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270|回复: 5

[【文史类原创】] [首发]丑陋-温良-智慧  -----对西方中国形象的比较与分析

[复制链接]
sterlinglx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10-19 19: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引言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三本以西方读者为目标的英文著作在众多以介绍中国为题材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它们分别是:1894年出版的明恩溥著《中国人的性格》;1915年出版的辜鸿铭著《中国人的精神》和1935年出版的林语堂著《吾国吾民》。这三本著作均以以英文书写,以西方受众为潜在读者。本文分析它们文中的中国形象,通过对三种形象的研究和比较,揭示中国形象变化背后的原因,探寻西方中国形象变化的规律。

二.三本著作中中国形象的比较
明恩溥在《中国人的性格》中总结了“丑陋” 的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共二十六条,如“面子”“辛勤劳作”“漠视时间”、“天性误解”、“因循守旧”、“遇事忍耐”、“麻木不仁”和“缺乏公众精神”等,这部书对中国的描述褒少贬多。在对中国人形象的描述中,他认为中国人的性格的主导方面是其弱点和不足。明恩溥把因循守旧看作中国人性格特点之一,并认为保守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外,他还认为中国人自私自利、不关心公共事务、缺乏公共精神。这种利己主义表现在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上,是国民公共精神和爱国心的普遍缺乏,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就表现为相互间的虚伪和欺骗。在该书的最后一章《中国人的现实需要》中,他还总结到:“如今的中国人对己对人都无真诚可言,对他人缺少利他主义,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多神论,泛神论和不可知论……他们真正缺少的是品格和良心。” [1] (p316) 在书的结尾,他认为要解决中国的问题,不仅需要发展科学,而且需要外力以及建构物质文明的发展条件:基督教,“我们发现,中国的各种需要只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只有基督教文明才能永恒而又完整地给以满足”。[1](p330)他的这个结论贯穿了整书的灵魂。费正清于1985年12月在美国历史协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美国人心目中对中国的映像的幻灭是由一本读者甚多的著作加以完成的,即明恩溥牧师所著 《中国人的素质》,” 并评价道:“该书同时标志着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后来的社会学分析的基础。” [2](P332)该书把肇始于十九世纪初期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批评和攻击推向高潮,标志着西方世界玫瑰色的“中国梦”向丑化的中国形象的彻底转变。

辜鸿铭在书的序言中就表明坚决反对《中国人性格》一书中对中国人形象的描述,“比如那个可敬的明恩溥先生,他曾著过一本关于中国人性格的书 ,但他却不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作为一个美国人,他不够深沉”,[3] (p4-5)因此本书可以看作是明恩溥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格》的潜在对话者。本书一反明恩溥尖锐批判中国人性格的灰暗基调,极力赞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温良”,。虽然辜鸿铭和明恩溥都认为“西方重物质,东方重精神”,但与明恩溥把中国的好面子、虚伪、形式主义和物质匮乏归因于此相比,辜鸿铭认为先进的物质文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3](P5)“有‘四德’之中国人在讲‘礼’行‘义’时所体现出来的是那种让人难以言表的温良(gentle)”。[3](p10)对于明恩溥书中所批评的中国人的礼貌、“漠视精确”、“同情心”和“节俭”,辜鸿铭一一进行了驳斥,认为这些西方人所说的缺点,确是西方世界所欠缺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特别是针对于明恩溥给中国所开的只有西方的物质文明、科学以及基督教才能拯救中国的良方,辜鸿铭认为西方国家应该从中国的“良民宗教”中寻找智慧:“研究中国人、中国书籍和文学,即研究中国文明,不仅仅是汉学家们的事,而且它将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困难,从而把欧洲文明从毁灭中拯救出来”。[3](p8)

1935年,林语堂在美国出版了《吾国吾民》一书,该书在第二章和明恩溥一样专门介绍了中国人的八大性格,但是,这八种性格和明恩溥所列举的中国人的性格谱系大相径庭,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八种性格中虽然也有对其的批判,但总体比后者所列举的要积极和正面,他们分别是:“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滑俏皮”、“和平”、“知足”、“幽默”和“保守性”。在对这些性格的诠释中,林语堂既没有像明恩溥那样一味地进行尖锐的批判,也没有像辜鸿铭那样对中国人的性格特质极力赞扬,他常常采取的策略是褒贬相间,比如在把中国人其他性格概括为“圆熟”这个总体特征上,虽然他批评这是个消极的品性,缺乏进取的性质,但是他解释说这是个古老睿智的民族才有的性格,“一个老大民族的古老文化,才知道人生的真价值,而不复虚劳以争取不可达到之目的”。[4](P29) 在论述“知足”方面,他指出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幸福感没有以物质条件为基础,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物质条件下,也能知足常乐,幸福快乐。最后,林语堂分别列举出中国人的三个特质:中国人是一个“智慧”的民族;思维方式具有“女性化”的特点:思维方法综合具体、作文有华丽空洞的倾向;过分依赖“直觉”与内省以及疏于分析,造成了其“缺乏科学精神”;,中国人极力追求合“情”合“理”而不仅仅满足西方人所追求的“逻辑”上的正确。

三.中国形象变迁的原因分析
十九世纪是西方中国形象转变关键的一段时期,中国形象从玫瑰色的“中国梦”沦为“丑陋的中国人”,“和前几个世纪一样,十九世纪西方世界产生了很多中国的看法。但是关于中国积极正面的形象和消极负面的形象的平衡却被打破而倾向于后者”。[5](P39)哈罗德•伊萨克斯(Isaacs Harold Robert)也把十八世纪的美国的中国形象定义为“敬仰的时代”(The Age of Respect)而把1840-1905这段时间定义为“蔑视的时代”(The Age of Contempt)。[6](P71)。

比较文学形象学认为:“所有的形象都源自一种自我意识,它是对一个与他者相比的我,一个与彼处相比的此在的意识”。[7](p121)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即是他们的“文化他者”,已确立西方的自我文化身份,并通过言说“他者”而言说“自我”:“他者形象揭示出了我在世界(本土和异国的空间)和我之间建立起的各种关系。[7](P124)因此研究西方中国形象有助于了解中国形象形成背景从而揭示中国形象变化的规律。造成十九世纪明恩溥等作家笔下描述的丑陋的中国形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实力的反差促使他们形成落后或者“劣等”的中国形象。其次,主观方面,明恩溥作为一名传教士来到中国,它的使命是宣传和普及基督教义。为了使在华传教事业能够披上“合法”的外衣并顺利进行,他们难免会过分渲染中国民族的“劣性”。再次,大背景下,十九世纪是西方殖民主义疯狂加速扩张的时代,夸大中国民族的“劣性”为西方的殖民统治和扩张提供了合理的借口。因此“从整体上来说,(十九世纪的)西方观察者所传递的中国形象迎合了那些先前来到中国进行殖民扩张的殖民主义者的目标。他们的态度和当时的帝国主义相吻合”。[5](P57)

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西方人自高自大自恋情怀。战争引发的世界性政治动乱、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危机,彻底暴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端,强烈地震撼了西方国家,对自身文化产生了悲观、怀疑和失望的心理。横空出世的《中国人的精神》无疑满足了当时西方人社会文化心理的需要,他们把目光再次投向与之相对的“他者”中国。辜鸿铭对军国主义的批判和对基督教失去以往功效的分析加上他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良民宗教的推崇,在西方世界引起关注。

特别是一九一零年以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的形象认识开始改观,很重要的原因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抗日战争使中国和美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难怪哈罗德•伊萨克斯把1905年至1937年这段时间定义为中国形象在美国的“善意的年代”(The Age of Benevolence)而把1937年至1944年定义为“赞赏的年代”(The Age of Admiration)。[6](P71)在这种中美气氛友好的大背景下,学贯中西的林语堂用他那温润的笔调从西方人的视角介绍东方特有的智慧、优雅的民族品格和深厚的传统文化。

四.结语
十九世纪末,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在客观上导致西方中国形象有正面转为负面,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二十世纪初又重新转为一个“温良、智慧”的正面的形象。研究世纪转折点的西方的中国形象的意义,不在于探讨他们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的现实,而是他们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构筑了一种西方需要的形象,说明了形象背后的“我”对本土文化(审视者文化)有时难于感受、表述、想象到的某些东西,包含了当时对中西关系的焦虑和期望以及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表达。虽然中国作家参与了中国形象的书写,但是他们笔下的中国形象难以摆脱西方强势话语权,只能作为西方强化主体和自我意识的“他者”。中国的形象是有掌握话语权的西方国家,根据自我的需要,在“西方中心主义”的语境下,对“他者”中国在形象上调整,它们随着西方社会自身的变化以及中西关系的变化而变迁。通过对西方中国形象的研究可以得出,与其说是西方中国形象的变迁,不如说是西方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与其说认识了中国,不如说更反观了西方自身。

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另:本文拟发表某学报,引用请注明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9 21: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得很不错,但应该好好排版一下(如:段落之间最好空一行),否则眼睛看上去有点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0 13: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首发]丑陋-温良-智慧   -----对西方中国形象的比较与分析

赛珍珠的作品里中国形象又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terlinglx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6: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首发]丑陋-温良-智慧  -----对西方中国形象的比较与分析

引用第2楼qisee于2010-10-20 13:04发表的 Re:[首发]丑陋-温良-智慧  -----对西方中国形象的比较与分析 :
赛珍珠的作品里中国形象又如何?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呵呵。赛珍珠对于西方中国人的形象也是很有影响的,尤其是对林语堂作品中中国人形象的塑造方面。他们俩是至交,虽然后来两人关系挺僵。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林语堂的好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带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在《大地》三部曲中,描绘了一个从古老向现代转变的中国,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朴实、坚韧的崭新中国农民形象,不落俗套,感动了美国人。学者陈衡哲认为赛珍珠对待中国的态度是“合情合理的科学态度”,它不是以“误解与蔑视”的态度,把中国看成是一个黑暗落后的异教之地,也不是以“理想化”态度抬高中国。她只是把中国人描绘成“有着普普通通的民众……和地球上的(其他)人类别无二致”的中国。
赛珍珠和林语堂笔下的中国人形象都比较正面,讴歌了中国人纯真,朴实,永不放弃的民族精神,当然这也与当时的二战大环境背景有关。
对于赛珍珠对于中国形象的影响,草稿中有涉猎,后来因为字数太多,就忍痛割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21 19: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标题该一下,中国形象 有点太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terlinglx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17: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52readbook于2010-10-21 19:39发表的 :
建议标题该一下,中国形象 有点太大。
比如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17:35 , Processed in 0.18242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