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06|回复: 0

[【其它】] 昌都解放六十周年:人人安居乐业写诗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6 09: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色的砖墙、蓝色的窗户、黑色的屋顶,院子里开满了花儿……扎巴一边锯木料一边说:“去年就搬进了新房子,只是家具还没备齐,我正在做的柜子要放在孩子的房间里。”

  索朗德吉一家住在察雅县卡贡乡邓学村,祖孙三代对于家、对于安居的期盼一直是个梦想,如今,梦想已经实现,他们正享受着美好的幸福生活。

  这只是昌都解放60年来,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建房:人人都有一个安居梦

  38万农牧民住进了安全适用的新房,这份美好开启于2006年昌都地区开始实施的安居工程。

  4年前,昌都地区政府部门的红头文件里,“安居工程”一词频频“出镜”:安居工程参考图集、各县详细规划、人员安排、资金调配等,陆续“出炉”;政策宣传、调查摸底、分类排序、建档立卡等,循序渐进。

  “政府要出钱给我们盖房子了!”消息传遍了藏东的山山水水,从观望、疑虑到试试看、积极申请建房,4年间,“安居工程”无疑是老百姓口耳相传的高频词汇。

  4年多过去了,《昌都地区“十一五”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工作总结》里写下了这样一组数据:至2009年年底,共计实施完成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45752户,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安居工程建设任务。

  数据难免生硬,行走在藏东的高山峡谷间,那一栋栋新居、一个个新村,那房前的花草和屋后的果园,具体而生动,让人心生踏实。

  西出昌都15公里,就是俄洛镇。1950年的10月,这里见证了一场兵戎相见的较量和最后以和平方式结束的历史瞬间:那年10月19日至20日,解放军在此合围溃逃至朱古寺的藏军,迫使2700名藏军放下武器。如今,紧邻公路的俄洛镇发展迅速,该村的安居工程更是昌都县的示范工程。

  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下的昌都,农奴们用血汗建造起来的庄园、府邸、寺庙里住的是“十指不沾泥”的三大领主,与这些高大气派、华丽壮观的建筑产生鲜明对比的是农奴们居住的简陋破烂、狭小阴暗的房屋。

  经过昌都解放、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许多有能力的群众翻新或新盖了房屋。平房发展为二、三层楼,泥土夯墙发展为整齐美观的石块砌墙,安有玻璃的大窗户取代了小窗户,较富裕的家庭还用上了水泥和砖瓦等。“十五”期间,昌都以“一点三线”为重点,选择国道沿线自然资源、地域条件、交通设施好的乡镇开展小城镇建设和农房改造,全地区共投入资金12.5亿元,启动了30个小城镇建设,完成农房改造8000多户。这些都为“十一五”期间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实施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时间行至2010年,昌都迎来了解放60周年。山水依旧,实施了将近5年的安居工程把藏东人家装扮得焕然一新。在2009年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基础上,2010年,昌都地区又新增落实在建安居工程11438户。

  在昌都采访期间,经常要路过公路边的卡若镇,抬眼望去,绿树掩映中的卡若镇从厚重的历史中散发出新农村万象更新的新气息。
  村庄:生活在这里

  虽然地处横断山区、三江流域,地理条件为修建房屋设置了很多坎,勤劳智慧的藏东人却能在山谷间、高坡上、平坝里选取最合适的地点安家,这些镶嵌在藏东大地上的村庄,仿若世代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吟唱的小诗,生于心、存于真。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追随父辈的足迹,行走在大山中,栖息在村庄里,生活平淡而质朴,改变却在悄然发生。

  白玛知美的家在洛隆县加玉村。每天早晨7点钟左右他就起床了,喝了妻子其美拉姆打的酥油茶,吃了糌粑以后,夫妻俩就一起到青稞地里干活。他们的午饭有时是米饭,有时是面条。下午,白玛知美到村里建房子的人家帮工,妻子则到温室大棚里除草、浇水。吃了晚饭以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地看电视,有50多个频道的节目可供他们选择,白玛知美最喜欢看的是藏语频道和新闻节目。大约10点以后,一家人睡觉。

  以上只是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的普通一天,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同的是:家庭的收入多了,清茶换成了酥油茶,大米和面条也买得起了;村里推广特色产业项目,老百姓在大棚里种了西瓜、黄瓜等,收入更多了;村里通了电,通了广播电视,晚上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转转经筒了。

  在以安居工程建设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党支部书记、村长们嘴里经常熟溜地蹦出“两建、六通、三改”等词汇,这些来源于新农村建设的简略语其实是指农牧区水、电、路、邮、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把教育、卫生、文化等囊括进建设规划中。

  距离昌都镇近500公里的边坝县,昌都人说翻过九座大山就到了。山高,绝壁千仞;谷深,一望无底。虽然既远且险,前往边坝的路上,林绿果香,农房顶上高高的青稞架晾晒着这一季的丰收,满眼看见的是富足与殷实。

  1959年,边坝县成立了邮电所,但因境内无公路,邮电需经洛隆、丁青中转。当时,县邮电所只有邮递员2人,边坝至洛隆邮班平均每月2次,邮件全部靠马及人力运送,全程往返需1个月时间,除县政府所在地边坝区外,其余六区均未通邮,邮件得委托干部捎带。2003年,县城境内的光缆开通,电信服务惠及千家万户。目前,全县境内80%的群众家里安装了电话,11个乡镇通了手机。

  古老的土地上建设起来的新农村让人耳目一新,倍感欣喜和鼓舞。回望历史,重拾那些影响了藏东人家生活的过往,应该牢记和珍惜的不只是这些:

  1953年,昌都地区第一台8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组装发电;

  1954年,西藏高原首批邮车满载邮件,从四川雅安出发直驶昌都,开启了西藏现代邮运的征程;

  1979年6月,昌都至拉萨、察雅、波密有线电话正式开通。
  创业:从温暖的港湾出发

  当200平米的房屋在安居工程建设中司空见惯,人均住房面积达32平方米时,“乐业”的问题影随而至。如何更好地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各级党委政府在谋划,老百姓自己也在盘算。

  2006年,安居工程实施的第一年,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昌都地区调研时有这样一段论述: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是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乐业是安居的延伸,乐业展现价值,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追求。

  昌都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这篇“文章”中大大着墨于“乐业”,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至2009年,在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及综合配套建设中,全地区共组织劳务输出280.41万人次,组建农牧民施工队557个、从业人员1.49万人,包括了木工队、运输队、绘画队等,共计创收52640.41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844元增加到2009年的3144元。

  同时,住房无忧的农牧民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各县积极推出“招牌产品”,引导农牧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增收致富。芒康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三江流域荞麦生产基地,八宿藏系阿旺绵羊产业基地,江达、芒康肉山羊产业基地,贡觉林下资源加工利用基地,边坝县采砂厂……一路上,各县乡的产业亮点让人目不暇接。

  翻过海拔4460米的达翁拉山就到了洛隆县中亦乡甲果村。远远的,我们就看见了村里高高立着的标语牌,一面写着“甲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另一面写有“培育新产业,多栽摇钱树,广开致富路,鼓起钱袋子”的语句,且可以理解为这个村庄的新农村建设理念吧。家家户户都新粉刷了外墙,描画上了彩色的屋檐,大山深处的村民们以这种方式迎接昌都解放60周年。乡党委书记泽城达吉打算着明年多渠道争取一些农发、水利项目,让老百姓参与进来,增加现金收入,改善生活。

  在边坝县的沙石采集场记者见到了向秋,曾经是草卡镇东托乡东托村贫困户之一的他现在是沙石采集场的场长。目前,东托村有21户贫困户都加入到了沙石采集场,集资参股,年底按股分红,大家既可以用这里的沙石盖房子,还可以从中创收。

  “现在房子又宽又大,吃住都不愁了,我们就想要多挣一些钱,给家里多添置一些家具,还要送孩子出去上学。”老百姓朴实的话语这样解释“安居乐业”。

  “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一座又一座房屋聚集成一个又一个村庄,一代又一代的藏东人从这里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出发。
http://www.chinatibetnews.com/xi ... ontent_554914_3.htm
感谢党的正确领导,感谢党的民族政策,使我们藏族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5 01:20 , Processed in 0.11071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