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73|回复: 0

[【社会视角】] 蒋介石笔底功夫远逊毛泽东 倚重两大“文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9 18: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推荐理由:斯人已去,其风犹存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0-07/09/c_12315671.htm
 蒋介石的笔底功夫显然远逊毛泽东,但他有他的办法,那就是请人“捉刀”,为他“捉刀”的主要是两个人:陈布雷与秦孝仪。

  陈布雷生于1890年,浙江慈溪人,是蒋介石在大陆时期的主要“文胆”;秦孝仪是湖南省衡东人,生于1921年,早在1949年,即陈布雷辞世后的次年,他就以28岁的年龄,成为蒋介石身边最年轻的“文胆”。陈布雷与秦孝仪年龄相差31岁,属于两代人,分别承担了蒋介石大陆时期与台湾时期的“第一文胆”之重责,两人都有“国民党的第一支笔”之誉。

  陈布雷: “畏垒椽笔,逾百万师”

  陈布雷才华出众,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1911年,陈布雷进入上海《天铎报》,他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影响很大。孙中山先生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陈布雷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几年后,陈布雷转到《商报》做编辑主任,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

  上世纪20年代,陈布雷身在上海,他对国内局势的种种评述,与当时在广东的国民党可说是不谋而合,南北遥相呼应,形成了一股朝气蓬勃的革命舆论。孙中山赞扬《商报》“可称为是忠实的党报”,说它的宣传比国民党办的报纸还有成绩。陈布雷所写的有些时事评论,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也基本相符,有的文章就被中共中央主办的周刊转载。著名报人邹韬奋也写文章推崇他,说“陈布雷先生不但有正义感,而且还有革命性。当时人民痛恨军阀,倾心北伐,他的文章往往以锐利的笔锋,公正的态度,尽人民喉舌的职责”。

  国民党挥师北伐后,蒋介石很需要身边有支笔杆子,享有声望的陈布雷是理想人选。北伐军刚到南昌,蒋介石就派人去上海邀请陈布雷去南昌晤谈。为延揽人才,蒋介石表现出谦逊的姿态,陈布雷为蒋介石的“礼贤下士”感动,不久即为他起草了激情四射、文采飞扬的《告黄埔同学书》。从此,陈布雷就成了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先后任国民党中央候补监察委员、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次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长期为蒋代拟文字,是有影响力的国策顾问。

  抗战时期,是陈布雷“文胆”生涯的高峰。1937年7月初,蒋介石邀集国内知识界名流200多人召开“谈话会”,并在会上慷慨陈词,他说:“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候只有拼民族的性命,求最后的胜利。”这篇谈话以“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一句最为著名,它如同“抗战宣言”一样,为中国四万万同胞广泛传诵,激励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决心。这篇演讲稿就是陈布雷起草的。抗战时期,陈布雷还有许多篇文章得到普遍赞誉,在国内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旧时代的知识分子,陈布雷正直清廉、秉公无私,其品行道德为人所称道。在重庆时周恩来曾托人向他传话:“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共产党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作为国民党主管宣传的要员,陈布雷对一些进步人士是很敬佩的,譬如郭沫若。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郭沫若发表了有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蒋介石发出通缉令,迫使郭沫若流亡日本。1937年七七事变后,郭沫若想回国抗日,陈布雷答应为郭沫若说情。陈布雷捧出郭沫若在日本出版的《两周金文辞大系》等一叠书说:“郭沫若这些年没有再搞政治,他主要是埋头研究殷墟甲骨文和殷周的铜器铭文……现在,他想回国参加抗战。”这样,经陈布雷的说情,郭沫若才得以顺利回国。

  作为蒋介石的“御用”笔杆子,陈布雷做过一些违心事,最典型的是为蒋撰写《西安半月记》。关于西安事变,陈布雷知道张学良、杨虎城原为抗日而兵谏,也听说了一些蒋在惊慌中跳窗逃至山后的狼狈情节。但蒋介石向他面授此书的纲目时,却把张、杨说成是犯上作乱的叛逆,美化自己在危难中镇定自若……陈布雷无法违拗蒋的旨意,只得唯命是从。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

  陈布雷是个很矛盾的人物。他热爱报业,想当记者,却身不由己做了高官;他为人谨慎,对蒋介石或同僚总是恭敬有加,从无盛气凌人的傲气;他廉洁自律,不拉帮结派,不贪污腐败,颇有“贤相”之风,被蒋介石称为“完人”;他身居高位,却鄙薄政治,不让儿女从政,他的子女中没有一个国民党员……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自杀身亡,终年59岁。他在留下的遗书和致蒋介石的信中称:“今春以来,目睹耳闻,饱受刺激”,致使“衰老被惫,思想柘涩钝滞”,他表示自尽之举实出于心理狂忧之万不得已。

  11月18日,国民党南京政府为陈布雷举行公祭典礼。蒋介石在祭文中,对这位一生以笔墨佐助自己“遂奠邦基”的文胆与国策顾问,作了盖棺定论之语:“畏垒(陈布雷号)椽笔,逾百万师。”“综其生平,履道之坚,谋国之忠,持身之敬,临财之廉,足为人伦坊表。”

  秦孝仪:早年参赞机要,晚年执掌“故宫”

  秦孝仪出身书香门第,精通儒学、经史。从上海法商学院法律系毕业后,他曾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深造,荣获人文科学博士学位。秦孝仪20多岁即受蒋介石重用,出任国民党中央党部议事秘书。

  由于文采过人,反应快,又能以毛笔速记,所以秦孝仪一直为蒋介石倚重。对传统经典相当仰慕的蒋介石,也不时与秦孝仪以四书五经应对,增添自己谈话的分量。是以秦孝仪能长期在国民党中央工作,并任蒋介石侍从秘书职务屹立不倒,前后共达25年。

  1949年随国民党到台湾后,秦孝仪除以“总统府”秘书的名义,续任蒋介石“文胆”外,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文宣组副组长、中央设计考核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61年4月,他出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直到蒋介石过世,蒋介石发表的政策文稿,几乎全部出自秦孝仪之手。

  秦孝仪作风低调,他最为人知的传奇,在于他在蒋介石去世之际,以蒋介石文学侍从等多重身份,承宋美龄之命,记录并撰述了蒋介石的遗嘱。这篇以“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破题的短文,在国民党一党专制时代,各级学校曾规定学生背诵,也让秦孝仪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蒋经国主政后,当时的“总统府”副秘书长张祖诒等成为重要“文胆”,因此秦孝仪的心力逐渐转往“故宫博物院”发展。当时已愈八旬的老院长蒋复骢因中风准备退休,秦孝仪原先只打算做两年,结果自1983年开始,他在“故宫博物院”院长的位子上一干就是18年。

  政党轮替执政后,秦孝仪卸下“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职务,随即纵情书画山水,更常回到故乡探望,也曾到湖南举办个人书画诗词展。事实上,早在两岸恢复正常交流后,秦孝仪便积极推动北京与台北“故宫”的互动,为两岸良性交流贡献良多。

  2007年1月5日,秦孝仪在台湾病故。与陈布雷相比,他的命运无疑要好得多:早年就得以参赞机要备享荣耀,晚年执掌“故宫”期间,又得以优游浸润于艺术与国宝之间,卸任后安度晚年并得以善终。

   (摘自《民国大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1月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3 03:37 , Processed in 0.2210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