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07|回复: 0

[【教育时事】] 两岸文化协议难签的症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3 19: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邵宗海
  “2010两岸文化论坛”日前在台北举行,大陆文化部长蔡武建议:两岸应积极为商签“两岸文化交流协议”创造有利条件。台北显见在回避,文建会主委盛治仁另外倡议:双方在推动文化交流过程中,应研议互设官方办事处的可能性。

  类似蔡武的建议,大陆方面已经多次提起:胡锦涛是最早倡议者,2008年提出的“胡六点”中就提到,“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所以胡说,“我们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包括愿意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2009年在长沙举行的国共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中共政协主席贾庆林则再度提出签定两岸文化教育协议一事;2010年6月底在重庆举行的第五次“江陈会”时,陈云林也意有所指的表达: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仅需要推进经济合作,也需要弘扬中华文化;不仅需要厚植经济基础,也需要提供文化的养分,因此,“两会协商需要不断开拓新领域,丰富新内涵,提升新水准”,希望将文化议题列入第六次“江陈会”中。

台湾对两岸文化协议有所保留

  但是台湾方面对“两岸文化协议”似乎有所保留,在五次江陈会时,据说就以“尚未准备好”为由表达“目前无法讨论”。此次在台北的“2010两岸文化论坛”,又再一次的回避问题。即使台湾前行政院长刘兆玄,在2010年5月以“国家文化总会”会长身份造访上海,参观世博会时,也只强调推动两岸文化交流而己。

  什么原因让台湾对“两岸文化协议”趋之欲避?而且重要的是,文化交流的事务不会比经济复杂,台北官方之所以对此事态度消极,可能有下列几个原因:

  首先,马英九总统在2010年8月31日接受《中国时报》专访时曾有所表示,他上任后大幅开放两岸政策,是为了跟上过去落后的进度。加上陆委会历年的民调,认为目前大陆政策推动的速度“刚刚好”占最多数,所以马认为,“现在可以维持这个速度稳健往下走,不必再快了”。这显示台北并不希望两岸交流速度过快。

  其次,在两岸已经签署经济合作协定之后,若此时双方再签文化交流协议,那么下一步就是马上面临政治协商。可是对台北而言,政治谈判时机尚不成熟。马英九也在最近的《中国时报》访问中,特别提到对“两岸政治谈判”,他不觉得“有那么急”。马一再强调:不是两岸之间的政治谈判不重要,而是双方累积到一定程度才有机会走到下一步。

台湾担心大陆的文化感染力

  再来,则是文化交流事项一旦被白纸黑字载入到协议,那么台北今后在面对大陆一些具有“入侵性”性质的文化产品,譬如意识形态的作品、流行文化的艺术、甚至包括可在台湾落地发行的报章、电视与影剧,都将很难再予阻挡或拒绝。与其签署的协议对台北有拘束性,还不如开放两岸之间自由的交流,至少对一些不乐意进口的大陆文化产品,台北当局尚可加以规范。
  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是文化的感染力实在太过于强烈,两岸源自同样的历史和文化,一旦双方签署文化合作协定,那么大陆的文化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入台湾,就彼此的文化实力来对比,台湾的确很容易被同化、或被感染。
  前民进党立委洪奇昌,就曾在报章上撰文指出:“文化和教育交流更成为中共对台的重点工作之一,希望透过软实力的交往,强化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的认同,乃至建立起对中国的认同”。在野党的意见反映,往往也就是执政当局在推动大陆政策时的考量所在。尤其是在台湾目前尚未决定其未来与大陆到底是分是合之前,文化确是很容易缩短彼此差距的工具。

  相对而言,当大陆已经定论“统一”目标时,在此情况下受惠的程度必然较大,而尚未有定论的台湾,则受到的冲击就会比较大。所以,文化感染力的强烈影响,应是台北迟迟不愿回应北京提出两岸应签署“文化交流协议”的症结所在。

作者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

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http://www.zaobao.com/yl/tx100913_001.shtml
他们怕我们同化他,只要有深度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6 12:10 , Processed in 0.14629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