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0|回复: 0

[【社会视角】] 恭城瑶族自治县:一个山区小县的20载“生态接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2 11: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西新闻网记者 骆展胜

  恭城瑶族自治县只是一个不足30万人口的桂北山区小县,但其生态农业不仅在广西,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都出了名。在这个新中国最年轻的瑶族自治县即将迎来20华诞之际,记者再次走进瑶乡,探寻这片被命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新魅力……

  20载,农民纯收入增长8倍


  有人曾说:“只要你在这里行走3分钟,如果还见不到果树,那就不是恭城!”没错,恭城农民的富庶,得益于漫山遍野地种果,“中国月柿之乡”、“中国椪柑之乡”等名头,是对瑶乡群众坚持走“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褒奖。

  恭城群众到底有多富?其实,到过恭城的人都清楚,除了“中国十大魅力乡村”之一的红岩村,让人感叹和留恋的还有横山瑶寨、北洞源、“中国沼气第一村”黄岭等我区新农村的典范。该县县长林武民说起瑶乡群众20年来生活的改善,这般表述:“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546元,在桂林算不上是最高,但比自治县成立之初增长了8倍,恭城年产果量能满足全国人民每人‘大吃一斤’;90%以上的沼气入户率,使得瑶乡群众富得稳定、富得踏实、富得可持续!”

  靠生态农业积累了第一桶金的部分恭城人,已将眼光投向大山之外,积极寻求与“生态”紧密关联的创富新契合点,红岩村便是例证。在这个月柿依然远近闻名的新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8000元,但旅游却占了收入的“大头”。


  红岩村里瑶、壮、汉族群众混居,瑶族村民朱天佑告诉记者,他已将自家果树全部“转包”给其弟种养,他和汉族妻子则腾出精力发展“农家乐”和养殖山竹鼠。

  “去年我家收入20多万元,完全来自旅游接待;今年,养殖项目开始有收益了,估计明年收入就能翻番!”随着憧憬一步步变成现实,老朱最后道出了红岩村富裕的扎实根基——各民族群众不分彼此,外地游客只要愿意,可以到壮家吃饭,到瑶家住宿,旅游收入大家“共享”。

  20载,换届换人“不换路”

  “恭城模式”的精髓在哪?带着这个命题,在瑶乡4天的采访,记者终于在被称作“中国沼气第一村”的黄岭村找到答案——自治县成立20年,历经11位县委书记、10任县长,但发展“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的思路只有不断创新,从未“改弦更张”。

  在黄岭村村头,有一座广西惟一的“沼气博物馆”,馆内陈列着瑶乡人民20年来不歇探索沼气造福于民的心路历程。63岁的村委主任黄光发指着墙上的一张旧照片告诉记者,当年,村里第一个带头建沼气池的人叫黄光林,已逾古稀。昔日黄岭村流传着一句民谣:“不怕锅里无米,就怕锅底无柴”。黄光林当时用沼气煮饭,村民都觉得不可思议,有人甚至不客气地对他说:“用猪粪牛粪产生的气体来做饭,谁还敢吃呀!用沼气点灯照明倒勉强说得过去。”为了说服乡亲们,黄光林用沼气和柴火同时炒相同的菜,让乡亲们品尝,村民觉得二者并没有什么区别,倒是发现老黄不仅省了许多上山打柴割草的时间,而且,沼液还能用作果树肥料,可谓一举多得。

  “更主要的是,黄光林的示范作用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我们这儿,谁当书记县长都不会丢掉发展清洁能源这桩好事啊!”黄光发感触颇深。

  在沼气博物馆,记者见证了瑶乡人民20年来执着于沼气探索、普及推广、发展提升和完善提高的四个阶段。县能源办负责人向记者讲述,2000年5月,世界能源理事会和国际能源署的官员曾这般评价“恭城模式”——“以黄岭为代表的恭城沼气开发利用技术、经验和做法,解决了世界能源与环境两大难题,恭城经验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20载,“生态”品牌再升华

  近几年,记者多次赴恭城采访,可是,今天的恭城县城却让人眼前一亮。小青瓦、白粉墙、坡屋顶、瑶饰图……这些瑶乡民俗的建筑元素,已乘着全区城乡风貌改造的东风,将恭城装扮得更加和谐动人。

  县长林武民说,恭城在全国11个瑶族自治县中最年轻,“年轻就意味着应当有为,借20周年大庆,我们不仅要凝聚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更要抢抓新一轮发展的先机,彻底改变我县给人‘美丽的农村,破烂的县城’的旧印象!”

  说起城乡风貌改造,县建设局贲局长还是绕不开“生态”这个话题。近两年,恭城投入改造资金近1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仅占1/3。其余的钱从哪里来?“来自社会资金,各部门、各临街建筑房主,个人若实在有困难,政府补贴40%,最关键是让居民学会算账——县城漂亮了,来恭城旅游的人就会更多,沿街的生意也就更好做!这是一种官民互动的‘政治生态’,百姓收获的是实惠和自豪感!”老贲的账算得“最精明”。

  “生态农业的路,我们要坚持走;生态工业的路,我们要积极探索地走。”林武民自豪地说,恭城20年,还积淀了以大岭山“青石板上栽花”的艰苦创业精神,“生态工业”一定会闯出一条新路。

  循着林县长的“生态思路”,记者在桂林南方水泥有限公司找到了“生态工业”的生动注解。这个由“中国建材”控股、今年2月正式投产的企业,一期总投入6.5亿元,而用于余热发电的资金竟占了6000多万元。有关负责人说,该项技术可使每吨水泥的外部耗电量减少1/3,一年不仅可节省电能消耗2500多万元,而且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万吨。
编辑:梁凯昌 作者:骆展胜

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 ... 94d00-3280386.shtml
走环保低碳的发展道路,是世界各国各地优先支持的模式。对环境的破坏,不但直接影响到现在的人,还将影响到今后的人,必须保护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8 12:33 , Processed in 0.24856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