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2|回复: 0

[【其它】] 让贫者、弱者可以借考试出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2 12: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杨照【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7298

让富者、强者因为顾忌自己有一天可能转成贫者、弱者,而不敢太过分欺负贫者、弱者
北宋新旧党争,其中一项争执牵涉到科举取士的原则。新派王安石进行改革,废去“明经”,将其员额并入“进士”科,而且考试一律以经义为主,王安石还为此写了“三经新义”,作为科考标准。这项改革受到很大的反对,最重要的理由是:这样会造成科举取士在地域上的分配更不平均。
原来,北宋以来文化中心转移到东南,西北相对程度低落,欧阳修就已经说:“科场东南多取进士,西北多取明经。东南州军进士取解,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比之东南,十倍假借之矣。”西北读书的人少,考试多半选比较容易的,以背诵为主的“明经”来考,东南各州程度高,竞争激烈,大家选择拼出身较好的“进士”来考。
废“明经”,势必让“西北士人”减少考中的机会。旧派司马光反驳王安石说:“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他的意思是考试应该考虑各地区人口多寡,各路都要有一定的名额,不能被特定地区垄断,更不能让有些地区“全无一人及第”。司马光在元祐年间主政,尽废“新法”,确立了各路名额保障的取士制度,这项原则一直延续到明清两朝,或分南、北、中,或分省录取,都以平衡各地人才为主要考量。
科举纵有千百不是,仍然无可否定其在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那就是提供了灵活的社会阶级流动管道,贫家子弟可以借科考上升,配合地域平衡措施,那就连偏远、发展落后区的人家,也还是能够有相当机会进入政府服务,改善家户地位。也因为通过科举进入政府的人才,有贫有富,有东南有西北,使得政府施政不至于太过偏颇,有其一定的公正基准。
打造一个完全公平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神话梦想,我们必须接受社会有贫有富、有强有弱的事实,不过同时我们应该致力于保证社会上有让贫者可以致富、弱者可以转强的管道,如此一来在贫者、弱者心中保留奋斗的希望,在富者、强者心中深植警惕;二来让富者、强者因为顾忌自己有一天可能转成贫者、弱者,而不敢太过分欺负贫者、弱者。
考试,一向是中国传统里最重要的“翻身”管道,只要社会上大家仍然普遍重视考试,考试就有机会提供上下流动管道。最怕的是有些什么显性或隐性的做法,破坏了考试的作用。显性的,例如说作弊更动考试结果;隐性的,例如说考试项目过度依赖昂贵的特定训练过程,以至于使得农村、贫穷人家失去了竞争力。
不公平的考试,比不考更糟;还有,老是只有富人子弟、权力子弟才出头的考试,对社会产生的负面破坏,远胜于正面建设。让我们致力于保留穷者、弱者可以借考试出头的机会吧!
(作者为台湾作家)

个人点评:非常赞同作者所说的“不公平的考试,比不考更糟”!当普通民众对考试这可以改变命运的方式之一失去信心以后,还会相信有公平的存在吗?,结果会是什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7 19:38 , Processed in 0.1127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