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德炎 《 光明日报 》( 2010年09月19日 07 版)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情感行为,这种情感和行为包含着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回报祖国、珍爱生命、追求和谐等伦理价值。一颗颗感恩的心,组合成社会的良心、善心与爱心。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健康和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培养健康的人和社会
感恩教育是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基本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历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思想,鲁迅先生则要求人民要“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康的学生,让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品德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一个心存感激的人,往往就是最快乐的人。在感恩的氛围中,人们面对很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环境里,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事情从容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气氛中,我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同学,从而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感恩教育是培养奋发进取的拼搏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的力量源泉。周恩来总理自小就以感恩中国之心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终为中国造福。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因感受师恩而发奋学习的例子不胜枚举,学生因为感受到父母恩情而立志成才者更多。而相反,那些没有感恩之心而心存报怨而颓废的人,往往走上坑害他人、报复社会者的歧途。
感恩教育,要让学生有“感”而发
感恩教育非常重要,但其实施需要科学方法,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恩意识。
首先,要循循善诱,引导大学生学会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巴尔扎克说:“骄傲的人,很少感恩,因为他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已得到他应得的一切”。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尤其是部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识,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成皆由我,败皆由人”的思维习惯,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努力,而看不到别人的付出。因此,要有意识地逐步引导大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看到自己努力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养成谦虚进取的心态,由此知道感恩、学会感恩。
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权责意识。如卢梭所言“当舒适地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感觉不到乐趣”。当外来的帮助和关怀成为习惯时,人便容易变得漠然。在日常生活中,师长们更多的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责”,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师生关系、长幼关系中理应享有的“权”,亦即忽略了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孩子因没有付出的体验,久而久之,老师、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眼里就会变得理所当然了。长此以往,又何谈对师长的体谅和感恩呢?因此,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权责观。师长在付出努力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让大学生看到和感觉到,让他们理解师长的艰辛与付出,进而要求他们也要尽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逐步让他们在享受拥有的同时懂得回报,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第三,培养大学生养成广阔胸怀。心胸狭窄、名利心和功利心强的人,喜欢从小处着眼、斤斤计较,难以包容他人。如罗兰所言:“如果你只注意别人的缺点,那你就会处处碰到敌人,把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灰暗之中去。”所以感恩教育必须要进行以宽容和悦纳他人、欣赏他人为主要内容的胸怀教育。只有胸怀广阔的人,才能“不念旧恶”、“犯而不较”,做到“君子和而不同”,更多地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更多地记住人与人之间至真至诚的醇美,才能对他人、对社会长存感恩之情,做到既能以德报德,又能以德报怨。
第四,引导大学生感受关爱、学会关爱。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和关爱不仅表现在语言上,也更多地表现在人们不经意的动作中,反映在人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颦之中。一句轻轻的问候,会让我们倍感温暖;一个鼓励的眼神,会让我们力量顿增;拍拍肩膀,会让我们的顾虑和委屈烟消云散,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受。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关爱、感受关爱,进而由己及人,学会去关爱别人,回馈他人和社会。
感恩教育的学校途径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感恩教育,提高实效性。要使感恩意识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成为他们的品德中的组成部分,无疑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熏陶,找到正确的学校途径。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身边的实例教育学生,要触及学生的灵魂。要防止感恩教育平淡化、平凡化以及过分理论化,收不到实际效果。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如此。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共识,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谢学生的配合和帮忙、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邻里的互助和照顾……学生从老师日常生活的点滴言行中,最能够学会知恩和感恩。
第三,从小事做起。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教育、熏陶和培养的过程。培养大学生感恩应该引导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感谢老师、帮助老师做起,让感恩的种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发芽、成长。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 ... 919_8-07.htm?div=-1
所谓培养高尚的人,多少年来都是如此的高大全道德目标,反观其结果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