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1|回复: 0

[【社会视角】] 粤语风波:中国国民文化心态的历练与拷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6 09: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邱震海

  近来,围绕着广州方言是否会因推广普通话而被废除,在当地引起了一场激烈争论,甚至还引发了街头风潮。对此,无论是当地还是海外舆论,都有不少评论。有舆论称之为“公民行动”,因为其中有针对国家意志的元素;也有评论称之为“狭隘地方主义”,因为这一风潮折射了粤语地区人们某种程度的文化封闭心态。

  上述不同的评论,涉及到这一风潮的不同角度,但均不尽完善。事实上,一场发生在广州的规模不大的“粤语风潮”,从多个角度折射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集体心理和存在的问题。

公民行动?文化保守?

  首先,关于这场风潮是否“公民行动”,笔者持相当的保留态度。毋庸置疑,广州当地部分公民面对由官方主导的普及普通话的趋势,亦即所谓的“国家意志”,用公民行动的方式表达捍卫作为方言的粤语的地位,这本身无可非议。

  更何况,从历史上看,岭南文化长期与中原文化相比,处于长期边缘化的地位;而岭南文化地区的人们,又对于包括其方言在内的本土文化具有至少不亚于其他地区人们的执著与热爱。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而言,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都对当地人们具有足够的亲和力与凝聚力。在这一框架下,方言也就具备了较之标准语更为随意和同质认同的特点。

  但与此同时,环顾全球各地,如果说方言折射了亲切与同质认同,那么标准语则意味着庄重与大气,甚至还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准。正如人们在欧洲很难设想一个操浓重南德乡音的人会具有较高教育程度一样,今天和未来的中国,标准语水准如何,可能也会成为衡量教育程度的一个外在特征。

  更重要的是,对方言的过分强调以致走向排他的地步,则一定反映了那个地区人们相对比较封闭的文化心态,全球各地已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与相关学术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方言是美丽的,但也是具有局限的;正如标准语庄重但却缺乏一定的亲切感。两者场合与功能不同,本身不具有可比性。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生在广州的“粤语风潮”,作为当地民众自发的保卫粤语的行动,甚至在一定程度带有抗衡官方意志的成分,都可以理解。但人们同时不可忽视了在这一风潮背后的文化心态。

  广东地区无论在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还是在过去百余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一直都曾领风气之先。这是广东的独特之处和魅力所在。广东地区的人们对其地域文化的珍爱,也成为华夏多元文化中的一道风景线。但同时也不可否认,这种对地域文化的珍爱,有时一不小心跨越了界限,走向了相对保守的地方文化心态,以致在全国范围内,人们总觉得广东多年来虽有闯劲,但缺乏创意;虽有勇气,但缺乏大气;起步很早,但难以迈出更大的步子。这种格局上的缺憾,一定程度上来自广东地区人们文化心态上的相对保守。

  因此,当人们谨慎肯定“粤语风潮”中抗衡官方意志的“公民行动”元素时,也须指出这一“公民行动”背后的相对保守的文化心态。

有助启发文化心态思考 
  既然文化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视野和格局,那么发生在广东的“粤语风潮”实际上也就具备了一定的普遍意义。环视全球,凡是进入“后工业时代”的国家,无不遇到面对外来移民的问题及其围绕这一问题而产生的争论。事实上,如何面对外来移民,撇除一系列事务层面的讨论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次如何面对外来文化的心理历练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多元文化社会”究竟能否实现?保护本土文化如何与吸收外来文化相结合?保护本土文化如何才能不成为抗拒外来文化的借口?这些都成为“后工业时代”国家普遍面临的集体心理和文化挑战。凡是成功跨越这些集体心理和文化挑战的国家,必定是在历史上经历过思想启蒙洗礼的国家,反之则必然是经济虽发达,但文化心态依然保守,而最终其经济竞争力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的国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德国就有一场围绕“主导文化”(Leitkultur)的公众讨论,表面上似乎是涉及对多元文化下主导文化价值观的讨论,实际上则切入了德意志民族精神深层的一些保守成分。

  今天的中国与“后工业时代”当然还相距甚远,因此欧洲遇到的这些问题与中国仍恍如隔世。但中国历史上缺乏启蒙思潮的洗礼,中国国民集体精神世界处于混沌杂乱的状态,却是不争的事实。终有一天,当中国也进入“后工业时代”并面临对外来移民和外来文化的抉择时,中国大多数国民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这十分耐人寻味。

公共讨论何以成为街头抗议? 

  所有上述讨论的问题,都是值得在广东公共媒体上讨论的的问题,而且完全不涉及到任何政治敏感的因素。

  遗憾的是,从“粤语风潮”产生至今,在广东这个曾经是中国(包括在媒体领域)最开放的省份,人们没有看到任何有关这一问题的公共讨论。相反,包括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节目在内的一些善意和建设性点评“粤语风潮”的节目,播出当天在广东一些地方都受到了“迎客松”待遇(编按:指用迎客松的画面来屏蔽)。

  既然公开的渠道无法表达意见,那么走上街头就成为唯一的选择了。于是,一场本来应该在广东媒体公开展开的讨论,最后竟演变成街头抗议,其间的教训是深刻和惨痛的。

作者为凤凰卫视评论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转自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yl/tx100806_002.shtml
方言也是文化的载体,如何营造一个更加宽容的文化氛围,值得政府进一步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20:27 , Processed in 0.1859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