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18|回复: 0

[【转贴】] 警惕“隐蔽杀手”——“虫虫特攻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9 09: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预防登革热需积极灭蚊。(CFP供图)



    ●在广东兴风作浪的“虫虫特攻队”成员中,有些虫子潜伏于家居环境中,有些虫子出没于野外,还有一些如肝吸虫、疟原虫等人体寄生虫,通过食物、水、动物接触等来侵害人体

  ●专家支招教你预防各种虫媒传染病

  今年以来,蜱虫、恙虫、肝吸虫等“虫虫致病”事件接连进入公众视野,引发热议。在危害人类健康的“虫虫特攻队”中,除了可传播基孔肯雅热、登革热、乙脑、疟疾等多种虫媒传染病的“明星队长”蚊子外,大多数队员“知名度”不高,可谓“隐蔽杀手”。

  广东省疾控专家指出,在广东兴风作浪的“虫虫特攻队”成员中,有些虫子潜伏于家居环境中,如蚊子、螨虫,有些虫子出没于野外,如恙虫、蜱虫,更易为人所忽视的当属一些人体寄生虫,如肝吸虫、疟原虫、隐孢子虫、弓形虫等,通过食物、水、动物接触等来侵害人体。

  文/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易学锋

  医学指导/广东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研究所所长张贤昌、裴福全主任医师

  肝吸虫

  “潜伏”人体内可达二三十年

  这些年来,寄生虫病几乎淡出了公众的视线,但随着人们对“特别”饮食的追捧以及都市养宠一族的增多,肝吸虫、弓形虫等寄生虫重新抢回舞台的中央位置。“目前对广东影响最大的寄生虫,当属肝吸虫。”广东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研究所所长张贤昌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广州在西汉古尸的粪便中已查到肝吸虫卵,据此推断我国在2100年前已有此病流行。

  如今,对淡水鱼生的偏好,使得珠三角地区相当多人群不幸中招。肝吸虫的主要感染途径是在淡水鱼体内的肝吸虫囊蚴通过口进入消化道,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肝吸虫最长可在人体内生存二三十年,有的人孩童时吃了囊蚴,等到中年才发病。”

  肝吸虫牢牢吸附在肝脏内,不仅与人体抢营养,还会对周围的组织造成机械损伤,而代谢产物也会刺激肝脏组织发生改变。有研究表明,感染了肝吸虫,除会出现腹胀、腹痛、腹泻、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等症状外,长期的慢性感染也可能导致胆结石、胆管癌、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的并发症。

  张贤昌指出,在肝吸虫感染初期,除了短时间内感染大量囊蚴的病例外,病变一般不明显,加上个体差异,多数人不会感觉到不适或仅有轻微的症状。对于肝吸虫病的控制来说,预防感染无疑是最重要的,另外,早发现早治疗也十分必要。

  防范要点:

  不吃鱼生,是否就没有感染肝吸虫的可能?未必!张贤昌说,处理过生淡水鱼的砧板,如果没有彻底清洁就用来切熟食,那么,它就可能成为我们感染肝吸虫的帮凶。他指出,肝吸虫囊蚴非常小,肉眼看不到。因此,盛放过鱼生的碗盘和砧板即使经过洗刷也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

  张贤昌强调,想要避免肝吸虫感染,就要自觉改变不当的烹调、饮食习惯,在不能保证水产肉类无活寄生虫的情况下,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不食鱼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另外,生熟食应严格分开器具处理、盛放,防止交叉污染。而肝吸虫囊蚴,一般温度达到70℃~80℃,十几秒内就能杀死。因此,处理过淡水鱼生的砧板可用沸水烫洗杀灭该寄生虫。


  疟原虫

  每年引发粤人发病约一百例

  疟原虫是一种特殊的寄生虫,可通过按蚊进入人体,并引发疟疾。可寄生于人类的疟原虫有4种,即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型疟原虫。

  近年来,广东每年疟疾病例有100例左右,并不时引发死亡病例。张贤昌指出,广东疟疾流行的威胁在于内外交流频繁,输入性的病例占了绝大多数,“不少人到非洲出差感染或非洲人已感染后到广州”。今年,珠三角地区某企业的一名员工到非洲出差,回国后本打算办婚礼,不料很快病倒,最终死于恶性疟疾。张贤昌说,这些输入性病例患的多是恶性疟疾。

  此外,东南亚地区以及国内的云南、海南地区,也是间日疟的传统疫区。得了间日疟,一般会在一两周内起病,通常是隔一天发作一次,忽冷忽热。

  防范要点:

  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按蚊容易在山林间孳生。到野外消暑或者爬山,市民应做好防蚊措施,上山时穿长袖上衣、长裤,随身携带驱蚊水。从东南亚、非洲归来,如出现发冷发热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曾去过这些地方。青蒿素类药物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


  隐孢子虫

  水灾过后需警惕

  隐孢子虫属于体积微小的球虫类肠道寄生虫。广东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研究所裴福全主任医师指出,该虫在人体内引发的主要表现为腹泻,严重时也可侵犯到颅脑等其他脏器引起相应的病症。随动物、人的粪便排出的卵囊,进入水源、污染食物后会导致新一轮的感染。人体对该虫普遍易感。该虫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一种机会性肠道病原体,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肿瘤患者、器官移植患者、血液透析病人以及两岁以下婴幼儿,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患病。

  防范要点:

  防范水源被病人病畜粪便污染,水灾过后,需警惕该类传染病发生的可能。一般消毒剂对隐孢子虫杀灭效果有限,但加热至65℃~70℃即可杀死卵囊,对病人粪便污染的衣物可采用加热、煮沸等办法消毒。免疫低下人群平时最好饮用开水。

  弓形虫

  可引发孕妇流产

  弓形虫属于原虫类寄生虫,可引发孕妇流产。裴福全指出,弓形虫的中间宿主有猫、狗、人、牛等几十种,而终宿主只有猫科动物。“弓形虫在中间宿主身上只能实现无性繁殖,传播力相对较弱,但在猫科动物身上,它既可无性繁殖,也可以有性繁殖,能够在该类动物肠道内很好地寄生并排出大量感染性卵囊,在大大增强传播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寄生虫自身的生存能力。”

  防范要点:

  对弓形虫感染,预防要放在第一位。计划造人的女性不宜养猫。养宠物的女性在计划怀孕前应先做弓形虫筛查,怀孕期间注意减少接触宠物和土壤,接触猫后应使用肥皂、清水冲洗双手。养猫的家庭最好使用干饲料、罐装食品和烧煮过的食物喂养。


  蚊子

  可传播80多种传染病

  蚊子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全球约有3000种,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雌性吸血,雄性吸食植物汁液。雌蚊可传播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日本脑炎(流行性乙脑)等80多种疾病,称其为“虫虫特攻队”的“队长”,一点都不为过。

  具体来说,俗称“家蚊”、“黑蚊子”的库蚊主要传播丝虫病和乙脑;爱白天咬人的伊蚊即“花蚊子”,主要传播乙脑和登革热;静止姿态与众不同、喜好“翘屁股”的按蚊,主要传播疟疾。

  广州每年4月份至11月份都是蚊子孳生高峰期。其中,库蚊两大孳生高峰在四五月份、十月份。从6月份开始,伊蚊进入繁殖高峰期。按蚊繁殖高峰则在夏季。

  防范要点:

  到野外活动,需穿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涂抹驱蚊水。室内活动可点蚊香、使用蚊帐、纱窗防蚊。雨季前后应注意倾倒房前屋后瓶瓶罐罐中的积水。家庭水养植物最好换成沙养,或者在水中放几尾小鱼,以免孑孓孳生。


  相关链接

  预防登革热

  统一行动收效最好

  目前该病仍处于高发期,灭成蚊、清积水最重要

  本报讯 (记者涂端玉 通讯员李姝、景钦隆)广州已陆续出现数十例登革热病情,十月仍属高发季节,疾控部门希望市民提高警惕,积极配合“灭成蚊、清积水”。然而,近期调查显示:仅三成住宅楼住户愿意让疾控人员登门入室进行检查和灭蚊。“登革热是亚运会传染病防控重点,希望大家为自身健康着想,积极配合疾控部门做好预防措施。”专家呼吁说。

  发病:十月仍是高峰期

  “广州市今年以来已陆续发现了数十例散发的登革热病例,其中既有输入性的,也有本地感染的。输入性病例中有外籍人士、劳务输出回来探亲者、国外经商感染回来者,好在基本都属普通病例,经治疗都很快痊愈。”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介绍,登革热在广州属于较为常见的传染病,每年6~10月是发病高峰期。“今年目前来看发病还算‘平静’,但随着亚运会临近,而且还处在高发季节内,对于登革热的预防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杨智聪表示。

  调查:仅三成住宅楼能入户灭蚊

  据广州市爱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入户调查是登革热疾病防控的重要一环。每发生一起登革热疫情,疾控部门便在患者居住地以半径100m范围划定疫点,以半径400m范围划定疫区,开展病例搜索、布雷图指数调查(主要查看积水容器及其蚊幼生长情况)、健康宣传、室内灭杀等工作。研究表明,如果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登革热流行就会终止。

  然而,现实困境是,调查人员入户成功率很低,住宅楼入户成功率普遍仅在30%左右。“造成入户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有好几方面,无人在家情况最多见。一些住宅楼有非空置房住户的50%在调查时间内无人响应;拒访也特别突出,调查人员入户有人回应时,常常以‘家中没有蚊子’、‘我家很干净,从来不会有积水’等为由拒访,部分住宅楼拒访率甚至高达有人户的40%;再次,空置房问题也是原因之一。”

  “过低的入户成功率是蚊媒密度持续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呼吁:市民积极配合“灭成蚊清积水”

  “登革热是广州地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曾在历史上给广州公众造成了巨大的健康打击,希望市民能为自己的健康着想,积极配合调查和预防。”杨智聪呼吁说。

  据爱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杀灭成蚊有统一行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内外夹击”法收效最好:在疫区范围内特定时间采取统一灭蚊行动,住户在自己住所通过点燃灭蚊片、喷洒杀虫剂等方式驱赶或杀灭室内成蚊,相关部门在室外及更大外环境进行灭蚊,使得成蚊没有安身之地。

  此外,疾控专家提醒市民,家中的盆罐应积极翻倒,清理积水,水生植物应每3~5天更换一次水体,以控制蚊虫孳生源。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0-10/09/content_1150334.htm

疾病的发生再次告诉我们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同样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5 12:32 , Processed in 0.19024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