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1|回复: 0

[【其它】] 被误读的和尚:唐僧信念是《西游记》精神之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8 10: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宏大的神话小说,师傅唐僧和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是曝光率较高的主要艺术形象。长期以来,在解析、评点《西游记》中,存在着一种抑师扬徒的现象。赞美孙悟空的文章汗牛充栋,而担负西天取经神圣使命主角的唐僧却成了迂腐、懦弱、是非不清、人妖不辨形象的代表。这不能不说是阅读《西游记》的一个缺憾。

  众所周知,《西游记》的主线是唐僧带领徒弟们去西天完成取经任务的故事。到西天取得真经,是佛祖如来赋予唐僧的神圣使命,也是唐太宗皇帝十里相送亲自所托。此次行程远达十万八千里,历经十四个寒秋,妖魔横行,劫难重重,之所以最终能够完成使命,取得真经,关键是在这个团队中,有一个能把握方向、凝聚人心并具有超强意志力的“精神领袖”,那就是唐僧。弄清楚了这一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西游记》的主题,有助于更好地展现唐僧在西天取经中所表现出的精神之可贵、道德之纯美。正因如此,才使《西游记》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在思想和精神上具有着不朽的生命力。

  有信仰

  唐僧西天取经是一次历险之旅,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这一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自不必说,最大的考验是苦其心志。在各种磨难和险境面前,八戒经常动摇,时不时就吵着分家散伙;孙悟空也不时动过回归本洞,继续做山大王的念头;沙僧也被动地参与过分家散伙。惟有唐僧,自从在唐王面前发下“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誓不回国,永堕沉沦地狱”的宏誓大愿后,就把西天取经的使命担在肩上,始终未曾动摇过。取经路上唐僧面对熊熊燃烧的火焰山,八戒建议“只拣无火处走便罢”,唐僧问:“哪方无火?”八戒答:“东方南方北方俱无火”,唐僧又问:“哪方有经?”八戒答:“西方有经”,唐僧坚定地说:“我只要往有经处去哩。”这两问两答充分表达了唐僧百折不挠,一路向西的坚定无悔。面对山高路险,妖魔横行,唐僧也抱怨过、心焦掉泪过,但是他忧的不是面临的险境,对身心的折磨,忧的是取经大业如何完成。这种九死不悔、取经事业高于生命的坚定信念,是《西游记》的精神之魂,是唐僧形象最为光彩的一面。也是唐僧怯弱平庸外表掩藏的精神实质。

  讲道德

  从世俗的眼光看,坐龙椅、拥美人、受重金,哪一件都是求之不得的人生之福,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对担当大任的唐僧师徒来说,这则是另一种考验,甚至比生死考验更难以经受。在这些考验面前,唐僧表现出了担当大任应具备的定力和品格。面对女色诱惑,能持戒守身。佛祖认为:人但知诸魔之狠毒,而不知色魔之狠毒更甚于诸魔也。于是菩萨下凡扮作莫氏母女四人,以色相引诱惑之。面对莫氏的挑逗,唐僧装聋作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或是合掌低头,旁若无人。以后白虎岭之白骨夫人,西梁国之女王,琵琶洞之蝎、盘丝洞之蜘蛛等,变着法色相诱、色相迷。唐僧禅机笃定,守身如玉,艳色不入目,秽语不进耳,淫行不动心。面对龙床帝祚,不慕荣华。唐僧师徒一路积德行善,做尽了好人好事,接受酬谢也在情理之中,但唐僧始终严守戒律和道德底线。这不仅表现为文学上的严谨,更表现出了唐僧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上的纯洁。

  好品德

  世人多对唐僧软弱无能、人妖不辨持批评态度。实质上,这一形象的背后,恰恰隐喻着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那就是慈悲心怀。平顶山莲花洞的金角大王为骗取唐僧,装作跌折了腿。唐僧连称“也罢也罢,我还走得路,将马让与你骑吧”。不想那怪又提出进一步要求:“感蒙厚情,只是腿胯跌伤,不能骑马”,唐僧又让沙僧“你把行李捎在我马上,你驼他一程吧”。那怪又说沙僧脸色晦气,不敢要他驼,唐僧又叫“悟空,你驼吧”。你可以怒唐僧人妖不变,哀其顽冥不化,但唐僧的慈善之心是纯洁的,就是要把“善”字做到始终、做到极致。他的骨子和眼睛里,最容不得见善不为,为而不尽。唐僧宽广的慈悲之心还表现在宽厚容人、以德报怨、以善报恶上。收了悟空为徒弟的第一次投宿,悟空就把六个毛贼一通打死,并笑吟吟地向师傅表功,不料遭到唐僧的怒责:“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孙悟空虽然觉得一万个委屈,却也领教了唐僧慈悲为怀的严肃与认真。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除了具有超强的感染力外,更在于蕴涵其中珍贵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内核。今天我们谈论唐僧,审视唐僧,不妨换一个角度,不妨多一种思维,不妨更新一下观念,不妨在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歌颂能够“奋起千钧棒”砸碎旧世界的孙行者的同时,再去发掘一下那个坚持“仁义礼智信”,坚持西行取经理想信念,坚持“真”、“善”、“和谐”的唐僧的美好形象吧。张仁锋
http://www.chinanews.com.cn/cul/2010/09-18/2541073.shtml
    “四大名著”是人人皆知的中国经典文化,深刻理解一部名著的内在含义,是须要具备相当文学功底的人才能做到。并非是一般读者或观众那样看看故事情节或看看热闹所能做到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7 02:10 , Processed in 0.18903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