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6|回复: 0

[【社会视角】] 人民大会堂下的永定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30 12: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news.qq.com/a/20100630/001013.htm
青年突击队发现古河道

  1958年的冬天,人民大会堂以惊人的速度在施工中。一天,在大会堂西南角施工的青年突击队工人挖出了几块鹅卵石。最初谁也没在意,不料挖出的石头越来越多,随后,一条古老的河道显现在大家面前。有工人说,这条河道在广场东边公安部大楼施工的时候也出现过,怕引起地面沉降,公安部还特别做了两层钢筋混凝土的地下室。为此,人民大会堂在施工时做了井字形的刚性基础钢筋混凝土墙,来支撑整个结构。据考证,这条两度神秘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古老河道,就是辽、金时期的永定河故道(金口河)。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当时说,“大会堂下面压着的,是永定河”。

  有水涌上来,人民大会堂施工进程被打断,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岳升阳告诉记者,“据说有青年突击队成员甚至考虑用冷冻的方法将水截住,但是这条河道已经没有放肆的能量,突击队工程就照常进行下去了。之后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万里在一次会议上表示,希望侯仁之做一些关于永定河故道研究勘测,因为这一带将来会有不少大型工程。到1965年,整理工地发掘的文物在教委的地下室有一个展览,只有司局级以上的干部才能参观,但是‘文革’开始后这些珍贵的资料都不知去向了”。

  又过了42年,国家大剧院开始施工建设。由于已经知道永定河故道就在它的下面,随着工程的进行,在对金口河故道金口河遗迹的考察中,参与工作的岳升阳称,这一次施工再没有水涌出来,但是工地深坑中间有白色的砂黏填土,不但充满了河床,还掩盖了河岸,考古出土了不少木桩、瓦片瓷片等,这次工作对古河道的变迁、沉积特征和消亡时间有了更多认识。金口河的脉络越来越清晰。

  金口河的三次开凿

  岳升阳介绍,北京成为都城以后,便开始了引永定河水进行漕运的尝试。第一次从石景山开凿运河是金在北京建都十余年。金于公元l153年迁都中都即今北京,开始酝酿在石景山凿金口开运河。《金史》河渠志:“大定十一年(1171年)十二月,省臣奏,复开之,自金口疏导至京城北入濠,而东至通州之北,入潞水。”“及渠成,以地势高峻,水性浑浊。峻则奔流漩洄,契岸善崩,浊则泥淖淤塞,积滓成浅,不能胜舟。”这次开运河由于设计不周到,施工草率而失败。大定二十七年,金统治者为防止洪水威胁都城,将金口堵死,引水灌溉也废弃了。

  第二次从石景山开凿运河是郭守敬提议的。公元1264年改燕京为中都,开始大规模建都工作。随后都水少监郭守敬提议重开金口。《元史》河渠志:“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谓金口。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干顷,其利不可胜计。兵兴以来,典守惧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又称“当于金口西预开减水口,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防涨水突入之患。”元世祖采纳了郭守敬的建议,记有:至元二年(1265年)都水少监郭守敬请复金口河。

  郭守敬主张复金口提出了三条理由,一,灌溉土地。二,可以致西山之利。三,广京畿之漕。元初在石景山附近开凿运河,是三次在这里开凿运河中唯一成功的一次。自开闸放水到大德二年(1298年)下闭闸板,使用了三十余年,对大都的兴建起了极大作用。运河开成后,建筑材料、生活用品源源不断运进都城。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邵景力说,“但是西山茂密的森林也遭到毁灭性砍伐”。总结治河失败的原因,在上游设减水口,如果遇到山洪暴发,可向西南方向排洪,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这条河落差大,河水浑浊,时间一长必然是泥沙淤积成患。三十多年以后,因为水势变化不定,为了大都的安全,在郭守敬从昌平白浮泉一带获取稳定、充沛的水源后,放弃了这条运河。

  元末,公元1342年再次重开金口。据《元史》河渠志:“至正二年,正月兴工,四月工毕,起闸放金口水,流湍势急,泥沙壅塞,船不可行。而开挑之际,毁民庐舍坟茔,夫丁死伤甚重,又费用不赀,卒以无功。”这次重开金口虽然失败,但却留下了明显的河床痕迹。侯仁之曾解释称,在西郊,石景山以东八宝山以北的旱河,当地人讹称为金钩河(应是金口河)。在东郊,通州以南高丽庄附近也有旱河,当地人称为“萧太后河”,这是金口河的下游。但是金口河的中间一段河道遗迹逐渐淹没,侯仁之先生猜测是,中间这段河道在今天的正阳门水关以内,按当时的计划,还应该向北延长半公里,和通惠河衔接起来。不管成功失败,元朝的近郊“水源开发商”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工程。

  白浮泉引水

  大的工程就是白浮泉的导引。现在住在昌平龙山度假村最高处的客人,在风调雨顺的夜晚能听到屋子地下隐约的水响。

  据史料记载,郭守敬经过调查发现,白浮村神山泉的下游有丰富的水源:王家山泉、昌平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西来马眼泉、灌石村南泉、龙泉等。但实际上,从昌平西到瓮山泊(现颐和园昆明湖)不止这些泉。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化,历代这些泉都时隐时现。元朝时,北京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泉水相当旺盛。引水工程的走向西行而南折,逆水而上。

  当时有几个技术问题,如果从白浮泉直接朝东南方向引水入大都,有沙河、清河两条大河挡道,河谷低下,难以逾越。如果往西行,北京地区西高东低也不行。现在水利专家在说到这一段时,都认为是郭守敬运用了当年治理黄河时的经验,也就是海拔高度理论,得出了白浮泉地势要高于西山的结论。邵景力称,从今天看来,白浮泉和瓮山泊的海拔落差有15米左右。先把泉水引向西山,然后大体沿着五十米等高线南下,避开河谷,再向东南注入瓮山泊,沿途接纳西山诸多泉水和温榆河、清河、南沙河等上游河水,引水入护城河和积水潭,经今天的后海、前海再从地安门桥东南,沿皇城东侧南流出城,东流接今通惠河再接北运河。这一水道的建成和水源的保证,使得漕运粮船可以从南方直入积水潭。在通惠河道设立若干“斗门”(即活动水闸),以抵消大都到通州达20米的落差。

  现在从白浮泉遗址所在的龙山朝下看,还能隐约看出一条以低姿态向东南延伸的路,历史上它应该是先往西让后南折,没有固定的形态。龙山度假村高雅楠介绍,解放后白浮泉所在的龙山一直是北京市一商局干休所,山上的龙王庙、山下的九龙池被进行了重修。被认为是白浮泉遗址前,有1990年竖立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石碑上有侯仁之先生题写的《白浮泉遗址整修记》,九龙口不再出水,九条石龙首就哑然张着嘴巴。工作人员称,九龙池里有一个机井水水泵,旅游旺季这里就是度假村的后花园,能再现龙口喷水景观。

  ■ 水事溯源

  北京在华北大平原的北端,三面有山环绕,北京城址距离西山最近,正当古代永定河洪基冲积扇的背脊,地形由西山山麓向东南逐渐倾斜,同时京西山地又是华北降水量最多的中心地区之一,因为北京地下水储备量丰富,凿井取水,问题不大。但城市近郊,除了少数泉流,没有天然大河或湖泊可以利用。

  金代大定十二年(1172),在石景山以北引浑河(今永定河)水,开凿金口河以通航运,因坡度过陡,河水含沙量太大而失败。元初郭守敬曾重开金口河,成功使用了30余年。元末至正二年(1342)又建金口新河,将取水口上移到三家店,工程以失败告终。元代白浮泉引水工程则是利用了白浮村神山泉下游丰富的水源。历代都城的修建者,多方设计开发水源,在企图打破自然条件限制的方面,表现了高度的技术和智慧。

一直怀疑北京这么干旱缺水风沙大的城市能否无限制的引进外来人口,给环境造成这么大压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0 12:32 , Processed in 0.1516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