》:“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王士祯《带经堂诗话》:“或问‘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说。余曰:太白诗‘牛渚西江夜……’;襄阳诗‘挂席几千里……’。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画家所谓逸品是也。”范大士《历代诗发》:“意匠浑沦,不可寻枝摘叶。”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别本亦作律诗,然终是古格。”“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者。”黄叔灿《唐诗笺注》:“诗到自然,质直如话。”施补华《岘佣说诗》:“(五言律)有全首不对者,如‘挂席几千里’、‘牛渚西江夜’是也。须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

14、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黄生《唐诗摘抄》:“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点墨。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火候至此,并烹炼之迹俱化矣。”范大士《历代诗发》:“即事叙次,以韵调之,未经苦心缔构,而自成佳诗,襄阳本色类如此。”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王孟诗大段相近,而体格又自微别。王清而远,孟清而切。学王不成,流为空腔;学孟不成,流为浅语。如此诗之自然冲淡,初学遽躐等而效之,不为滑调不止也。”陈声聪《兼于阁诗话》:“构章造句,极为谨严。三四两句下三字连读,五六两句下二字连读,七句末单字,八句又用双字收韵,其中动、形、名等词交错使用,无重沓平板诸病。”

15、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俞陛云《诗境浅说》:“前四句俯仰今古,寄慨苍凉。凡登临怀古之作,无能出其范围。句法一气挥洒,若鹰隼摩空而下,盘折中有劲疾之势,洵推杰作。”张谦宜《絸斋诗谈》:“(前四句)流水对法,一气滚出,遂为最上乘。意到气足,自然浑成,逐句摹拟不得。”刘辰翁《孟浩然集评》:“起得高古,略无粉色,而情景俱称,悲慨胜于形容。”陆时雍《唐诗镜》:“孟浩然、李太白俱以古行律,故多率意一往,不为律束。”

16、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胡以梅《唐诗贯珠笺》:“通首流利。妙处在三四一联,有筋干,句又松灵。盖三晋乃战国时,几许战尘机械,起人凭吊;今唯有云山满目,一切良将游说之士、浊世佳公子,皆一无所有。只‘三晋’二字,便含蓄深远。‘二陵风雨’更现成,亦含蹇叔辈名贤往事,非寻常言古迹,故妙。”顾璘《批点唐音》:“此篇句律典重,通篇匀称,情景分明,又一意直下,固足为法。”毛奇龄《唐七律选》:“一气转合,就题有法。”黄生《唐诗摘抄》:“起联见题,次联写景,中联叙事,末联寓意。格法严正,风调高古,兴象玲珑,悉备此作。”《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引杨芝三:“三四承‘曙色开’,极写形胜,河山大地尽收入登眺中,是何等气象!五六就台兴感,言神仙渺远,正以引起‘近寻’一结,章法更乃融成。”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引用故事,能贯串上下,浑然无迹,最宜学步。”方东树《昭昧詹言》:“首二句‘台’字‘登’字,三四‘望’字,五六‘仙’字,七八‘刘明府’‘九日’,因九日及菊花,因菊花及陶,非泛及也。”陈增杰:“全诗章法极妙。起句用直叙法,一笔折入,圣叹所谓‘斗然发唱’。(《选批唐诗》卷三下)次联眺望胜概,三晋在北,二陵居东,指点如见;复缀以‘云山’‘风雨’字样,于凭吊苍茫中,启人对历史往事的遐想,笔意豪宕,蓄蕴无限。三联登台怀古,紧就‘仙台’本事发论,上句为宾,下句是主,因河上公而老子而关尹,写足‘仙’字。结承上联,言令尹无见,仙翁不回,仙迹杳渺,今重阳佳节,能与我陶然共醉者,其惟刘明府乎?言外有望其携酒相邀之意,将九日登高和寄呈明府的题旨,一起收绾,最称高手。”

17、刘昚虚《阙题》:“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溪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晖照衣裳。”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此诗清空朴古,全不见斧凿痕,趁笔随机,似浅似深,有意无意,从起到结,语语烟霞。”顾安《唐律消夏录》:“看他‘长’字、‘时’字、‘至’字、‘远’字、‘香’字,回环勾锁,一字不虚。”俞陛云《诗境浅说》:“三四妙语天成,十字可作一句读,如明珠走盘,圆转中仍一丝萦曳也。”

18、刘昚虚《寄江滔求孟六遗文》:“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

姚鼐《今体诗钞》:“沉转一气,此是唐人之《古诗十九首》也。”贺裳《载酒堂诗话又编》:“作律至此,几于以笔为舌矣。然已隐然逗张水部一派。”范大士《历代诗发》:“(五六句)只如说话。”李慈铭《越缦堂诗话》:“清气直达,却句句是律体,此境亦不易到。”陈增杰:“(三四两句)上句典语,下句典事,一意贯下,运用自然,黄生称‘圣于用事者。’”

19、崔灏《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李梦阳:“一气浑成,净亮奇瑰,太白所以见屈。”刘辰翁《唐诗品汇》:“但以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故胜巧思。”杨维桢《蕉窗律选序》:“余每就律举崔颢《黄鹤》、少陵《夜归》等篇,先作其气而后论其格也。崔、杜之作,虽有律而有不为律缚者,惜不与老坡参讲之。”李东阳《麓堂诗话》:“古诗与律不同体,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然律犹可间出古意,古不可涉律。……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乃律间出古,要自不厌也。”顾璘《批点唐音》:“此篇太白所推服,想是一时登临,高兴流出,未必常有此作。”毛奇龄《唐七律选》:“此律法之最变者,然系意兴所至,信笔抒写而得之。”许学夷《诗源辨体》:“兴趣所到,形迹俱融,为唐人七言律第一。”陆时雍《唐诗镜》:“此诗气格高迥,浑若天成,弟律家正体当不如是。以古体行律,在五言不可,何况七言?后人因太白所推,莫敢龃龉。”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右军《兰亭》,翌日更书数十本,不能及,盖神到之笔也。”沈德潜《说诗 语》:“所谓章法之妙,不见句法;句法之妙,不见字法者也。”范大士《历代诗发》:“此如十九首古诗,乃太空元气,忽然逗入笔下,作者初不自知,观者叹为绝作,亦相赏于意言工拙之外。”方东树《昭昧詹言》:“此千古擅名之作,只是以文笔行之,一气转折。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陈增杰:“其特点有三:(一)以意为主,注重气骨神理,势局开宏,一洗当时纤柔藻丽之风。(二)只求自然浑成,不固守格律,不拘泥对仗。前四句是歌行体调,不协律句平仄;颔联‘空悠悠’与‘不复返’、颈联‘汉阳’与‘鹦鹉’均不成对仗,‘一去’与‘千载’亦似对非对。(三)多用重字叠词,如三‘黄鹤’、二‘去’、二‘空’、二‘人’字;‘悠悠’、‘历历’、‘萋萋’。最奇妙的是前三句叠用三个‘黄鹤’,一气翻下,空灵飞动,造成回环的旋律,表现出奔放豪迈的气象,堪称绝调。”

20、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声。”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前四一气转旋,不为律缚。结更悠然。”方回《瀛奎律髓》:“三四不必偶,乃自是一体,盖亦古诗律诗之间。”吴景旭《历代诗话》:“劈头劈脑,喝出‘清晨’两字,次句云‘初日照高林’,接得有力。‘竹’与‘花木’皆从‘高林’带出,而映之以‘初日’,虽欲不‘幽’而‘深’,不可得矣。此际声闻色象,种种销减,惟有一寺与入寺者同摄入‘光’‘影’中,佛性人性鸟性,无动不静,无二不一,故结言‘万籁此俱寂’,昔人所以美旦气快朝来也。自首至尾,总是‘清晨’两字,安得不为一篇尽善。” 陈增杰:“首联对起,颔联流水句,不作对偶,(严羽《沧浪诗话》举为‘十字句’,即流水句)……吴昌祺谓‘散句接成一片’(《删订唐诗解》卷十八),笔力高古。”

21、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许学夷《诗源辩体》:“五言律,高如‘行子对飞蓬’、‘逢君说行迈’、‘绝域眇难跻’,……皆一气浑成,既未可以句摘,亦未可以字求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不事刻画,精悍奇特。”周珽《唐诗歌选脉会通评林》:“一篇大旨,全在次二语,总以立功期侍御也。五六顶‘功名万里外’言,末尾顶‘心事一杯中’言,见赴远志气,不可以离别自阻其雄焉。”黄叔灿《唐诗笺注》:“‘虏障’句是前行,‘秦城’句是回首,故接‘离魂’、‘惆怅’字。‘看取宝刀雄’正收,应上‘功名万里外’意也。诗有豪气。”

22、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唐宋诗举要》引吴 生:“一气舒卷,复极高华朗曜。”《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引陈德公:“起极流利圆倩。中联分咏两地,是章法作语皆直置,而自流情韵,不假烹炼,高法乃尔。”

23、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引陈德公:“前半极琢造,然亦全见生气;后半一气莽朴,浑浑落落,不在句字为佳。此等绝尘沈、宋,仿佛雄才矣。”《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起势生动,五六全承第四而下,直骛至结,一片神行。”《唐宋诗举要》引吴 生:“用流动之笔,与前浓淡相剂。”杨逢春《唐诗绎》:“五六写罢猎而归,四虚字下得有神,恰暗跟‘马蹄疾’来。”

24、王维《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 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顾安《唐律消夏录》:“看右丞此诗,胸中并无一事一念,口头语说出便佳,眼前景指出便妙,情境双融,心神俱寂,三禅天人也。”杨逢春《唐诗绎》:“通首只写得‘归’字有情。自起行一路说至归嵩山,洒然而起,截然而止,一气呵成。”方回《瀛奎律髓》:“闲适之趣,澹泊之味,不求工而未尝不工者,此诗是也。”纪昀《瀛奎律髓刊误》:“非不求工,乃已雕已琢,复还于朴,斧凿之痕俱化尔。”胡本渊《唐诗近体》:“惟其心闲,是以笔淡。”

25、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张谦宜《絸斋诗谈》:“一气灌注中不动声色,所向惬然,最是难事。”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后)六句一气。不分转合,而转合自分;不分律法,而律法具备。有绝处逢生之笔,尽而不尽,全是学道人气象。”杨逢春《唐诗绎》:“中四虚实相生,是自言其独行之乐;七八又自言其同人之乐。此种诗境,直由胸中天趣洋溢,自在流出,非可以人力造也。”黄叔灿《唐诗笺注》:“下半跟上‘独往’说,水穷云起,行坐自由;偶逢林叟,谈笑忘归,所谓‘胜事’也,又从‘独往’转出一层,意趣闲适,诗亦天成,无斧凿迹。”

26、王维《送梓州刘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 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沈德潜《说诗 语》:“(三四)句分顶上二语而一气赴之,尤为龙跳虎卧之笔。此皆天然入妙,未易追摹。”杨逢春《唐诗绎》:“首四句劈空而起,突兀峥嵘,一气直下,顶接相生,是托写其境之险僻。”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三四)从上蝉联而下,而本句中复用流水对,古人中亦偶见。”

27、王维《出塞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度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方东树《昭昧詹言》:“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收赐有功,得体。浑灏流转,一气喷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毛奇龄《西河诗话》:“直是八句见成好词,虽千椎万炼,然实无斧锻之迹。”

28、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城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门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黄培芳《批唐贤三昧集笺注》:“一气清澈,便是绝妙好词。……(五六句)句法流走。”胡以梅《唐诗贯珠笺》:“(起句)凭空突兀,虚喝而出,自觉精神百倍,格调高超,绝非平庸之局。‘访隐沦’既出题,三四承‘访’字而下,扣到‘不遇’而止;且用典皆含‘不遇’题意,止用侧笔,不犯正位,妙极。”金圣叹《选批唐诗》:“(后四句)此写不遇逸人后一段徘徊闲畅神理也。五,仰眺其墙外;六,俯玩其阶下;七八,进窥其窗中,出抚其庭树。何必不遇逸人,亦何必定遇逸人?盖此日与裴特地发兴远来,至是亦可谓大获我心而去矣。”杨慎《升庵诗话》:“王维诗:‘城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严维诗:‘木奴花映桐庐县,青雀舟随白鹭舟。’谓之当句对。”毛奇龄《唐七律选》:“初唐多失粘律,以新倡律法未能调也。然盛唐尚有人,如李白、岑参、高适、杜甫辈,俱所不免,且倍觉超俊,骏马不以是泛驾耳。”

29、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范大士《历代诗发》:“清空一气,转折自如,此境最不易到。”黄叔灿《唐诗笺注》:“此等诗如不经意,然语皆动人心魂,岂复寻常笔墨。中二联皆流水说下,而‘落日故人情’句,从上一联申说,妙以‘浮云游子意’衬出。结二语,说得黯然可悲。”屈复《唐诗成法》:“‘青山’、‘白水’,先写送别之地,如此佳景,为‘孤蓬万里’对照。‘此地’紧接上二句,‘一别’送者去者合写;五六又分写。‘自兹’二字,人、地总结。八止写马鸣,黯然消魂见于言。”弘历《御选唐宋诗醇》:“首联整齐,承则流走而下,颈联健劲,结有萧散之致。大匠运斤,自成规矩。”

30、李白《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前四句一气盘旋。”弘历《御选唐宋诗醇》:“此诗颔联承接次句,语意奇险。”纪昀《瀛奎律髓刊误》:“一片神骨,而锋芒不露。”陈增杰:“王尧衢云‘以蜀路难行起,崎岖二字贯全诗。’(《古唐诗合解》卷七)前六句总写蜀道之险,末二句用‘升沉’二字暗点仕途艰虞,亦系从‘崎岖二字发脉’(徐增《而庵说唐诗》卷十三)。人事、物景‘两层合来’(屈复语),婉转而深沉地表达了对友人贬谪失意的同情。”

31、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唐宋诗举要》引吴闿生:“一气舒卷,用孟体也;而其质健豪迈,自是太白手段,孟不能及。”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此诗柱意,全在‘风流’二字。少弃轩冕,老隐松云,醉月中圣,迷花不仕,都是诗人风流本色。”

32、李白《塞下曲》(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瑛《诗法易简录》:“首四句一气直下,不用对偶,倍见超逸,此以古风格力运于律诗中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前四句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俞陛云《诗境浅说》:“如前半首云云,劲气直达,有黄河入海之势。”杨逢春《唐诗绎》:“前四直下,却极曲折。首领苦寒起,二(句)‘无花’逗下,‘有寒’抱上。三四顶二申说,以‘闻’剔‘看’,又一折。”陈增杰:“‘春’、‘柳’映照上联‘雪’‘寒’字,吴昌祺云:‘言夏尚有雪,春安得柳?’(《删订唐诗解》卷十六)谓炎夏五月,天山积雪未融,荒寒的塞外,哪来的柳色春光?”

33、李白《塞下曲》(其三):“骏马似风飚,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杨逢春《唐诗绎》:“通首一气层递而下,直赶到末句,结出主意。”王夫之《唐诗评选》:“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直尔赫奕,正以激昂见意。”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上六句何等雄健,一结使战士之气索然。”陈增杰:“前六句纪出征战士的勇略和武功,笔势矫厉昂扬,真如‘骏马风飚’。结二句忽作伤叹语,跌落千丈,多少感愤不平。……(末)二句言战胜功劳尽归贵臣,朝廷赏赐不及战士。”

34、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一气挥洒,中有凝练之笔,便不流入轻滑。”

35、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李瑛《诗法易简录》:“通首单行,一气旋折,有神无迹。”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前六句)此六句一气呵下,自有起、承、转在内。若天分不高者,安能办此?”严羽《沧浪诗话》:“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太白‘牛渚西江月’之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此诗以古行律,不拘对偶,盖情胜于词者。”黄叔灿《唐诗笺注》:“太白五言诗,限于律而不局于律,笔墨落纸,便如不羁骏马轶群而出,纵辔自如,气压风云,思超象表,真如天仙化人,可望而不可接。”陈增杰:“此篇和孟浩然‘挂席几千里’,都是无意求工而自然超妙的高作,最得严沧浪、王渔洋的赞赏,被推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典范。这类诗重妙悟(独到体会),重兴趣(不用苦思),随意挥洒,兴会神到,字句间逸气流行,清淡中具有隽永的情味,韵致缥缈,含蓄不尽。”

36、杜甫《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浦起龙《读杜心解》:“前半先写其格力不凡,后半并显出一副血性,字字凌厉,其局之奇峭,一气飞舞而下,所谓啮蚀不断者也。”杨逢春《唐诗绎》:“通首一气旋折,逐句相生,局如生铁铸成。”俞陛云《诗境浅说》:“(三四句)一言马态之雄,一言马行之迅。惟三四句实写而整齐,故五六句虚写而流动,诗律之细也。”李因培《唐诗观澜集》:“行神如空,行气如虹,与歌行名篇一副笔墨。”

37、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胞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徐增《而庵说唐诗》:“一气贯彻,五律神境,妙不容口。”浦起龙《读杜心解》:“四十字一气贯注,神骏无匹。”梁运昌《杜园说杜》:“不用刻琢,而自然清秀润结,尤能一气浑成,觉刘随州以下便有著力处。……李宜于散,即二三联亦不对;杜宜于整,即起结句亦多对。李以散得妙,杜以整擅美。然杜于起结对处,每令人不觉,则整而仍是散也。如此起句殊妙。”陈增杰:“开篇曰‘白也’,赵彦材谓‘呼人名为某也,起于《左传》’(《九家集注杜诗》);金圣叹谓‘字出《檀弓》’(《杜诗解》),乃用散文笔法,遂为律中绝调。‘白也’与下句‘飘然’,又为‘妙绝’之对。黄生云:‘两句对起,却一意直下,杜多用此法。’(《唐诗摘钞》卷一)”

38、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一):“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茂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浦起龙《读杜心解》:“起倒提凤翔,暗藏在京。四句一气下,是未达前一层也。”顾宸《辟疆园杜诗注解》:“此诗逐联紧接,一首如一句,不得草草看过。”

39、杜甫《秦州杂诗》(其五):“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朱彝尊《杜诗评本》:“八句一气说下,今昔盛衰之感,念此慨然。”杨逢春《唐诗绎》:“通首只‘秋草遍山长’是主句,‘浮云’句便是缘起。而首二句是前一层追溯,下四是后一层想望,绝不呆写正面,格法最为灵便。”
40、杜甫《秦州杂诗》(其十九):“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干。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王夫之《唐诗评选》:“雕琢入化,而一气顺妙,悲凉生动,无出其右。”“一似因前六句生后二句,则文生情;一似因结二句生前六句,则情生文。”

41、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黄生《杜诗说》:“后四语本一气叙出,却有言外之意,直率处仍有含蓄。”陈增杰:“笔法句句转,又句句连,脉绪细密。诗由时况入笔,以‘戍鼓’领起,突接‘雁声’,为忆起兴。因雁声而感节候,转到‘白露’,其意象衔接若从《别赋》‘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脱出,使人浑然不觉(参用陈衍说,见《石遗室诗话》卷二三)。而露白月明,又与江淹抒写离绪的‘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数句,若即若离。此联写景中暗藏‘忆’字,著以‘故乡’语,思情益见。第五句始拈题‘忆弟’。结联‘寄书’接应‘雁声’(南朝陈正见《赋得佳期竟不归》诗:‘终无一雁带书回。’),‘未休兵’接应‘戍鼓’,照绾极紧。”

42、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弘历《御选唐宋诗醇》卷十四:“悲歌慷慨,一气卷舒。李、杜交好,其诗特地精神。”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到流离生死,千里关情,真堪声泪交下,此怀人之最惨怛者。”

43、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唐诗归》钟惺:“寻不出佳处,只是一气。”《杜诗集评》引陆嘉淑:“(前)四句一气读,故自傲奡。”何焯《义门读书记》:“上下各四句,直似不相照顾,仍复浑成一气,非公笔力天纵,鲜不顾此失彼。”《杜诗集评》引吴农祥:“字字精炼,却又纵口成之,孟襄阳作尚培塿,况刘随州耶。”《杜诗通》引刘辰翁:“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查慎行《初白庵诗评》:“阔大沉雄,千古绝唱。”《杜诗集评》引李因笃:“八句似各一意,全篇仍自浑然,相贯相承,故为绝调。”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律诗贵工于发端,承接二句尤贵得势,如懒残履衡岳之石,旋转而下,此非有伯昏无人之气者不能也。如……‘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下云‘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此皆转石万仞手也。”延君寿《老生常谈》:“五律限于字句,虽有才气,无从施展,极纵横变化之能,仍不许溢于绳墨之外。如工部之《岳阳楼》,第五句‘亲朋无一字’,与上文全不相连。然人于异乡登临,每有此种情怀。下接‘老病有孤舟’,倘无‘舟’字,则去题远矣。‘戎马关山北’,所以‘亲朋无一字’也,以此句醒隔句‘凭轩涕泗流’。亲朋音乖,戎马阻绝,所以‘涕泗流’。‘凭轩’者,楼之轩也。以工部之才为律诗,其细针密线有如此,他可类推。”

44、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诗详注》引王嗣奭:“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黄周星《唐诗快》:“写出意外惊喜之况,有如长江放溜,骏马注坡,直是一往奔腾,收拾不住。”邵长蘅《五色批本杜工部集》:“一片真气流行,此为神来之作。”查慎行《初白庵诗评》:“由浅入深,句法相生。自首至尾,一气贯注。似此等句法,香山而外,罕有其匹。”沈德潜《杜诗偶评》:“一气流注,不见句法字法之迹。”浦起龙《读杜心解》:“八句诗,其疾如飞。……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弘历《御选唐宋诗醇》:“惊喜溢于字句之外,故其为诗,一气呵成,法极无迹。”范温实《潜溪诗眼》:“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夫人感极则悲,悲定而后喜,忽闻大盗之平,喜唐室复见太平。顾视妻子,知免流离,故曰‘却看妻子愁何在’,其喜之至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故曰‘漫卷诗书喜欲狂’。从此有乐生之心,故曰‘白日放歌须纵酒’。于是率中原流寓之人同归,以青春和暖之时即路,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言其道途,则曰‘即从巴峡穿巫峡’;言其所归,则曰‘便下襄阳向洛阳’。此盖曲尽一时之意,惬当众人之情,通畅而有条理,如辩士之语言也。”谢杰《杜律詹言》:“此诗曲尽人情,其妙皆在虚字。传之曰‘忽’,闻之曰‘初’,泪之曰‘满’,愁之曰‘何在’,卷之曰‘漫’,喜之曰‘狂’,歌之曰‘放’,酒之曰‘纵’,伴之曰‘好’,从之曰‘即’,下之曰‘便’,皆极可玩。惟其喜之深,是以悲之切;惟其悲喜之深切,是以求归之速也。”《杜诗注解》引黄维章:“杜诗之妙,……有以仓卒造状胜者。此诗之‘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仓卒间写出欲歌欲哭之状,使人千载如见。”吴乔《答万季野诗问》:“问:‘少陵七律异于诸家处,幸示之。’答曰:‘如剑外忽传收蓟北等诗,全非起承转合之体,论者往往失之。’”《杜诗集评》引李因笃:“律诗中当带古意,乃臻神境。然崔颢《黄鹤楼》以散为古,公此篇以整为古,较崔作更难。”施补华《岘佣说诗》:“‘剑外忽传收蓟北’,今人动笔,便接‘喜欲狂’矣。忽拗一笔云:‘初闻涕泪满衣裳’,以曲取势,活动在‘初闻’二字。从‘初闻’转出‘却看’,从‘却看’转出‘漫卷’,才到喜得‘还乡’正面;又不遽接‘还乡’,用‘白首放歌’一句垫之,然后转到‘还乡’。收笔‘巴峡穿巫峡’、‘襄阳向洛阳’,正说还乡矣,又恐通首太流利,作对句锁之。即走即守,再三读之思之,可悟俯仰用笔之妙。”

45、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杜诗集评》引李因笃:“一气滚注,只如说话,而浑成不可及。”《杜诗详注》引朱瀚:“始而相亲,继而相隔,忽而相逢,俄而相别,此一定步骤也。能翻复照应,便觉神采飞动。及细按之,后会无期,应消息茫然;忽漫相逢,应童稚情亲。无赖,即花锦、絮锦;触忤,即不分、生憎。脉理之精密如此。”《唐宋诗举要》引吴闿生:“起四句几跌几断,第三句倒插一语尤奇,四句入题有神,五六以下尤为凌空倒影之笔。桃花、柳絮,皆色也;不分、生憎,皆写愁也。五六七三句转为第八句,铺写作势,而皆突兀不平。第四句一露‘别筵’,旋即撇开,至末始倒煞‘酒边’、‘愁人’等字,神光离合,极排阖纵横之妙。杜公七律所以横绝古今,专在离奇变化,如此等篇尤宜寻讨。”

46、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杨逢春《唐诗绎》:“通篇即景摄情,以情合景,融洽互显,一气顶接。体格极雄浑,作法极细密。”范大士《历代诗发》:“虚处取神,其实一字不闲设,逐句接递,故为奇绝。”浦起龙《读杜心解》:“论眼内,则三四实,五六虚;论心事,则三四影,五六形也。而两联俱带侧注,为西戎开示,恰好接出后主祠庙来。”沈德潜《杜诗偶评》:“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弘历《御选唐宋诗醇》:“律法甚细,隐衷极厚,不独以雄浑高阔之象,陵轹千古。”《杜诗详注》引王嗣 :“首联写登临所见,意极愤懑而词犹未露,此诗家急来缓受之法。‘锦江’、‘玉垒’二句,俯视弘阔,气笼宇宙,人竞赏之;而佳不在是,止作过脉语耳。北极朝廷,如锦江春色,万古常新;而西山寇盗,如玉垒浮云,倏起倏灭。结语忽入后主,深思多难之故,无从发泄,而借后主以泄之。”

47、杜甫《诸将五首》(其二):“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邵长蘅《五色批本杜工部集》:“通首一气抟捖,格力高绝。”《唐音审体》引陆灿:“曰‘本意’、曰‘拟绝’、曰‘岂谓’、曰‘翻然’、曰‘不觉’、曰‘犹闻’,一意旋转。”

48、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初白庵诗评》引吴农祥:“八句俱对,一气折旋,意含百炼而成,句用千回而就。”杨伦《杜诗镜铨》:“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律第一。”方东树《昭昧詹言》:“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此放翁所常拟之境也。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而笔势雄骏奔放,若天马之不可羁,则他人不及。”胡应麟《诗薮》:“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范大士《历代诗发》:“通首都是对仗,而以浩气往来,只觉悲凉,不嫌呆板。”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八句皆切对,而不伤气,所以称雄。”卢 、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三四‘萧萧’‘滚滚’,写景已极生动;复着‘无边’‘不尽’四字,更觉弥天塞地,满目苍凉,真是入神入化之笔。”弘历《御选唐宋诗醇》:“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希有之作。”

49、杜甫《晓发公安》:“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出门转眄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

顾宸《杜诗注解》七律卷五:“八句总是一意,作一气读。”范大士《历代诗发》:“八句作一气读,电掣风驰,可胜浩叹。”浦起龙《读杜心解》:“苍茫而起,所写者‘晓’之景,所感者‘发’之情也。自此去,则竟往矣;无前期,终谁依耶?出门携药,过眼总归陈迹,未来亦只随缘。留既无着,行亦何妨。信手信心,一气旋转,不烦绳削,化境也。”梁运昌《杜园说杜》:“一气清空,七律化境,细按之却句句是对。”

50、张谓《杜侍御送贡物戏赠》:“铜柱朱崖道路难,伏波横海旧登坛。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由来此货称难得,多恐怕君王不忍看。”

胡本渊《唐诗近体》:“一气浑成中,自寓深情微旨。”

51、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顾安《唐律消夏录》:“‘荒村’至‘独见君’,一气说下;五六顿住两句;第七句用一折笔,亦有篇法。可惜结句仍又是三四意,止添‘白云’二字而已,安得不薄。”何文焕《唐律消夏录增评》:“(‘古路’二句)一意直下,殊觉单薄,若初、盛名手,必要于上下句中添出意思,断不肯如此浅露也。”范大士《历代诗发》:“‘古路’二句甚爽豁,然此处若只虚写别墅,至末点出喜访意,便含蓄有力。”

52、皇甫冉《春思》:“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秦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反旆勒燕然。”

乔亿《大历诗略》:“一气蝉联而下,新丽自然,可谓情到兼神到矣。”

53、皎然《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黄生《唐诗摘钞》:“全篇直叙,极淡极真,绝似孟襄阳笔调。”沈德潜《说诗 语》:“又有通体俱散,李太白《夜泊牛渚》、孟浩然《晚泊浔阳》、释皎然《寻陆鸿渐》等章,兴到成诗,人力无与。”

54、窦叔向《夏夜宿表兄宅话旧》:“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王闿运《手批唐诗选》:“一气呵成,自然缅邈。”

55、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唐宋诗举要》引吴闿生:“首尾浩然,一气舒卷,亦大家魄力。”谢榛《四溟诗话》:“凡五言律,两联若纲目四条,辞不必详,意不必贯。此皆上句生下句之意,八句意相联属,中无罅隙,何以含蓄?”

56、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昨,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孙洙《唐诗三百首》:“一气旋折,八句如一句。”谢榛《四溟诗话》:“此篇多用虚字,辞达有味。”

57、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磬一声。”

《唐诗归》谭元春:“(三四句)妙在十字中,一气清转无寻处。”

58、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夜,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三四写别久忽遇之情,五六夜中共宿之景。通体一气,无饾饤习,尔时已为高格矣。”

59、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访宿》:“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此诗一气相接,线索条理井然。”范大士《历代诗发》:“得浩然之神髓。”

60、于良史《春山月夜》:“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钟鸣处,楼台深翠微。”

许印芳《瀛奎律髓汇评》:“小家诗多如此,其弊至于有句无联,有联无篇。大家则运以精思,行以灏气,分之则句句精妙,合之则一气浑成,有篇有句,斯为上乘。学者当以大家为法,此等不可效尤也。”

61、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一气旋折,中唐诗中仅见。”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三四句)字字从肺肝中流露,写情到此,乃为入骨。”

62、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漫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寄白即用白体,而一气折转中自见风骨,故尔可喜。”

63、张籍《夜到渔家》:“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竹深村路暗,月出钓船稀。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李怀民《重订诗人主客图》:“此诗一气读下,看其叙布之妙,摹绘之工。”黄叔灿《唐诗笺注》:“柴扉江口,知是渔家;将欲投宿,又无主人。‘竹深’联,正是彷徨莫必之景。乃寻沙之岸,草衣风动,遥见人归,岂不欣起。写得意致飘萧,悠然韵远。”

64、张籍《没蕃故人》:“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李怀民《重订诗人主客图》:“只就丧师事一气叙下,至哭故人处,但用尾末一点,无限悲怆。”

65、韩愈《祖席》:“《淮南》悲木落,而我亦伤秋。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何焯《批韩诗》:“清空一气如话,绝有少陵风格。”杨逢春《唐诗绎》:“通首一气呵成,复笔笔旋转,气格高古。”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前四句)一气贯注,亦一句一义。”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大历以下,无人解此用笔矣;昌黎高超迈俗,五言近体中运以古风笔力,英气逼人。”

66、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兰丛诗话》引方宜田:“前半一气呵成,具有山川形势,制胜谋略,因前验后,兴废皆然。”何焯《唐律偶评》:“前半隐括史事,千里形势在目。健笔雄才,诚难匹敌。”“气势笔力匹敌《黄鹤楼》诗,千载绝作也。”黄叔灿《唐诗笺注》:“上下古今,诗极雄深宕往,所以为金陵怀古之冠。”

67、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方,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 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孙洙《唐诗三百首》:“一气贯注,八句如一句,与少陵《闻官军》作同一格律。”苏渊雷《元白诗选注》:“此诗与题意处处拍合,丝丝入扣,而一气流转,极自然婉畅之妙。出以口语,看似轻松,而沉郁在骨,乃白诗之上乘。”

68、白居易《寄殷协律》:“五岁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

方东树《昭昧詹言》:“起以叙事为点题。‘浮云’自比。三句与殷为一类,跌出四句如今寄诗,往复一气。五六又回应首句。收句又应次句。此等犹见章法,用笔用意,随手宛转变化之妙,不比作死诗。”

69、白居易《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唐宋诗举要》引吴闿生:“(‘共把’二句)一气喷薄。”

70、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⑾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方东树《昭昧詹言》:“(前)六句登楼,(末)二句寄人。一气挥斥,细大情景分明。”黄叔灿《唐诗笺注》:“登楼凄寂,望远怀人。‘芙蓉’、‘薜荔’,皆增风雨之悲;‘岭树’、‘江流’,弥揽回肠之痛。昔日同来,今成离散,蛮乡绝域,犹滞音书,读之令人惨然。”

71、贾岛《寄韩潮州愈》:“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李锳《诗法易简录》:“首二句一气直下,可作一句读,笔势突兀之至,然用法稍变。”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起手十四字不可画断,笔力奇横。”

72、李德裕《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顾我飘蓬者,长随泛梗移。越吟因病感,潘鬓入秋悲。北指邯郸道,应无归去期。”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一气直下,以行文之法成诗,小家数不解办此。”

73、李贺《示弟》:“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余。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

《昌谷集注》引钱饮光:“第六句以下一气。”

74、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应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抑扬顿挫,一气卷舒,真能化板为活,洗尽庸俗腔调,在晚唐岂宜得乎!”李存《题陈士周赵文敏公诗卷》:“吾尝谓杜牧之此诗必援笔一挥而成,既成必高歌抵掌痛饮以自慰。何则?兴之所到,辞亦随之,初不假于思修也。”郝敬《批选唐诗》:“豪爽真率,不用雕饰,可想其人。”周咏棠《唐贤小三昧续集》:“通首流转如弹丸,起句尤画手所不到。”

75、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唐三体诗评》:“‘人迹’二字,亦从上句‘月’字一气转下,所以更觉生动,死对者不解。”

76、李商隐《凉思》:“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李义山诗集辑评》引纪昀:“起四句一气涌出,气格殊高。”

77、李商隐《哭刘蕡》:“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

纪昀《玉谿生诗说》:“悲壮淋漓,一气鼓荡。”金圣叹《选批唐诗》:“一解四句,便有搏胸叫天,奋颅击地,放声长号,涕泗纵横之状。”

78、李商隐《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纪昀《玉谿生诗说》:“纯用衬贴活变之笔,一气流走,无复排偶之迹。首二句一起一落,上句顿,下句转,紧呼三四句。‘不缘’、‘应是’四字,跌宕生动之极。无限逸游,如何铺叙,三四句只作推算语,便连未有之事一并托出,不但包括十三年中事也。此非常敏妙之笔。”杨逢春《唐诗绎》:“此诗全以议论驱驾事实,而复出以嵌空玲珑之笔,运以纵横排宕之气,无一笔呆写,无一句实砌,斯为咏史怀古之极则。”方东树《昭昧詹言》:“树谓《隋宫》又逊于《筹笔驿》,以用事太浓,下笔太轻利,开作俗诗派。”

79、方干《送相里烛》:“相逢未作期,相送定何之。不得长年少,那堪远别离。泛湖乘月早,践雪过山迟。永望多时立,翻如在梦思。”

李怀民《重订诗人主客图》:“一气如话,略似水部派。”

80、李洞《送云卿上人游安南》:“春往海南边,秋闻半夜蝉。鲸吞洗钵水,犀触点灯船。岛屿分诸国,星河共一天。长出却回日,松偃旧房前。”

方回《瀛奎律髓》:“五(句)佳。”纪昀《瀛奎律髓刊误》:“五六是一气,虚谷何以但赏上句?”

81、崔涂《巴南道中除夜书怀》:“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屈复《唐诗成法》:“自一二直贯至五六,一气呵成。”

82、杜荀鹤《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前)四句一气,文情流丽。读颔联便宜急,一若急如流水,此真流水对法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6 08: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幸莫大焉
这句话说到俺的心坎上了,有空的话可以好好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1: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气”,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所包含着的自然流动,甚或是迅捷的意蕴。这和律诗的高度格律化之间,似乎构成了一定的矛盾。因为,律诗正是以其形式上极为讲究的音律、句法及章法,构建成高度精致严整的形式系统;以及,由此特征而给我们在视觉、听觉及心理感受上,所带来的强烈的空间感和静止感——对称与平衡,稳定与庄重。因此,探求唐律中的“一气”,也未必是毫无意义与价值的行为吧。

但这一探求,却也未必是轻松而自在的。我们在探求之时,不能不面对如下的问题:什么是“气”,以及,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论述唐律中的“一气”?

高友工在论及“气”时曾经指出,虽然,“这个概念在早期文学批评中被广泛使用,但在文学体验中并不能得到满意的诠释”。因为“定义‘气’甚至比定义‘意’要更困难一些,因为前者哲学意义隐蔽而且在使用时也有神秘性”。(《中国抒情美学》)“气”概念的隐蔽性和神秘性,也无疑对我们关于唐律中“一气”说的探求,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三石善吉在《桐城派的气——以诗文论为中心》一文中,将诗文论中的“气”说,界定为:“把个人资质(‘气质’,即才能)的高下,或者动‘神’之‘气’(由杰出的构思和直感支撑着的作家的创作冲动)在语气(语势)中的表达,是那种诗文论的根本所在。因此可以说,诗文论中的‘气’说是以研究作家‘气’(才能)的作家论和以研究包括表达、形式的风格(即文气)、语气(语势)的文体论为中心。”这一界定虽然仅就孟轲——曹丕——刘勰一系而申发,但确乎可以认为它已涵盖了诗文论中的“气”说的主要方面;也可以说,构建了“气”说的基本框架。虽然,将“个人资质”直接等同于“才能”是否合理,尚待斟酌推敲;至少,这容易使人忽视了作家的个性气质在“气”说中所应占有的一席之地。

因此,这一界定,只须稍微加以调整,便可为我们探寻唐律中的“一气”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

我们以为,“一气”,可粗略分作两种类型。其一指的就是诗人在创作时的激情状态。因为,“气”本就有“生命力”的含义,所以,古人往往以“气”字来指一个人慷慨激昂的精神特征,即一种强烈的不平之气。如《汉书•张陈王周传》言王陵:“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言刘建:“不害子建,材高有气,常怨望太子不省其父。”这里的“有气”即意气强盛,不肯屈居他人之下的意思。《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言季布:“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又《后汉书•朱乐何列传》言朱晖:“晖早孤,有气决。”这里“气决”是果敢而有魄力之意。“气”的这种用法,也同样见于诗文理论中,如钟嵘评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论刘桢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这种激情状态,自然与诗人的个性才能有关。陆时雍《唐诗镜》论王勃:“子安才雄,五言律往往有一气浑成之势,律自不能拘得。”因“才雄”,方有“一气浑成之势”也。如其《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风格豪迈高朗,骨力雄健,故能一气贯下,笔笔不懈。陆时雍《唐诗镜》许之为:“此是高调,读之不觉其高,以气厚故。”又《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徐中行语:“不落色相铅华,诗遂以气骨胜。”均就此点而言也。盖子安本高才之人,六岁即能作文,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且自负甚高,每有“拾青紫于俯仰,取公卿于朝夕”之志,这种飞扬的个性,自然造就了诗歌中旺盛的气势。

具此强烈刚劲不平之气的诗人,遇事必多有兴感,不能自己。此正李贽《焚书》中所说之:“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可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曹植曾自评云:“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诚哉斯言。吴乔《答万季野诗问》论杜甫七律:“七律自沈、宋以至温、李,皆在起承转合规矩之中;唯少陵一气直下,如古风然,乃是别调。白傅得其道而失其气。昭谏(罗隐)益甚。”少陵“力大才深,思沉气厚”,(朱克生《唐诗品汇删》)故其为诗,“从心所逾,周旋自中”,(《唐音审体》引冯嗣宗语)“如公孙舞剑,极纵横动荡之致”,(俞陛云《诗境浅说》)尤以“遭逢世故”后,“其一种系心君国叹世忧民悲哀拂郁之作”为佳,盖因其“出于血性,结为泪痕”也。(梁运昌《杜谭百一》)故如《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一)、《秦州杂诗》(其五、其十九)、《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登岳阳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送路六侍御入朝》、《登高》等等诸作,其境虽殊,或忧国,或思亲,或念友,或怜民,或感时,或登临;其情不一,或喜或痛,或愁或怜;然其一气滚注,沉雄遒古,绝无衰气,则一也。若无此盛气,则或诗虽流走,亦难免有率易之讥,此即吴乔所谓之“白傅得其道而失其气,昭谏(罗隐)益甚。”又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论刘昚虚:“其诗多清空一气如话,却有不落色相之妙,然稍近率易。殷璠谓其‘气骨不逮’,诚哉是言。”亦为此意。或不免于“枝枝节节为之,气断意促矣,前后或不相管摄”,(刘熙载《艺概》)此语虽就“少陵以前律诗”而发,然此类诗,固非少陵以前仅有。如于良史《春山月夜》:“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钟鸣处,楼台深翠微。”许印芳《瀛奎律髓汇评》论云:“小家诗多如此,其弊至于有句无联,有联无篇。大家则运以精思,行以灏气,分之则句句精妙,合之则一气浑成,有篇有句,斯为上乘。学者当以大家为法,此等不可效尤也。”可为一例。又杜荀鹤《春宫怨》、齐己《剑客》、《早梅》,论者或以为去后四作绝句为佳,皆因其前四一气直下,而后四则未免气竭意尽,有蛇足之嫌矣。

至于“一气”的第二种类型,则为平和虚静之气,即庄子所云之“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人间世》)此种类型,以王孟诗派为其典型。盖“通天下一气耳”,人亦禀斯气而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能应物斯感,目击道存。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则其为诗,也自然是神会兴到,一扫而就,许学夷《诗源辩体》云:“一气浑成者,兴趣所到,忽然而来,浑然而就,不当以形似求之。试观浩然五言律,入录者无一句人不能道,然未有一篇人易道也。”可为此类诗歌之的评。

至于太白,则兼得此二种类型之气,于俊逸洒脱中复寓傲兀豪迈之致。这在前面的帖子里已经指出:就唐人律体可许之为“清空”者而言,则王孟一派与李白也。前论及孟浩然《晚泊浔阳望香炉峰》时即已指出:“这大约是因为孟、李二人,在其个性、气质上颇有相像之处,也就是一种‘逸’气。但仔细对比,孟浩然来得更为洒脱平和,而李白更偏向于豪迈郁勃。”这就是说,王孟一派清空而平和,李白则清空而峭拔。我们试读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纯以古体行律,一气呵成,宛若面语,与孟浩然何其相似,然其间一份傲兀不平之气,却是孟浩然所没有的。再如李白《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唐宋诗举要》引吴闿生语云:“一气舒卷,用孟体也;而其质健豪迈,自是太白手段,孟不能及。”这一评价是非常准确的。他们之间的区别,大约就是孔子所说的“狂”和“狷”的不同吧,“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朱熹《论语集注》)

那么,有哪些手段可以造成这种“一气”的语势呢?在前面的札记中实际上都已点出,这里就只做个简单的概括。

其一为打破起承转合的章法。如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王夫之《姜斋诗话》:“起承转合,一法也。试取初盛唐律验之,谁必株守此法者?……如‘火树银花合’,浑然一气也。”本诗前六句极力摹写元夜之繁盛景象,以末尾两句总收,故王夫之有此评价。又沈佺期《杂诗四首》其四:“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王夫之《唐诗评选》:“五六分承三四顺下,得之康乐,何开阖承转之有?”这是从分承的角度来说的,类似的尚有,陈子昂《度荆门望楚》:“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本诗三承一,“去巫峡”故“巴国山川尽”也;四承二,“望望下章台”故“荆门烟雾开”也。五承四,“烟雾开”则“城分”可见;六承三,“山川断”则“树断”攸宜。逐联相生,也是类型之一。如沈佺期《古意呈乔补阕知之》:“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知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本诗章法,吴乔《围炉诗话》言之甚详:“‘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以双栖起兴也。‘九月寒砧催木叶’,言当寄衣之也。‘十年征戍忆辽阳’,出题意也。‘白狼河北音书断’,足上文‘征戍’之意。‘丹凤城南秋夜长’,足上文‘忆辽阳’之意。‘谁知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完上文寄衣之意。”故云“八句如钩锁连环,不用起承转合一定之法者也。”杜甫《房兵曹胡马》亦为此种类型,前面已析之甚详,不赘述。

其二为以虚词斡旋,造成流动之势。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亦前已述者。又杜甫《诸将五首》(其二):“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唐音审体》引陆灿:“曰‘本意’、曰‘拟绝’、曰‘岂谓’、曰‘翻然’、曰‘不觉’、曰‘犹闻’,一意旋转。” 杜甫《晓发公安》:“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出门转眄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亦是通篇虚词一气到底。此类例子甚多,不复一一列举。不过,诗中虚词过多,又无沉厚之气以支撑,则未免滑软。前述及窦叔向《夏夜宿表兄宅话旧》时曾指出,盖虚词之用,若仅为流走,则必率易矣。惟虚且实,方能于流走之中,又有撑拒之力。即就此而言。如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黄培芳《香石诗话》记钱载的评价,就是几乎每句皆有虚词,全靠此等字周旋,故薄弱不可耐。另外,如多用虚词,也要注意位置的变化,如杜甫《又呈吴郎》后六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用虚词极密,却又位置呆板,实在算不上好诗,后世的评论家说这诗是“律中最下乘”、“叫化腔”,甚至干脆说“不成诗”,都与这有关系。

其三为以散行偶,前面在论及孟浩然《晚泊浔阳望香炉峰》时也已经指出了:本诗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收为五古,评云:“别本亦作律诗,然终是古格。”这就是说这首诗不拘平仄对仗,实近于古而非律了。因为多用散句,读起来就自然有“一气挥洒”的感觉,施补华《岘佣说诗》:“(五言律)有全首不对者,如‘挂席几千里’、‘牛渚西江夜’是也。须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这类诗在孟浩然集中并非一见,如《舟中晓望》:“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任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许学夷《诗源辩体》评价说:“彻首尾不对,然皆神会兴到,一扫而就,非有意创别业。”再如《早寒江上有怀》前四句:“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唐诗归》钟惺云:“(首)四语直下,只如一句,有骨。”又《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引陈德公:“前四纯以神胜,是此家绝诣,不必逊他人人工也。”这些诗都可以拿来相互参看。

其四为流水对法,这是造成“一气”的常用手段。这是指一联中的两句,既形成为对仗的关系,同时又有着时间上先后承继或(和)语意上的因果、递进和转折等。前者如刘昚虚《阙题》:“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后者如杜荀鹤《春宫怨》:“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因果。方干《送相里烛》:“不得长年少,那堪远别离。”递进。刘昚虚《寄江滔求孟六遗文》:“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转折。

其他的手段尚有:多用重字叠词,崔灏《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陈增杰评:“如三‘黄鹤’、二‘去’、二‘空’、二‘人’字;‘悠悠’、‘历历’、‘萋萋’。最奇妙的是前三句叠用三个‘黄鹤’,一气翻下,空灵飞动,造成回环的旋律,表现出奔放豪迈的气象,堪称绝调。”类似的尚有张说《幽州新岁作》:“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连动句式。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皇甫冉《春思》:“家住秦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非常勉强的将这篇写出,这是我用时最多却又写的最失败的一篇札记。如果说在写作的过程有所收获的话,那恐怕就是由此而知道了自己知识贫乏,才力不足,以及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了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当开始动笔时,已经预计到了这种结果,因为这首先就是资料的有限,仅就陈先生书中所钩稽的材料立论,无疑是不够的。其次是如果真要做这一话题,则先须对唐诗的发展史,有较为宏观和熟稔的把握,因为它涉及到唐律发展的脉络,及诗歌流派间的关联,而这恰是我所欠缺的。不管怎么说,总算是拖拖拉拉了结了一件事。因为实在不像样子,就不再另外开帖,直接附在这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7 2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唐律札记(跟帖学习)

如果

气质——才能
文气——风格
语气——语势

那么,可不可以也来一些分解呢?

气质——才能
才气——天赋
生气——豪情



文气——风格
气象——境象
志气——志向



语气——语势
气力——活力
气脉——连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2: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可否略加说明下,有些看不大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7 22: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兄见笑了。

我教学生解释古文时,让他们对不理解的单字,做组词转义法(从这个字转到与之组合的词语上去),看到这个“气”字,我想是否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这个“气”所包含的多方面内容。根据兄所提供的三石善吉的思路,我粗略地分解了一下可以组词转义的词语,当然不准确的地方可能很多。


今天晚了,我要下线了。晚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7 23: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我也要下了,兄晚安,明天我再仔细琢磨琢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 11: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抽空看了看,怎么说呢,以前俺也曾以为自己酷爱这些诗词,现在越来越觉得,俺那都纯属是凑热闹,科班出身的就是有深度,不服不行啊!

不觉想起来这算是一种怎样的情结,爱和懂绝对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质和量的差异或者说是天壤之别更直白一些。

不多说了,反正俺很难读懂的。算了,有空来这里坐坐,感觉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所谓的懂就是把别人说不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 13: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4楼hzyuan于2010-12-02 13:42发表的 :
嘿嘿,所谓的懂就是把别人说不懂了
那让俺更是似懂非懂了,这样不行,还得抽空再琢磨琢磨,反正这几天有点闲工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9 12:30 , Processed in 0.176540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