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00|回复: 0

[【社会视角】] 中美货币战争的双输远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4 15: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2010年6月19日中国宣布人民币的灵活汇率机制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仅升值1%,大大低于美国的期待。8月份中美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加剧了美方的不满。美国财政部部长盖特纳9月16日在国会作证,明确地指出人民币升值速度过于缓慢,许诺要敦促中国政府允许人民币迅速、有意义和持续地升值。可惜这并不能平息众怒。纽约的民主党参议员舒默(Charles Schumer)毫不客气地对盖特纳说:“在这间屋子里,你是唯一一个人还认为中国没有操纵自己的货币。”国会目前正磨刀霍霍,要对中国“控制汇率”进行贸易制裁。

中美货币战打了数年

  中美这场货币战争,打了已经有数年之久。也许还要再打十年二十年。这样打下去,前景可能是双输。对此,双方恐怕都有意识。但是,谁也难以解开目前的僵局。内中之要因,恐怕还在于双方采取了相似的货币战略。这种战略,又根植于各自的经济模式,要改也难。

  不错,中国确实有操纵汇率机制、以低币值刺激出口之嫌。美国又如何呢?我们不妨看看几个数据。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时,一欧元兑换1.174美元,随后迅速下跌,在2000到2002年10月这一年半多的时间内,基本处于一美元以下,最低曾跌到0.84美元以下,随后就进入了近六年之久的欧元飙升阶段,2008年夏一欧元的价值接近1.59美元。即使因为最近的欧洲债务危机,欧元信誉大损,经过了两年持续下跌,到如今一欧元也维持在略低于1.3美元的水平。也就是说,即使在如今的低点上,欧元对美元的价值比起1999年来也上升了10%左右。日元对美国的汇率则上升得更快,如今正处于15年内的最高点。1999年一美元相当于110-120日元上下,2002年曾涨到132日元以上。日后美元基本上呈下跌之势,如今一美元仅兑换八十几个日元,比起1999年来贬值了30%上下。可以说,除了本世纪头两年外,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基本上维持着贬值的势头。

  中美都追求低币值的目标,和双方的经济模式相近有关。美国是所谓“盎格鲁-萨克逊资本主义”(Anglo-Saxon Capitalism)的代表,调节经济以市场为最后的准绳,企业要在自由竞争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味压低成本,在此基础上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展开价格战。中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无疑也追寻着这一“盎格鲁-萨克逊”的模式。德国和日本,则属于“莱茵兰资本主义”(Rheinland Capitalism)。这种模式虽然也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但市场不是唯一的尺度。企业不仅要为股东负责,也要为职工负责。因此,企业不得随意为了成本竞争而压低工资。企业内由职工代表组成的“工作委员会”,也有巨大的权力决定工资,资方不能单独决断。在“莱茵兰资本主义”市场的许多领域,价格竞争的空间非常小。比如欧洲许多国家的保险业,全是统一定价,甚至同行业的工资标准也统一规范。在这些地方谁也别想占便宜。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进而转向了质量和服务。

两种资本主义模式

  这两种资本主义模式,培育了两种企业文化。在美国,从手机、有线电视网,到汽车保险、家用燃油等等,你都可以一年换一个公司。大家公开竞争。张家以100美元的价格提供服务,李家马上砍价到80美元……消费者由此获益,使美国的生活费用明显低于欧日。但是,企业为了在价格战中站稳脚跟,在经营中只有不断降低成本这一条路可走。美国男性工人的中等工资,在去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之后,比三十年前还低。不仅是劳动力成本要压低,在产品本身也经常要偷工减料。我去年买的房子,门窗本来全是Pella这一“豪华”牌子。这些门窗经历四十年的风霜雨雪几乎巍然不动,质量之好实在惊人。但是,我们最后发现厨房的拉门出现裂缝,需要更换。同样的公司,同样的牌子,四十年后经过各种技术改善,产品质量却差了一大截,刚安装好就出问题。最后修理人员告知,公司经营以削减成本为首要目标,许多昂贵的材料早被替换掉了,不管你买什么产品,很难指望四十年前的质量。豪华牌子都是如此,一般的品牌就更不用说了。

  在欧洲和日本,价格竞争有诸多限制,企业有着比较稳定的客户,进而可以集中精力提高质量和服务。这其中的代价是消费者缺乏讨价还价的余地,导致生活费用偏高。但是,在这种制度中,工人的工资水平高,产品质量也高。德国的人均GDP比美国低一万美元左右。但德国工人的平均工资加福利,在2007年每小时超过50美元,比美国高出20美元!同时,因为不片面追求压低成本,产品偷工减料比较少,质量有保障。在美国的市场上,一台德国加湿器,动辄300美元以上。同类美国牌子,则经常在百元以下,活像第三世界的产品。你经常是先买了美国货,受不了其低劣的质量,最后只好高价去买德国货。

  这样不同的企业文化,自然影响了国家的货币政策。货币价值的核心问题是本国产品的价格优势。这是“盎格鲁-萨克逊资本主义”竞争的焦点。本国币值低,本国产品就相对便宜,刺激海外需求,出口跟着扩张。同时,进口货相对昂贵,抑制国内对外国货的需求。两者相加,最终创造外贸盈余。中国和美国同在这一“盎格鲁-萨克逊”的道路上赛跑,当然免不了要在货币问题上死拼了。
赢了货币战也只是短期收益
  但是,看看历史就知道,即使打赢这种货币战争,也经常只能收获短期的效益,长远看,对本国的经济未必有什么好处。提出“盎格鲁-萨克逊资本主义”和“莱茵兰资本主义”之分野的法国最大保险公司总裁阿尔伯特(Michel Albert),在1990年代初就分析指出,美国经常奉行压低美元的政策。这从1970年代年尼克松逼日本和其他工业国家的货币升值开始,一直到1985年以来的美元大幅度贬值,使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的汇率不断上升。同时,法国、意大利也不断贬值自己的货币。与此相对,西德、日本、瑞士都奉行强货币主义。结果怎么样呢?是后者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击败了前者,创造了大量的外贸盈余。在1985-1992年和1992-1997年分别担任美国对华贸易谈判代表的约瑟·马西(Joseph A. Massey)和李桑德斯(Lee M. Sands),最近也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指出,自1971年以来,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一直随着日元的升值而上涨,而不是下降。在2005到2008年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但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仍然日日攀升。从两个例子中,都看不出兑换率对贸易赤字有什么影响。

  美国在“盎格鲁-萨克逊”的路上一走到底,一切遵循着最大限度地压低成本的市场铁律,进而只有将制造业外包,形成国内制造业的空洞化,乃至《华尔街日报》上曾有人撰文说,当今美国只剩下四大产业:硅谷的高科技、洛杉矶的好莱坞、德州的石油、与华尔街的金融。也许,我们还应该加上军工。应该说,这样的资本主义有巨大的创新和效益优势。但是,一个3亿人口的大国,其经济发展指望靠1亿个比尔·盖茨、巴菲特,以及另外2亿给他们提供无法外包的就地服务(如餐饮、清洁卫生、医疗健康、家务、教育等等)的劳动力来维持,那简直是童话。

  知识经济和高科技在理论上可以不断扩张。但是,根据普林斯顿前校长威廉·博文(William Bowen)领衔进行的研究,美国大学体系即使是世界第一,在未来几十年也很难培养足够的人才,来满足这种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扩张。人口中大多数还是平平之辈,要找普通的工作。另外,制造业的空洞化,使外国的制造业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不管什么价格美国人也得买。外国货币的升值,并不能抑制国内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同时,美国也不可能仅靠上述四大民用产业外加军工的出口,来平衡如此巨大的进口。这才是美国贸易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

中国须走日本道路

  那么,维持着大量贸易盈余的中国,是否证明了“盎格鲁-萨克逊资本主义”的竞争优势呢?也不是。“盎格鲁-萨克逊资本主义”的竞争优势,在于知识经济和高科技创新上。在制造业上,优势则多在“莱茵兰资本主义”一头。这种资本主义虽然面临着全球化的强烈挑战,但毕竟更习惯于在高成本的环境下竞争,更知道在没有价格优势的条件下,如何靠质量和服务取胜,最终化劣势为优势。比如,高昂的本国货币,使德日企业更集中于技术的专精,同时其手上的资本也有更高的购买力。这不仅体现在其进口的原材料相对便宜上,更体现在海外扩张上:德日企业在海外设厂,因为自己的货币硬,经常显得比美国企业更有钱。硬货币有利于其建立全球的制造业主宰。

  中国则大不相同。首先,中国对美国的巨大贸易盈余,实际上包含着德国的高精机械、巴西、澳大利亚、中东的原材料和石油的因素。第二,劳动力供应的消减,生活费用的升高,使低成本的优势越来越小。试想,富士康今天从深圳向河南转移,明天从河南又能向哪里转移呢?第三,持续的贸易盈余必然带来贸易冲突。马西和李桑德斯这两位前美国对华贸易谈判代表引述日本的例子,]指出化解这一冲突的关键,在于贸易盈余国[]家对美国大规模的投资。2007年,日本企业在美国投资2600亿美元,提供了60万]个工作。你现在还听说过七八十年代日美那种剑拔弩张的贸易冲突吗?中国要回避与美国的贸易战,必须走日本的道路  但是,两人所没有考虑的是,日本遵循的是“莱茵兰资本主义”模式,在对美国投资以前,已经习惯在高工资、高福利、高技术的层面上竞争。加上币值坚硬,支付美国的劳动力成本非常轻松。中国长期追求“盎格鲁-萨克逊”式的发展模式,只懂得压低劳动力成本、建造价格优势,从来没有在高工资的规则下演练过,现在面对劳动市场的压力,大趋势是工厂从沿海迁到内地,怎么可能反其道而行之、向发达国家转移?所以,我们很难设想未来十年中国会在美国建立大规模的制造业基地、提供几十万个工作。中美的贸易冲突,也将是个挥之不去的梦魇。不好好检讨各自经济的软肋,一味地这样打下去,美国将照样面临着制造业的匮乏和巨大的贸易赤字,中国崛起的空间也日渐狭窄,结果只能是双输

作者是美国波士顿萨福克(Suffolk)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http://www.zaobao.com/yl/yl100924_001_1.shtml


评论:有些观点还是比较正确的,但有些观点是哗众取宠之嫌,两国政府不会愚蠢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中国应该全面的提高工资我还是比较赞成的,因为我们的工资占GDP的比例实在是不与国际接轨,而我们的物价却早早与之接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0 10:29 , Processed in 0.19385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