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402|回复: 0

[【图书推荐】] 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3 16: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美) 杰弗里·图宾
译者: 何帆

副标题: 美国最高法院风云
ISBN: 9787542632012
页数: 327
定价: 35.00元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10年4月
简介 · · · · · ·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一向鲜为人知。1979年出版的《最高法院弟兄们》,刻画了伯格法院的大法官群像,讲述了许多重大判决的幕后隐情。《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则将视角转向伦奎斯特法院与罗伯茨法院,客观叙述了1980年至2007年间,在堕胎、民权、政教关系等议程上,最高法院内部观点交锋与立场变化的历史。专栏作家杰弗里•图宾通过采访现任大法官与70多位法官助理,以人物列传形式,描述了伦奎斯特、奥康纳、罗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亚等大法官的个性、理念与成长经历,生动阐释了大法官们的个人偏好、政治派别与判决意见间的关系。该书几乎涉及最高法院近17年来所有重要判决内幕,捎带穿插了联邦党人协会、美国法律与正义中心等保守派组织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图宾善于拿捏材料,讲述故事,许多珍闻轶事,经他的生动笔触娓娓道来。人们将会在这本书中读到:亲手将小布什送进白宫... (展开全部)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一向鲜为人知。1979年出版的《最高法院弟兄们》,刻画了伯格法院的大法官群像,讲述了许多重大判决的幕后隐情。《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则将视角转向伦奎斯特法院与罗伯茨法院,客观叙述了1980年至2007年间,在堕胎、民权、政教关系等议程上,最高法院内部观点交锋与立场变化的历史。专栏作家杰弗里•图宾通过采访现任大法官与70多位法官助理,以人物列传形式,描述了伦奎斯特、奥康纳、罗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亚等大法官的个性、理念与成长经历,生动阐释了大法官们的个人偏好、政治派别与判决意见间的关系。该书几乎涉及最高法院近17年来所有重要判决内幕,捎带穿插了联邦党人协会、美国法律与正义中心等保守派组织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图宾善于拿捏材料,讲述故事,许多珍闻轶事,经他的生动笔触娓娓道来。人们将会在这本书中读到:亲手将小布什送进白宫的奥康纳,最终为什么与总统反目成仇?同性恋法官助理如何改变了最高法院的法律文化?为什么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那么厌恶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却拒绝将其推翻?克林顿总统为什么最终放弃提名一位政治家出任大法官的想法?右翼保守派势力为什么要坚决抵制艾伯特•冈萨雷斯与哈里特•迈尔斯这两位铁杆保守主义者出任大法官?托马斯大法官为什么在庭审时一言不发?图宾的细节刻画,完美呈现了大法官们黑色法袍下的另一面:肯尼迪的闷骚、伦奎斯特的“赶时髦”、斯卡利亚的孩子气、奥康纳的突发奇想、托马斯的特立独行、布雷耶的长袖善舞、苏特的隐士气质。也正因于此,《纽约时报》才将本书作为2007年的十大好书予以推荐。

目录:  
译者导言:在没有英雄的年代
序篇:台阶
第一部
第1章  边缘与主流
第2章  善恶之争
第3章  待决问题
第4章  三驾马车
第5章  博大胸怀
第6章  流亡者归来
第7章  孰为正统
第8章  格格不入
第9章  向左走,向右走
第10章 请君入瓮
第二部
第11章  危机边缘
第 12章 紧锣密鼓
第13章  最终输家
第三部
第14章 开放年代
第15章 猎鸭者斯卡利亚
第16章 演讲之前,说点什么
第17章 绿皮意见书
第18章 “我们行政分支不会这么做”
第19章  转折年代
第四部
第20章  上帝的“G”
第21章  罗伯茨法院
第22章  “我了解她的想法”
第23章  山雨欲来
第24章  “我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是……”
第25章  司法最低限度主义?
尾声:被封闭的台阶
致谢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介 · · · · · ·
  杰弗里•图宾,1986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担任过纽约市布鲁克林区联邦助理检察官。现为《纽约客》杂志职业撰稿人,CNN资深法律评论员,是美国最出色的法律记者之一,著有一系列法律题材畅销书,包括:Too Close to Call: The Thirty-Six-Day Battle to Decide the 2000 Election(2002);A Vast Conspiracy: The Real Story of the Sex Scandal That Nearly Brought Down a President(2000);The Run of His Life: The People v. O. J. Simpson(1997); Opening Arguments: A Young Lawyer’s First Case—United States v. Oliver North(1992)。2007年出版的《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The Nine: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the Supreme Court)被《纽约时报》评为2007年度“十大好书”之一,同时荣获安东尼•卢卡斯非虚构类图书奖、美国律师协会“银法槌奖”。
  译者简介:何帆,1978年生,湖北襄樊人,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博士,现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有《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法律出版社,2010)、《刑事没收研究:国际法与比较法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基本思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斑驳书影中的政法话语》(法律出版社,即出);译有《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上海三联书店,2009)、《自由的精神:勒尼德•汉德法官书信演说录》(即出)。另著有小说《一个伪知识分子的警察生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书摘与插图:
被封闭的台阶 布什总统提名约翰·罗伯茨进入最高法院那天,未来的首席大法官曾提及卡斯·吉尔伯特的设计核心——台阶。“每当我踏上那些大理石台阶,准备参加最高法院的言词辩论时,我总会因内心激动而哽咽,”罗伯茨说,“我并不认为这仅仅是紧张导致的结果。”多年来,无数美国人在踏进吉尔伯特设计的这座司法殿堂前,都曾有过与罗伯茨一样的敬畏感。但是,马上就没人有这个机会了。这些通往最高法院大门的台阶,很快将不再对公众开放。 对最高法院大楼进行整体翻新,是伦奎斯特在首席大法官最后几年任期内的头等大事。与许多政府大楼的改造项目一样,即便是适度整修,也会存在预算超支、拖延工期等一系列问题,相关工作大概将于2009年完成(甚至可能更久)。而且,“9·11”事件发生后,整修方案还得将安全问题作为考虑重点。很明显,最高法院正面台阶上的公共入口——也是吉尔伯特设计规划中的点睛之笔——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台阶一侧临近建筑基座的部分将开设一个新的人口。参观者仍可通过正面的台阶离去,并看到身后吉尔伯特设计的视觉效果。 关闭这些台阶的措施或许是一个隐喻,意味着最高法院将在未来发生更大的转变,这一转变部分将由大法官们主导,但更大程度上,可能会由美国人民来决定。在美国历史上,最高法院总是能集中反映推动社会变迁的普遍政治意愿。在共和国早期,当地域冲突成为国家的主要矛盾时,这种紧张气氛在最高法院体现得非常明显。一位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大法官退休后,总统必须提名来自同一个州的大法官作为继任者。(现在人们可能根本就不会注意到,伦奎斯特与奥康纳这两位资深大法官都来自人烟稀少的亚利桑那州。)在19至20世纪,潮水般涌入的欧洲移民将宗教问题提升为政治上的中心议题,人们为了在最高法院设立“天主教席位”与“犹太人席位”闹得不可开交。而在现代,克林顿总统已任命了两位犹太人大法官,却没人对此评头论足,这恰恰说明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同样,现在也很少有人注意到,我们已经拥有了5位天主教大法官。最高法院历史上最重要的自由派,威廉·布伦南,也是一位天主教徒。 今天,导致美国社会出现裂痕的已不再是地域或宗教问题,而是意识形态分歧。罗伯茨、斯卡利亚、托马斯和阿利托之所以获得任命,是凭借他们的保守派身份,而不是天主教信仰。共和党的力量基础——从福音派的詹姆斯·多布森与杰伊·塞库洛,到联邦主义者中的特德·奥尔森与勒纳德·利奥——其影响力已足以塑造最高法院。与他们的自由派敌手相比,这些人更加有组织,更具动员力,也更加关注最高法院的作用。一旦他们的候选人取得政权,这些保守派将迫不及待地向最高法院输送更多的大法官,而且必须是罗伯茨与阿利托这样能讨他们欢心的。(至于哈里特·迈尔斯这样不受欢迎的人物,提名自然会惨遭拒绝。)可以说,保守派以近乎狂热的激情,完成了他们在最高法院的力量投入,为推动他们的政治目标奠定了基础。 至少在公共场合,罗伯茨不得不让自己的观点看上去有别于他的保守派支持者们。“法官就像裁判员,”他在自己的确认听证会上说,“裁判员并不设定规则,仅仅适用规则。”在其他场合,罗伯茨也经常说:“法官不是政治家。”这些话都不足信。最高法院大法官跟棒球裁判员根本没什么可比性。解释宪法、并据此界定美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如此神圣的工作,怎么能跟球场上喊几句口令的机械行为相提并论?这种类比简直是愚不可及。目前,一旦触及解释宪法条文含义这一最高法院核心工作,往往是意识形态而非写作技巧左右了案件的判决结果。伟大的保守派法官与法学教授理查德·A.波斯纳曾写道:“我们很少有可能直接判定最高法院一个宪法性判决的是非对错,因为宪法性案件的判决只能依靠政治决断,至于政治决断孰对孰错,根本与法律规范无关。”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尽管布雷耶一直为维护遵循先例原则劳心费力,但始终应者寥寥。布雷耶及其自由派同事们(在这一问题上,肯尼迪也偶尔加入他们)在劳伦斯诉得克萨斯州案中投票时,可没怎么顾忌遵循先例原则,他们毫不犹豫地推翻了最高法院17年前作出的鲍尔斯诉哈德威克案判决。因为他们认为,那时正是废止对同性间自愿性行为进行刑事处罚这一恶劣规定的大好时机。在那种情况下,或者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意识形态的考量往往战胜了对先例的尊重。/

转载书评一则,权作推荐!
《九人》:政治与法律的左右互搏?
    
作者:羽戈 提交日期:2010-7-7 8:46:00
    
  《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杰弗里·图宾著,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4月第一版
    
  读西方的政法史,有些书令人振奋,有些书令人神伤,有些书令人拍案,有些书令人扼腕。有些书十分奇异,能让你悲欣交集,五味杂陈,同时体验纵横交错的阅读快感。在我的私人阅读史上,这些奇书的荣光属于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伯尔曼《法律与宗教》,属于潜伏于水面之下的《哈维尔文集》和《通完公民社会》,如今则需要加上一本杰弗里·图宾写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九人》。
  中国法学界对美国最高法院理论与现象的译介,从1980年代就已经开始,近些年来则呈蓬发之势。1982年,鲍勃·伍德沃德与斯科特·阿姆斯特朗合著的《The Brethren:Inside the Supreme Court》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被改为颇具中国特色的“美国最高法院内幕”,记得书后还标示“内部发行”,更可见根深蒂固的中国特色。去年,此书再版,借用台湾译本,读来诘屈聱牙,好在书名终于换回了“最高法院的兄弟们”。(“兄弟们”一说,则属美国特色,在1981年里根总统任命桑德拉·戴·奥康纳为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前,所谓九人,清一色为须眉豪杰。假如伍德沃德与阿姆斯特朗推迟10年写此书,再用此书名,女权主义者必定会找他们打官司。)
  伯纳德·施瓦茨以编年体形式所撰的《美国最高法院史》,本来是极佳的入门书,可惜译成中文,不大好读。比《九人》稍早几月,戴维·奥布赖恩《风暴眼:美国政治中的最高法院》译入中土,此书随美国最高法院的变更而数易其稿,洵为名著,而且同样是写美国最高法院在政治与法律的夹缝之间的纠葛与转型,可与《九人》共读,感觉正如金圣叹所言“腌菜与黄豆同嚼,大有胡桃滋味”。
    
  那些依照政治教科书的指示来理解美国政治(妖魔化),或者视美国为千禧年之理想国、乌托邦(神圣化)的读者,读《九人》将如读侦探小说,处处嫌疑,步步陷阱,结局与预期更是大相径庭。他们会发现,原来联邦最高法院在美国的地位,并非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并非从其诞生之日就是“世上最伟大的法庭”,美国建国之初,最高法院不太受重视,其办公场所被安排在国会大厦地下室及一楼的偏僻角落,空间狭小,光线不足,空气不畅,直到1935年,最高法院大楼才告竣工,其地位之变迁,乃是一代接一代的大法官们寸土必争而来。原来,美国的三权分立,不是指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井水不犯河水,相敬如宾,相濡以沫,而是如《九人》所呈现的那样,这三项权力都像饥饿的狮子一样伸开了魔掌,张大了嘴巴,随时准备驱使、吞并对方:白宫的主人与国会的议员们企望通过提名、杯葛大法官的人选,以控制最高法院的政治走向;大法官们在2000年布什诉戈尔案中的表现,充满暴露了他们狭隘的党派偏见与狂妄的政治野心。读者们还会近距离窥见,大法官们从来就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之士,而是和我们一样虚荣、自负、迷惘的凡夫俗子。只是,一个伟大的宪政主义制度设计,可以保障即使三权相争如龙战玄黄,最终却能走向双赢,通达正义;可以保障即使是愚夫坐上了大法官的位置,傻子把握了总统的权杖,国家机器却能一如既往有条不紊,运转得当。
  当然,制度并非万能,人力与制度的良性博弈才是促成制度一步步走向完善的燃料和屏保。所以说,只要一个国家的公民拥有足够的理性与责任感,便永远不会将傻瓜、恶棍推上大法官与总统的宝座。《九人》所写的大法官们,作为民主政治的产物,几乎每一人都是一时之俊彦,像奥康纳,戴维·苏特等,更是数载难遇的奇才。我完全相信,他们若不进法院而从事其它工作,将同样出类拔萃。
    
  读完《九人》,估计很多人都会对美国最高法院第一位女性大法官奥康纳充满敬意(她关于大法官工作的思索,已经编成《法律的尊严》译为中文),不过,令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却是连电视机和手机都不会使用的苏特。苏特继承并巩固了一种光荣的宪政传统:司法独立与司法至上,在司法权脚下,壮如巨象的行政权被视为蚍蜉。做法官正如做学问,可以有门户(党派),却不可有门户(党派)之见。苏特及其先辈,如大名鼎鼎的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沃伦·E.伯格,皆是出自共和党总统的提名而得以进入最高法院,他们身上被寄予的政治使命乃是强化最高法院司法判决的保守主义倾向。然而,他们所展开的大法官的工作,反倒推进了自由主义的胜利进军,更契合民主党人的政治预期。任命沃伦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本以为沃伦将是一个可靠的保守派,不曾想这厮最终竟成了自由派的领军人物。以至艾森豪威尔事后认为,提名沃伦乃是他这一辈子所犯的最愚蠢的错误。
  不知对于苏特的提名,老布什总统是否后悔过?同样出自共和党的提名,同样在提名以前被普遍视为铁杆保守派,苏特成为大法官后,却不是和保守一方的首席大法官威廉·伦奎斯特等为伍,而是站到了自由派阵营,正是他的努力,在1992年的转折点上挽救了罗伊诉韦德案的判决,保障了女性的堕胎权利之自由。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因佛罗里达州的选票纠纷,小布什与戈尔相持不下,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这其实是一局轮盘赌,大法官们一旦选择介入,便压上了全部身家。结果,“短短三周,过去备受尊崇的司法权威被大幅削弱,大法官们几乎走一步错一步,将这一群体与最高法院都带入困窘之境”。用自由派大法官约翰·保罗·斯蒂文斯的话讲:我们也许无法百分之百确定,到底谁是今年总统大选的赢家,但最终输家却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个国家对法官作为法治公正的守护神的信任。
  布什诉戈尔案的硝烟散去,自由派大法官的表现迥异:布雷耶在人声鼎沸的饭店高声叫喊,勉励受挫的青年法律人对最高法院保持信心,肯尼迪装作毫不在意,奥康纳一直回避讨论此案。唯有戴维·苏特,他感到“有什么东西在内心粉碎了”。他与同事们根本不是一类人,对这些人而言,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他们甚至可以对最高法院的案件冷嘲热讽,可以依凭世俗生活的欢悦摆脱司法工作的艰难。可苏特做不到。法官职业就是他的全部,是他的生活,是他的信仰。“他真心相信司法的独立性是法治的根本。而布什诉戈尔案的判决,简直是对这一传统的嘲弄。某些同事的党派偏见过于赤裸裸,其行为也太过明目张胆,苏特想,或许自己不能再与他们共事了。”
  《九人》的英文版出版于2007年,苏特尚未辞职。虽然他早萌退意,却一直拖到2009年,直到民主党出身的奥巴马总统上任,才功成身退。如此,奥巴马便可提名一位倾向于自由派的大法官(拉丁裔联邦女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接替了苏特的职缺)。这是不是一种基于党派偏见的工作规划呢?看来,法律与政治的纠结,连“每当念及布什诉戈尔一案,都会忍不住怆然泣下”(这是此书最令人动容的一幕)的苏特都无法脱逃。
    
  毋庸置疑,《九人》呈现了美国政法生活的一个面,且是此前为我们所漠视的一个面:最高法院及大法官的政治化。然而,我们能否依据此书的结论而推断:如果司法权的政治化不可避免,正应了那句谚语,法律是政治的晚礼服,那么,对于行政权的侵犯,法院与大法官应该弃甲倒戈,甚至主动投怀送抱吗?对照美国,再看中国,一种相思,却是两处闲愁。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的政治化完全不同于美国。这里不便多说,暂且打一个譬喻:假如肖扬、黄松有们供职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其成就也许难以比肩苏特、奥康纳,可是超越克拉伦斯•托马斯却不无可能;换做苏特来到中国,每天到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上下班,他还能成其为苏特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可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个中国人阅读《九人》,不时百感交集
http://yuanyulai.fyfz.cn/art/673872.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3 00:56 , Processed in 0.23536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