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70|回复: 0

[【社会视角】] 民俗与谐音“口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 16: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理由:我们的春晚应该注意一点儿,不要再“冬天里的一把火”、“不差钱”什么的了

http://xb.hbvtc.edu.cn/060314.html


民俗与谐音“口彩”


曹利华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 “口彩”(吉祥话)是极富民俗特色的语言形式,是民俗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构成方式看,主要是谐音“口彩”;就其使用来说,可用于各种民俗场景。




一 民俗与语言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习俗礼制、礼仪、信仰、风尚的总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模式。民俗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人文意识形态,精神与物质生活的民间传承模式。口头语言是它最主要的载体和传播媒介,有些民俗现象直接表现为语言或言语形态。语言与民俗在广泛而深入的联系中,长期相互影响、涵化,产生了民俗语言文化形态。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些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就已经注意到了语言与民俗的固有联系,他们都把民族的风俗、文化、神话、语言放在一起来研究。人类语言学家的奠基者之一、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在探讨“语言、种族和文化”时认为,“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1]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亦同样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2]

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最富于社会生活色彩的通用的语言材料,往往涵化了民俗要素。“天啊”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用以表达惊讶的口头禅,究其实,却源自人类原始的自然崇拜信仰民俗。同样,请求“观音菩萨”保佑的也未必都是虔诚的信徒。这种约定俗成的,获得广泛认知的、习用的,涵化了民俗要素的语言材料就是民俗语言。

凡此可知,各类民俗文化事象虽然直观的表现为寻常的口语形式,但其中却浸染、凝积着深厚的民俗要素;而各类民俗语言也都能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寻得它的源头和内容[3]。

   

二 “口彩”与谐音

民俗语言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口彩”。

“口彩”,简言之,就是吉祥话、吉利话,是对民间言语交际中吉祥话语的统称。“讨口彩”就是在社会活动尤其是民俗活动中使用吉利话,或者通过谐音等手段创造并使用吉利话。“口彩”主要用于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传统的隆重场合和其他一些特别讲究、庄重的场合。创造和使用“口彩”的目的是图吉利、讨彩头,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望。在热闹喜庆的场合,“口彩”还能大大增添喜庆的气氛,加强人们愉悦、欢快的心情。“讨口彩”是我国传统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口彩”就其内容来说,主要是关于吉利、喜庆、幸福、财富、长寿、后裔方面的。[5]“口彩”就其形成方式来说,有固定的独立形式的“口彩词”,如金榜题名、恭贺新喜、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有的是在相应的普通词前加上含有吉祥喜庆意义的语素,如“寿面”、“喜酒”;有的是用一般的吉祥词语代替普通说法,如把怀孕叫做“有喜”;最主要的是通过谐音方式创造的词、短语等“谐音口彩”。“谐音口彩”就其应用场景来说,主要有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住宅建房、生意财富、寿日诞辰、饰品名物、日常交际、不幸事件等八种。

1、逢年过节。春节是汉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口彩”也特别丰富。年三十儿各家“倒”贴“福”字,以求“福到”口彩。年夜包饺子,有意悄悄包进四颗栗子、四颗花生(长生果)、四颗青钱、四块儿糖,凡吃中的则“利于生子”、“长生不老”、“钱涌不断”、“时时品甜”。正月初一,餐桌上必有芹菜(勤)、韭菜(久),寓意为全家人勤劳俭朴、天长地久。正月初七,粤东客家人吃“七样菜”:葱、芹菜、蒜、韭菜、芫菜、豆腐、鱼肉,分别谐音为“聪、勤、算、久、缘、富、余”,寓意人人聪明、勤劳、识算、有缘有份、天长地久、岁岁富裕。过年吃“丸子”,图“团团圆圆”的“口彩”。春节期间,广东人喜欢以橘子招待客人,因为“橘”、“吉”在当地同音。

2、婚姻嫁娶。河南等地,姑娘出嫁陪送的“被子”要七月做,以图“齐备”,或者“十月”做以图“十全十美”。出嫁时将一些“枣子”、“花生”、“桂圆”、“橘子”、“柏枝”等放入新娘的嫁妆,就包含着“早(枣)生贵(桂)子”、“团团圆圆”、“吉(橘)祥如意”、“百(柏)事顺利”的美好祝愿。拜天地时供桌上的大斗用麸子和食盐填满,并燃上香、放上艾,取意“有福有缘”、“夫妻相爱”。

3、住宅建房。我国北方地区,房梁一般喜用榆木,而忌用桑木、桃木、椴木等。因为“榆”谐“余”,榆梁即“余粮”。而“丧(桑)”、“逃(桃)”“段(椴)”都不吉利。

4、生意财富。生意场上的人在安排宴席时,往往上一道“发菜”,主人就是为了得到客人们“吃发、吃发,越吃越发”这句大吉利的“口彩”。好多小商店的名称为“金利来”以图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许多酒家把“发菜炖猪蹄”叫做“发财到手”,于人于己都是吉祥。生意人喜欢含有“八”的数字,利用数字变换造出“一六八”(一路发)、“五一八”(我要发)等。

5、寿日诞辰。把“寿”字写成圆形的篆书,五只蝙蝠围绕四周,称“五福(蝠)捧寿”。挂猫、蝴蝶与富贵花的图画与室内,是祝愿寿星“耄(猫)耋(蝶)富贵”。

6、名物饰品。民间的年画、剪纸、工艺品大多借物咏人,语涉双关、谐音呈祥。一条鲤鱼簇拥着盛开的莲花,叫“连(莲)年有余(鱼)”;五只蝙蝠从天上飞下,叫“福从天降”;蝙蝠前画一眼铜钱,叫“福(蝠)在眼前”;柿子和如意组成“事事(柿)如意”;画喜鹊立于眉梢为“喜上眉梢”;喜鹊俯首翔于天,獾昂首戏于地,为“欢(獾)天喜地”。家中安放“葫芦瓶”,以图“福禄(葫芦)平(瓶)安”。雄鸡立于石上的饰物,谐取“室(石)上大吉”,儿童骑象手持如意为“吉祥(骑象)如意”。

7、日常生活。赣县白鹭村盛行“鱼条”小吃,“鱼跳”谐音,寓“鱼跳龙门”之喜;送人,又祝愿“雨(鱼)顺风调(条)”、家家有余。

8、不幸事件。人们遇到不幸之事或不雅之语,往往用攘解性的“口彩”,以便逢凶化吉。如喜庆日不小心打碎什物,就连说“岁(碎)岁(碎)平安”,听到“啪、啪”破碎之声,便说“岁(碎)岁(碎)发(啪)”;一旦失火,便说“火烧旺运”;办丧事发棺材送葬,说成“发财(材)”。北京有些老胡同的名称不太典雅吉利,而今改为音近的名称。如臭皮胡同改为寿比胡同,驴市胡同改为礼士胡同,鬼门关胡同改为贵人关胡同。中国的“茉莉”花茶因与“没利”谐音,生意人多对其敬而远之,后来商家另赐“莱莉”美名,方倍受亲睐。

为什么会产生“口彩”这种民俗语言现象?为什么“口彩”又多以谐音的方式产生呢?原始初民,在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的情况下,对一些现象还不能给予正确的解释,便对自然界的某种神秘的力量产生恐怖和敬畏,语言便是被认为具有神秘力量的现象之一。他们认为语言是万能的,对语言产生魔力信仰,认为语言会变为现实,说不吉利的话就会遭殃,反之则会带来好运。再加上,日常生活中起主要交际作用的乃是作用于人们听觉系统的语音。所以,便把语音和寓意紧密的结合起来,喜欢什么就偏爱语言中反映这些事物的音节,相反的,厌恶什么就回避反映这些事物的音节。如喜欢“枣、栗子”(早立子),而躲避“四”(死)。因此,人们对待语言很是小心谨慎,于人于己多用吉语,以期好运。这也正是世人祈吉趋利的基本民俗心理之表现。于是,便形成了许许多多极富民俗特色的谐音“口彩”,这些“口彩”的长期作用又使许多本没有特殊意义的事物蒙上了文化的奇光异彩,它们时刻隐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4]。

总之,不管“口彩”用于何种语境,语义都在于吉利合美。毋庸讳言,“口彩”同原始宗教迷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迄今仍不失其中的迷信色彩,但作为一种调节民俗心理平衡、寄托人类美好愿望的民俗语言文化形态亦有其相当的积极意义。科学正在淡化“口彩”中的迷信和消极成分,最终“口彩”会失去原有的迷信色彩,而演变成一种追求语言美、寄托美好愿望、协调人际关系的积极有效的语言手段。   


[关键词] 民俗;语言;口彩
[参考文献]

[1] (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86.

[2]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3.

[3] 曲彦斌. 中国民俗语言学[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28-42.

[4] 张廷兴. 谐音民俗[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5-80.

[5] 冯桂华. 客家口彩的构成及形式[J]. 嘉应学院学报,2004,(3):88.

(责任编辑:刘想元)


Folk Custom and Homophonic Blessing Words

CAO Li-hua

(School of Chinese Ianguage and Literatur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730000, China)
  

Abstract: Blessing words which are very abundant in folk custom characteristic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folk custom language. Most blessing words are homophonic blessing words from their constructing pattern. They can be used on all kinds of folk custom situation from their application.

Key Words: folk custom; language; blessing words

[收稿日期] 2006-09-07

[作者简介] 曹利华(1981—),女,河南濮阳县人,兰州大学200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主要研究语音词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22:55 , Processed in 0.17996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