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6|回复: 0

[【社会视角】] 调查:六成被调查者打算“睡觉”过中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2 10: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成被调查者打算“睡觉”过中秋

  本报调查中秋“如何过节”,近四成被调查者认为中秋不再重要;专家称视频电话也是家人团圆

  “睡,节前工作忙,放假了就想好好休息休息。”近日,新京报发起网络调查,六成被调查者表示,今年将“睡过”中秋。针对今年中秋节是否会和父母家人团圆,只有27%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会”,有52%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不会”。

  逾五成被调查者不团圆


  此次调查中,有超过五成的网友表示,因为与家人两地分居,中秋节不方便和家人团圆。年轻人普遍表示感受不到传统的气氛。仅仅把中秋当作一次可以放假休息的机会,这其中有六成左右的年轻人,选择宅在家里休息。“就是个普通假期”,在国贸上班的粱佳打算,中秋在家“啃”完40多集的电视剧。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团圆节。在过去,百姓十分重视这一天,家人团圆,一起赏月、游园。而经过变迁,如今的中秋节早已少了些民俗的味道,团圆的概念也渐渐淡化。

  民俗专家赵书则认为,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度过节假日的方式其实是创新的,“比如一起旅游、视频聊天都是一种团聚的方式。”

  不团圆因无法回家

  “其实并不是不想过传统节日,是客观原因不允许。”在北京某企业工作的单世强便注定不能回家乡度过这个中秋,因为对于他来说,这个假期有些短,回趟家耗时又费钱。单世强说,中秋节也因此在他心中的印象越发淡化,他反而会选择和新同事、老同学一起聚会度过这个小长假。

  其实,对于中秋节的看法,六成以上网友仍认为是“传统重要节日”,但近四成的人认为“顺应时代,不必强求”。“我们现在工作都很忙,拉几个朋友出去玩,也算是过节了。”都市白领薛婷婷这样认为。

  - 三代人眼里的中秋节

  【老年】

  那个时代 家家团圆

  至今保留中秋吃团圆饭习俗

  阖家团聚、摆月饼、吃水果、玩兔儿爷……这是70岁的老北京人陈大椿对早年京城中秋的印象。家住南池子社区的陈大椿出生在解放前的西交民巷。他小时候,那儿修车铺、粮店、饭馆、银行俱全,在京城大小算条旺市“商业街”。

  “那个年代,老百姓是很重视过团圆节的。”陈大椿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两个院子,一到过中秋节,全家老少一般会聚集在中院里,将买来的月饼在院内摆开,全家人围坐桌前,一块儿观赏天上圆圆的月亮。大人们除了吃饭,还要喝上几盅酒。

  “像一些大户人家,还会自己烤月饼。”但最令儿时的陈大椿感兴趣的不是吃,而是玩兔儿爷。那是每年老北京人中秋时节才能买到的稀罕玩艺儿。一到过节,陈大椿都会跟家里大人央求买兔儿爷,而因为这个特殊的日子,孩子们的小愿望都能被满足。

  “兔儿爷洗澡——瘫啦、兔儿爷拍心口——没心没肺。”陈大椿现在还能想起这些歇后语。18岁时,陈大椿告别了西交民巷,也告别了童年过中秋节的院落。

  因为陈大椿老两口身子骨仍硬朗,他们家还是将团聚的老习俗保持了下来。这个中秋,儿孙们将回家来一起度过,不过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水果也不再是中秋的“专享”,一家人选择找个不错的饭店,共度中秋。

  【中年】

  想团圆 力不从心

  打算“贡月亮”,小区全是车没有条件

  57岁的郝朝阳的记忆里,小时候年年团圆。那时候,全家从下午就开始准备晚餐。而且,所有人在中秋节都有假期,气氛跟过年一样。

  她年年吃姥姥家的“自来红、自来白”月饼,皮酥、里面还有冰糖、果脯。“姥姥会先把月饼装盘子里,仔细地切成一牙一牙的。”想起当时的情景,郝朝阳目光停顿了一阵。她说,现在北京只有一些老字号才有正宗的“自来红、自来白”,但是,味道和小时候不一样了。“姥姥切开的月饼,才能那么香。”

  晚饭后,姥姥会收拾一张桌子,然后把各种水果装盘子摆上去。郝朝阳记得那叫“贡月亮”,而孩子们就等这个时刻,享用水果了。按照不同的吉祥寓意,水果摆好后,姥姥就拉着家里的女孩子朝着月亮的方向拜一拜。那时还小,郝朝阳不知道姥姥口中念念有词地说些什么,只知道抢着要水果。

  但是,等她步入青年时代,有了自己的家庭时,很难有这样的团圆饭了。每年的中秋,成了她工作最忙的时候,经常加班的她很难陪家人享受中秋节,有时候回家都八九点了,家人已经休息了。

  “妈,那咱中秋也贡月亮。”郝朝阳的讲述被儿子打断。儿子今年已经上大学,今年中秋学校放假,由于郝朝阳的母亲已经过世,这一家三口将在自己家中度过中秋。

  “现在大家都住楼房,小区花园里停满了车,这项习俗只能成为记忆了,总不能在一群车里拜月亮。”郝朝阳说。

  【青年】

  儿时团圆少 中秋已平淡

  为安慰父母今年中秋团圆

  提起中秋节,26岁的王玉冰想起儿时打月饼的歌,“八月十五月儿圆呀,我和爷爷打月饼呀,月饼圆又大呀……”

  她小时候见过爷爷家的大月饼模子,上边好多种花纹,但她一次也没和爷爷打过。她说儿时的中秋节,很少和爷爷奶奶共同度过,基本上就是晚上出去看月亮有多圆。

  王玉冰大学毕业后到外企工作,忙碌得不分节假日。她回忆,童年时父母像她现在一样忙,因为父母工作调动,她打小就跟随他们搬到了五环外,而爷爷家却仍在朝阳区。“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回一趟爷爷家就得住一晚,但爸妈第二天还要上班,我要上学。”

  因为忙,王玉冰小时候很少过中秋节,父母过的也很少,因为父母忙,她有时候还吃不上晚饭,更别说团圆饭了。慢慢地,王玉冰没有了中秋节的概念,也没有过中秋节的习惯。全家团聚,基本上是放在周末。

  王玉冰认为,现在的节日变了,和家人团圆,换成了向客户送月饼等礼物。“忙了几天都在送礼物,节后得好好休息一下。”

  但她父母还是很惦记她,父母上周就问她,过节干什么去。“我知道,父母很希望我中秋节回家吃顿饭,但他们不会直接要求我回家,担心我有别的安排。”王玉冰说。

  今年的中秋节,王玉冰打算买点东西回家,跟父母吃顿饭。她的丈夫家在外地,小两口还需要回丈夫的家。

  “还是尽量团圆,毕竟父母有这个希望,家里人平时就很少聚在一起,中秋节又是团圆的节日,怎么也得满足一下父母。”王玉冰说。

  - 专家说法 

  团聚概念需要变化

  视频交流也是团聚,现代人可以创新过节方式

  根据网络调查,“阖家团圆”已经不是现代人过节的首选,人们对传统节日越发淡漠?民俗专家赵书不认同这个说法,他认为,即使一家人吃饭、旅游,或者视频交流也是一种团聚。而由于节庆方式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因此,现代人也创新了过节的概念,创造了新的文化交流方式。

  “民俗是人们的共同约定,比如一家人在节日期间照相,只能说人们创造了这个事项,能否传承需要时间去考验。”赵书说,过节是一种享受,即使休息也是一种过节。

  “据我了解,今年已经有50多项中秋活动,都是人们创造的内容,比如社区街坊组织的晚会。”赵书说,现在大堵车也说明人们在过节,在走亲访友。“中秋节是体现人情味的节日,利用这个节日调剂人际关系。”

  记者询问很多中青年人,发现他门并没有“团圆”的准备,或者并不看重“团圆”。对此,赵书说,他看到很多年轻人并不是不过节,而是在用时尚的方式去过。“比如以前是‘卢沟晓月’,现在是‘卢沟赏月’。”赵书说,人们选择站在新桥上看旧桥,选择到公园观月圆,这都是创造出的新方式。

  “过节其实需要实现四件事,小孩有的玩、大人有的盼、男女能传情、人人有事干。”赵书说过节是交流的过程,主体消费群是年轻人。这就要求新的科技文化投入,比如龙潭灯会就是一种创新。

  但是,赵书认为,北京对节日的文化挖掘还不够,比如古代过中秋一定要演嫦娥奔月、玉兔记等大戏,但现在没人去演。因此,“我们要相信祖宗留下来的文化,还需要时间去细心发掘这些传统文化。”

  记者 刘洋 郭超 温薷
http://www.chinanews.com.cn/sh/2010/09-22/2550115.shtml
    现代化的高节奏生活,确实使人们平时高度紧张。大多数是希望有一个假期,好好休息一下,缓解紧张情绪,使身心得到放松。减少一定的疲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0 11:34 , Processed in 0.1692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