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1|回复: 0

[【其它】] 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鸿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9 09: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驻巴黎记者 姚立 发布时间: 2010-06-29 05:45 来源:光明日报



http://www.gmw.cn/01gmrb/2010-06/29/content_1164078.htm
  本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联合发表了一份关于“知识鸿沟”的报告,这是继1999年首部世界科学报告诞生后又一部专门论述世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现状的论著。

  报告阐述了世界社会科学
在培训、研究及应用方面的机遇与限制,尤其是论述了各学科面对的不平等条件及分化趋势,指出尽管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社会方面的研究有了不小进步,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知识鸿沟”表现在各个方面。

  报告首先列举了许多成就,肯定了人类在社科领域研究方面的成绩。指出社会科学如今已遍布全球,其教学几乎无处不在,研究成果也得到广泛传播,且越来越多是通过新的信息技术传播的。社会科学已经制度化:大批社科学者在大学任教,其中一些也在国家公共管理部门或私营企业中担任职务。决策者、媒体和公众都十分需要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社科概念与理论对舆论及公开辩论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在成功的背后,社科研究同时面临尖锐的挑战。报告阐述了社科领域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各种不平等与不对称,所有这些都以某种方式妨碍着不同社会知识的积累、转播与使用。一些问题涉及地区间的鸿沟以及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研究能力的悬殊差别:地域鸿沟、研究能力鸿沟、不均衡的国际化和各国论文与专著成果方面的不均等、知识的分化、主流研究与其他研究思路间的鸿沟、学科间的鸿沟、学术界和社会间时而出现的紧张关系以及学者与决策者之间的关系也构成某种程度上的鸿沟。报告认为,这些鸿沟的存在降低了社会科学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有效性。

  报告举例指出,中国自2003年以来,拨给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教学和科研的预算增幅每年约为15%-20%。俄罗斯的科学体系严重衰退。1991年至1999年间,俄研究人员减少了45.85万,技术人员减员12.82万,其中1.82万移民国外,社科研究人员严重老化。2007年,俄罗斯有13740名社科研究人员,数量与1999年基本相等。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世界科学产出所占比例急剧下降,从1987年的1%降到了1996年的0.7%,且无任何复苏迹象。

  研究能力方面的不均等现象更为突出。自1990年以来,每年均有2万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离开非洲高教系统,前往美国、欧洲甚至中东及澳大利亚工作。社科和人文学科的情况尤为严重。历史、考古与哲学这类学科在许多国家岌岌可危。美国经济学博士中的三分之一、社会学博士的五分之一均在美国以外出生。此外,社科研究的商业化趋势也较明显。在14个南部非洲国家,三分之二的学者定期从事商业资讯活动。巴西是个较为成功的例外。由于政府的大力投资,巴西过去10年的社科研究人员数量几乎增加了两倍,社科研究人员占巴西全国高等教育和科研体制所有研究人员的32%。

  此外,报告还认为,社科研究国际化方面也存在严重不均衡。尽管社科研究总体正在走向全球化,但在国际合作方面,主要还是集中在北美和西欧国家。在世界论文库中,西方仍然保持着对社科领域的主导地位,在1998至2007年的论文中,一半以上出自北美。欧洲位居第二。发展中国家社科研究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对欧洲和北美研究成果的依赖加重。全球大约四分之三的社科期刊由欧洲和北美出版。美国社科期刊出版数量居世界首位,约占四分之一,其次是英国、荷兰和德国。这四个国家的社科期刊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二。

  值得一提的是,发表论文数量增长最大的依次为拉丁美洲(74%),欧洲(58.4%)和亚洲(56.7%)。尤其是中国,在1995和2007年间,中国在国际数据库出现的论文总数增长速度最快,在管理科学领域,中国的论文增长尤为明显。

(本报巴黎6月28日电)

在中国这种鸿沟可能更大,由于人为地区分重点与非重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0 16:33 , Processed in 0.20823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