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67|回复: 0

[【社会视角】] 北大清华两教授炮轰科研基金分配体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6 11: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讯)中国两大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两名教授联合撰文炮轰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指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的科学和研究起到应有的强大的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两名教授认为,目前正是中国打破研究基金管理中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研究文化的时机,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基金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再依赖私人关系。

  撰文的两名教授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施一公和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他们都是中国政府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下的入选专家,都曾分别在美国著名大学任职,并于近几年正式辞去美国的工作回到中国。他们的文章《讨论目前中国的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上周五(3日)发表在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科学时报》上。官方人民网昨天以摘录形式介绍了这篇文章。

研究经费年增20%

  文章指出,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甚至超过了中国最乐观的科学家们的预期。从理论上讲,它应该能让中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进步、与国家的经济成功相辅相成。而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而这些问题部分归结于体制,部分归结于文化。

  尽管对于一些比如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小型研究经费来说,科学优劣可能仍然是能否获得经费的关键因素,但是,对来自政府各部门经费从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人民币(1000万元人民币约为197万新元)的巨型项目来说,科学优劣的相关性就小多了,关键反而在于每年针对特定研究领域和项目颁发的申请指南。表面上,这些指南的目的是勾画“国家重大需求”;然而,项目的申请指南却常常被具体而狭隘地描述,人们基本上可以毫无悬念地意识到这些“需求”并非国家真正所需;经费预定给谁基本一目了然。政府官员任命的专家委员会负责编写年度申请指南。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专家委员会的主席们常听从官员们的意见,并与他们合作。所谓“专家意见”不过反映了很小部分官员及其赏识的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

  文章说,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不仅压抑了创新,也让每个人都很清楚:与个别官员和少数强势科学家搞好关系才最重要,因为他们主宰了经费申请指南制定的全过程。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

  文章坦承,中国大多数研究人员常嘲讽这种有缺陷的基金分配体制。然而,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却也接受了它。部分人认为除了接受这些惯例之外别无选择。这种潜规则文化甚至渗透到那些刚从海外回国学者的意识中:他们很快适应局部环境,并传承和发扬不健康的文化。在中国,相当比率的研究人员花了过多精力拉关系,却没有足够时间参加学术会议、讨论学术问题、作研究或培养学生(甚至不乏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力)。很多人因为太忙而在原单位不见踪影。有些人本身已成为这种问题的一部分:他们更多地是基于关系,而非学术优劣来评审经费申请者。

  文章说,绝大多数中国研究界的权势人物都在工业化国家接受过教育,但全面改变这一体制并非易事。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拒绝真正意义上的改革;部分反对不健康文化的人,因为害怕失去未来获得基金的机会,选择了沉默;其他希望有所改变的人们则持“等待和观望”的态度,而不愿承担改革可能失败的风险。

  文章指出,科学政策制定者和一线科学家都已清楚地意识到目前的问题: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现在正是中国建设健康科研文化的时刻,一个简单但重要的起点是基于学术优劣,而不是靠关系,来分配所有的新基金。只有这样的新文化,才能培育而不再浪费中国的创新潜力。

来源:http://www.zaobao.com/zg/zg100906_005.shtml
理由:大家心里都明白,期待变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7 13:00 , Processed in 0.2834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