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能源供需平衡十分脆弱,中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这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有可能成为长期影响中国经济的重大隐患。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这些年能源消耗量也在持续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数据,中国在2009年消耗22.52亿吨石油当量,甚至比美国石油消耗总量21.70亿吨还要高出4%,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国家能源局对此回应说,国际能源署可能对中国近几年的能源发展状况不够了解,最新估计也很“不可信”。
即使这个数字不可信,也不会错得太离谱,至少中国石油消耗总量已与多年雄踞世界第一的美国相差无几。早在2004年,中国的石油消耗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耗国。当时中国和日本的石油消耗总量大约只有美国的30%,经过五六年的追赶,中国就已经赶上美国。与此同时,2008年,全球石油消耗量下降了0.6%,世界最大石油消耗国美国的石油消耗量下降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据估计,美国的石油消耗总量大约已经降至1998年的水平。此消彼长,两国的能源消耗水平自然就拉近了。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意识到两个问题。第一,中国的能源供需平衡十分脆弱,供给的波动与需求的持续增长,可能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打击;第二,中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虽然经济持续增长,劳动生产率并没有以相同的速度在提高。这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有可能成为长期影响中国经济的重大隐患。
先来看后一个问题。不可否认,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在过去30年里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不同学者对这个指标的估计不尽相同,一般认为提高了十余倍。但在同样的时间段里,中国的GDP提高了百余倍。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源于外在资本、人力以及能源投入的增加,而非内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谓劳动生产率,就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果或能力。在外部资源投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或地区,可以以同样的资本、土地、人力、能源,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产出,反映出国家或地区真正的经济能力。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在过去一些年里的提高幅度,放在世界水平来看,真算不上很高。GDP所传递的“中国经济”的信号,都要依赖外部投入的持续增加。
这种发展格局,既是不稳定的,也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全靠投入拉动,这就涉及前面提及的第一个问题,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或者叫能源供需平衡问题。
先来看需求这一面。中国近年来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提高,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家用电器增加导致用电量的增长,工业生产对水、电、油、煤需求量的增长,全都达到很高的水平。需求的一面不会减少,只会增加。可供给这一面,却存在不少不稳定的因素。2009年,中国石油和原油对外依存度都超过了50%的警戒线。这也正是国际能源署和其他一些国家表示担忧的原因。石油的供给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往往因为投机炒作、贸易冲突、意外事故或政治因素,使得油价猛涨猛跌。而中国的油价没有完全放开与世界接轨,完全由巨型国有企业所垄断。虽然中国的油价可以保持稳定,但缺乏弹性,在国际油价波动时必然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且,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中国也还没有做好与国际接轨的准备。
另一方面,全球的石油供给终究是有限的。从长期来看,石油储量必然不断减少,石油价格必然不断上涨。高度依赖石油的经济增长模式,从长期来看不可能持续。中国自然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出各种节能减排和能源替代的策略。比如说,中国正积极开发自身庞大的天然气储量,大幅削减天然气进口,希望在未来数年内把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下降至30%。
但是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政府的这个目标过于乐观,在未来的许多年里,中国仍必须大量进口天然气。而且即使一切都如中国政府所愿,那么到2015年,天然气使用在中国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也不过8%,远不能与石油、煤等相提并论。而近日大连海域发生的石油泄漏,更是给我们敲响警钟。中国在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完善相关制度,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安全。如果不练好内功,以后这类问题会更多,防不胜防,最终刺破中国经济繁荣的表象。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