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5|回复: 0

[【社会视角】] 哀悼与哀悼以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6 12: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城偶寄】

韩咏红 (2010-08-16)


  从2008年四川地震至今,两年来中国人举行了3次全国哀悼活动。第一次是2008年5月19日至21日,在惨痛伤亡所带来的震惊中,全国民众为表共度时艰,悼念罹难的数万名同胞,一连哀悼3天。全国停止一切公共娱乐,所有国家机构与驻外机构下半旗;当年5月19日下午2点28分,即“5·12”地震发生的同一时刻,全国默哀3分钟,汽车、防空警报鸣笛志哀。那是中共建国以来第一次下令为普通民众下半旗。

  然后是今年4月21日,在青海玉树县地震的第七天,全国为数千罹难同胞哀悼一日,青海全省默哀三分钟。

  接着刚过去8月15日。本来就属高危滑坡地带的甘肃舟曲县在8月8日承受了连续40分钟暴雨后,山区形成长5000米,宽300米,厚5米,总体积200余万立方米的汹涌泥石流。泥石流吞噬了舟曲县城、乡镇与农村数万人的家园,1000多名群众遇难。为表哀思,中国第三次进行全国悼念活动。

  举国哀悼的做法与规格正形成惯例。当发生牺牲众多民众生命的惨痛天灾,灾后第七日就是国定哀悼日,全国停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电视上所有休闲节目停播,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默哀一分钟,这个做法宣扬了新时代中国领导层“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更凸显中国民众强大的团结精神与国家民族认同感。

  2008年哀悼日先例的出现,需要感谢震后几天里《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等媒体的建言疾呼,以及无数网民自发的网上“降半旗”行为,可以说,这是一个民间倡议推动,最终获得上下一致认同的新惯例。

  中国有很多政治仪式,但是以平民为主角,并且全民直接参与的仪式,其实并不多,举国哀悼日成了一个少数的机会,尤其它还是一场表现对所有平凡生命平等尊重的全民仪式。我看到不少中国人自觉参与哀悼,暂缓娱乐活动,将心情调整到国殇的氛围里,视之为尽国民本分。社会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因此,虽然两年间经历了三次哀悼日,再接触这类新闻与照片时,我虽身为旁观者亦深感心中不忍。

  但是,要真正做到对生命的平等尊重,哀悼显然不够的。有关舟曲山洪泥石流爆发的原因,目前官方与学界存在两种对立的解释。官方强调问题的根源在于地质地貌、突发暴雨等特殊自然因素;学界则指出,不能忽略1950年代至1990年间的滥砍滥伐,以及2000年以来不合理的城市化开发对山区水土环境的破坏。正在山区遍地开花的城市化工程、水电站、高速公路、铁路,都是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目前全国类似舟曲的地质隐患有多少?本期《南方周末》一篇报道称,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权威消息显示,截至2009年中国至少还有1万6000个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着700万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这些分布于偏远山区的地质隐患点平日看似无事,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就可能酿成大祸。

  那么多民众依然居住在地质隐患点,这一方面是人口增长加剧了对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与地区发展不均衡,山区居民贫穷、选项有限有深刻关系。

  中国今年的地质灾害特别多,凸显了当局强化自然环境与水土包养工作的必要,要完善防灾与灾难救援体系,同时将更多力量投入在缓解地区不平等的问题上。

  中国经济正蓬勃发展,国际地位快速提高,但国内四伏的脆弱地带与频发的灾害,总不期然地标记出它与理想小康社会、与强盛大国的距离。

  救灾,是亡羊补牢。应该肯定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尽心竭力,动员与组织能力屡屡表现十分出色,无奈人类生命既顽强又脆弱,瞬间失去后便无法挽回。所以善治的最高目标与检验标准,是在人活着的时候妥善保护他们,最好不要再来一个哀悼日了。

《联合早报》
(编辑:梁嘉芪)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 ... an_jing100816.shtml
亡羊补牢,以后越少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5:21 , Processed in 0.12950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