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38|回复: 0

[【其它】] 凉山: 科技兴薯 点染灿烂薯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6 08: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技是产业实现加速发展、科学发展的原动力。在马铃薯产业发展进程中,州委、州政府始终注重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助推作用,点染一片灿烂薯光。

  开展高产创建 狠抓示范带动

  近三年来,我州按照“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的创建模式,创新集成并全面落实优质高产高效综合技术,实现大样板、大辐射、大示范、大带动。 2009年,百亩核心攻关完成1860亩,平均亩产2768公斤,最高亩产3258.4公斤。千亩展示完成26450亩,平均亩产2488公斤;万亩高产创建完成218100亩,平均亩产2127公斤。综合平均亩产2170公斤,比非示范区提高463公斤,带动全州马铃薯总产增加38.55万吨。同时,带动了马铃薯品质提升、商品率提高。全州马铃薯总产316.16万吨,商品率达53%。

  加大技术创新 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针对马铃薯种植存在的管理粗放、标准化生产较差、单产低、品种退化、品质不优等薄弱环节,州县各级农技人员联手攻关,边试验示范,边推广运用,狠抓“五良”(良壤、良灌、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大范围推广应用“五改”措施(改使用劣、杂品种为应用主导优良品种,改满天星种植为双行垄作,改一次中耕垄墒为二、三次中耕培土,改偏施氮肥为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改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综合防治病虫害),促进了马铃薯生产技术的较大改进。设计制作国内首创的《凉山州大春马铃薯生产管理工作流程图》,指导农户照图种薯,受到基层干部、薯农普遍欢迎。总结推广“脱毒良种、适时早播,增施磷钾、平衡施肥,深松整地、双行垄作,密度四千、垄土三次,综防病虫、科学管理”40字技术要领。这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实现了增产增收。

  2009年,以两个“全国第一”(基地面积最大、第一个以市州政府为创建主体),凉山成功创建152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

  2007--2009年,实施“马铃薯优质高产高效综合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项目,新增鲜薯62129万公斤;新增产值40385万元,新增纯收益20852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1∶1.07,推广投资收益率1∶7.79,投入产出比为1∶2.07。

  扎实开展培训 夯实发展基础

  在加快产业快速发展中,我州每年均召开两次以上的全州性的马铃薯产业大会,既是落实任务,也是强化组织领导,使党政主要领导了解生产、重视产业发展。每年组织州县科技人员参加各类研讨会、培训会,拓宽视野,了解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动态及信息。邀请专家学者到凉山授课,给予现场指导。在生产关键季节,采取现场会、广播电视、印发资料、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培训薯农,3年来,累计培训5804期次、培训干部10.3万人次、培训农民483.2万人次。多层次地培训推动了全州马铃薯种植整体水平的提高,营造了全州上下齐心协力抓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强化队伍建设 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实施科技兴薯、人才兴薯战略。通过对马铃薯产业的产、学、研密切配合,建立人才库,组建专家团队,积极开展技术攻关,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品种,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率。目前,全州从事马铃薯产业生产的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就有138个。依靠州为中心、县为纽带、乡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种薯、农技、植保、农资服务网络,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以点带片、以片促面、技术下乡,加强技术指导,确保科技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良种良法到田,切实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和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

  (刘宇洪 本报记者 白明云)
http://www.lsrb.cn/html/2010-08/25/content_60370.htm
四川省凉山州的小马铃薯已经真正做成了大产业,成为老百姓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21:26 , Processed in 0.18012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