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83|回复: 2

[【社会视角】] 中国经济求解:决策层定调 保增长第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3 23: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723/22418356039.shtml
本报记者 吴丽华 北京报道

   一段沉寂之后,7月21日,本周三房产税传言再次登上各大网站的重要位置,但是时过境迁,房产税传闻带给市场的预期已不可同日而语。

   当日,房产类个股普涨,万科A涨2.3%,保利地产涨3.6%,卧龙地产涨5.06%,中粮地产涨2.64%,这显然和4、5月间史上最严厉房地产调控政策风头正劲之时市场的反应大相径庭。

   一位房地产中介老板告诉记者,传闻不过是给了地产类个股一个上涨的理由,经济增速下滑的风险已经让业界有了房地产政策不会继续收紧的预期,房产税短期内不会出台早已成为共识。

   即使传闻本身也有了质的变化,消息显示,近期财政部会议上有关人士表示,房产税试点将于2012年开始推行,这和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或者已经上报房产税方案的说法显然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传闻前一段时间也许根本就不会有人相信。”上述中介人士表示。

   是什么让史上最严房地产调控预期在不足百天之间,悄然发生变化?

   是迅速变化的宏观经济形势。

   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从二季度出现拐点,银行信贷、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均出现下降趋势。

   前期陆续实施的房地产调控、信贷管理、地方融资平台清理、投资审批放缓等调控政策可能会在经济放缓压力下放松成为一种预期。

   7月20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再次为这种预期提供了佐证。

   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提出“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注意把握好政策调控力度和节奏,推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且首次提出“要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

   而温家宝在通报上半年经济工作时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搞好宏观调控,以稳定政策为主基调,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始终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这些表态意味着,高层认识到了经济增速下滑的现象,在坚持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会注意政策的连续性,以稳定为主基调,避免产生政策叠加效应,对宏观经济造成过度冲击。在10月份中共召开十七届五中全会之前,宏观政策将偏中性和保守,将主要处于观察消化期。

  从过热到下滑

   宏观经济形势瞬息万变。

   7月15日,统计局公布中国经济半年报,经济增速已经从一季度的11.9%,下降到二季度的10.3%,不足百天之间,经济过热担心已被下滑风险所取代。

   上半年近完美的“高增长、低通胀”数据并没有迎来喝彩,担心经济下滑之声却此起彼伏。

   反差的背后是一些环比数据和先行指标的下滑。6月份数据PMI下滑到52.1%,这已经是该指标连续两个月回落;6月份工业生产大幅放缓,同比增速从5月份的16.5%回落至13.7%;钢铁、水泥、化工及交通运输设备的工业生产增长显著下滑,其中钢铁行业增速从一季度约20%下降到约14.6%。

   企业也开始感受到了经济放缓的压力,唐山的小钢厂和钢铁贸易商开始不好过。

   钢铁贸易商孙久财告诉记者,4月以来钢价回调,去年年底以来钢价上涨赚的钱基本上又都赔了进去。他甚至退出了钢厂的协议户,不再定期从钢厂购进钢材,因为已经没有了销路,定期购进只能砸在自己手里。

   钢铁行业分析师徐向春则告诉记者,在对宏观经济的担心下钢铁价格和需求已经开始下滑,贸易商和钢厂已经开始亏损,钢厂不得不选择减产。

   作为钢铁业的大客户,去年风光无限的汽车业也开始感受到形势的变化,6月份数据显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速下降最为显著,接近15个百分点,同时汽车销量同比增速从一季度的72%下降到了二季度的29%。

   来自汽车市场的调查同样如此。“今年市场降温比较明显。现在到店里的客流量并没有减少,但是,明显是看的多、买的少,进入了一个观望期。”河南威佳集团汽车经销集团总监程琴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轮经济的复苏动力主要来自刺激政策、存货调整和出口复苏,而现在看来刺激政策不可持续、存货调整已经告一段落、外部复苏又因欧债危机等因素充满变数,经济回升势头将在2010年第三季度被打破,第四季度将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并导致2011年GDP增速出现回落,他把这种回落称为“次萧条”。

  多重两难

   经济进入“次萧条”局面的风险让宏观经济的诸多问题开始陷入两难选择。

   高层敏感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温家宝天津考察期间首次提出宏观经济面临不少两难问题的说法,并提出要防止政策叠加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时4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刚刚公布,宏观经济形势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经济增长一改一季度数据的向上态势,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回落,经济学家们开始担心,投资增速放缓,可能影响到经济增长,甚至引发经济二次探底风险。

   经济过热担心之下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开始发挥作用,温家宝“防止政策叠加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说法立即引起关注。

   此后经济的一些先行指标出现下滑趋势,进一步加深了各界对经济两难问题的关注,一些分析机构意识到,高层调研已经开始注意到政策调整的效应,正如温家宝湖南考察期间所说:“宏观经济两难问题增多。”

   此时,国内的刺激政策退出不退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提出了他的疑问。显然这是一个多重难题,宏观政策退得太晚,必然会强化通胀预期,加大通胀压力;而退得过早,或有出现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

   更为棘手的则是房地产问题,经济下滑之际,房地产调控可能放松的风声已经开始传开。虽然不同部门纷纷出面澄清房地产调控不会放松,房产税2012年开始试点的传言已经让地产股大涨。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的走势无疑关系着经济增速的变化,经济增速下滑之际房地产调控陷入两难。一方面,高房价对居民消费形成很强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房地产投资对上下游产业都有明显的带动效应,如果出现大起大落将对整体经济发展造成危害。

   不同的调控目标之间,需要不同的政策选择,多重目标则让选择变得两难。

   王军更是总结出了目前宏观经济中的五大两难问题,包括刺激政策是否退出、房地产调控、调结构、汇率政策、保增长控通胀和调结构,似乎每个目标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每个抉择都会激发另外的矛盾。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给出的答案是,面对多重两难需要“精准微调”。

  高层求解

   如何“精准微调”则成为考验领导层智慧的问题,多重两难之下,高层开始积极求解,突破两难。

   从6月底开始,中央高层开始密集调研和召开经济座谈会,截至7月21日已经有6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深入各地考察,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曾先后深入各地考察,足迹遍及浙江、河南、湖南、陕西、青海等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的十多个省市。

   此轮考察始于6月25日,当天温家宝在浙江杭州先后考察祥润制衣、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浙江西子富沃德电机有限公司、浙江杭叉工程机械集团、杭州制氧机集团等企业,并且还召开了长三角三省市负责人参加的经济形势座谈会。

   与此同时,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也深入河北企业考察调研,6月24日、25日两天,李克强在河北调研的两天里,重点同样是企业,他先后去了长城汽车、石药集团、天威集团进行调研。

   浙江调研结束仅隔一天,国务院就在6月28日、29日连续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通常这是决策层对上半年经济形势做最终判断和决定下半年宏观调控方向的前奏。

   在湖南考察防汛抗洪工作后,7月2日,温家宝再次在湖南长沙就经济发展情况调查研究,并主持召开湖北、湖南、广东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会上他指出,宏观经济中两难问题增多,国内外经济环境极为复杂,必须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此后,高层考察更加密集,7月5日王岐山副总理在北京调研外贸形势并召开外贸企业座谈会;7日至9日王岐山再赴重庆就金融形势进行调研;8日至10日李克强副总理在山东调研经济运行情况;8日至10日张德江副总理在甘肃调研;9日至1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工作;16日至18日温家宝总理在陕西就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17日至18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河北唐山调研;15日至18日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内蒙古考察;19日至21日,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深入青海考察工作。

   不足20天内,6大常委考察之外,主管经济和工业的两位副总理也加入考察行列,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之时,中央高层考察也不曾创下这样的纪录。

   在河南,胡锦涛考察了中国一拖集团、洛阳轴承公司等3家国有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勉励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适应新情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新的辉煌。

   在陕西,温家宝一边在车间看苹果,一边思索国内外的经济走势,强调“政府的责任就是要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只有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保证群众就业,才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敏锐地感觉到:“当前中央领导的频繁调研活动似乎预示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将有新的认识,可能会影响政策天平。”

  定调增长第一

   高层密集调研,成果很快显现。

   7月22日晚公布的党外人士座谈会公报,被认为是前期调研成果的定调,会上胡锦涛首次提出“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

   温家宝“无论是解决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还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突出的紧迫性问题,都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表述,则不免让外界解读为在宏观调控多重两难之下,中央已经形成统一认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是多重两难之下调控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宏观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让高层的调研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

   5月中旬温家宝天津考察“防止政策叠加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表态让外界意识到,高层已经开始注意到前期紧缩政策可能造成经济下滑,需要进一步观察前期政策调控的效果,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将更为谨慎,“宏观调控进入观察期”逐渐形成共识。

   调研的升级则让外界感受到高层对宏观调控的判断开始产生新的变化。

   一个重要的背景是,近期统计局公布了修订后的单位GDP能耗,2006年至2009年累计单位GDP能耗降幅达15.7%,而不是此前公布的14.4%,这客观上减轻了年内完成节能降耗任务的压力。

   哈继铭据此判断,中央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天平可能因此受到影响,而近期高层调研则表示,伴随着经济下降的叠加因素更加明显,政策已经从“观察期”进入“讨论期”。

   有分析人士则表示,中央密集调研意味着复杂经济形势下,高层需要通过调研,了解经济运行态势,统一认识。

   最新的公报证明了这一判断,经过密集调研,认识已经形成,无论是体制性、结构性问题,还是经济运行的紧迫性问题,都要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前提下进行,无疑说明,现阶段经济下滑风险之下,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选择。

   哈继铭在报告中则指出,政府对于“政策保持连续性”的口风不变,但在执行中,上半年实际的“退出”态势将有所变化,可能出现投资审批的加快,房地产方面的宏观干预减小,货币政策方面除了年内不加息,不提存款准备金率,还可能放松流动性管理。

   7月20日,郑新立在解读经济半年报时则指出,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中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真正回归适度,既不是过度宽松也不是适度从紧。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讲话指向则更为明显,他重申此前在湖南考察时的表述“无论是解决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还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突出的紧迫性问题,都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进行”,无疑,在经济增速下滑风险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选择。

   也许正如郑新立所言,政策会真正回归适度。

从目前看探底的可能性比较小,需要预防的反而是经济过热,地产尤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4 00: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就是印钱,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就是唯GDP,在制造业强弩之末的情况下,除了房地产,还有谁能担此大任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4 00: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这个增长需要让后代牺牲加倍的环境代价,也许我们这辈人就是吃了后代的粮食,可以说是最无耻的一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00:36 , Processed in 0.1703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