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5|回复: 0

[【社会视角】] 中国迎来全球最大规模人才选拔考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8 00: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网北京6月7日电(记者 李云路 曹霁阳 刘欢)随着957万名考生进入考场,中国进入一年一度的“高考时间”。从安全保障到交通绿灯、从医疗监护到精神疏导,面对被誉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人才选拔考试,中国依旧是“全社会总动员”。

  虽然今年报名高考的人数相较去年又减少了65万人,这已是中国参加高考人数连续第三年递减,但并不影响中国政府对高考的重视程度。因为到目前为止,高考依然被证实是这个国家选拔人才最为公平和行之有效的方式,不仅关系到近千万年轻人和其家庭的命运,更关系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今年或许有些不同。当数以千万计的中国“90后”们冒着天气的炎热,在小小的课桌上用两天时间总结10年寒窗成果的时候,有两个消息值得他们兴奋:在报名人数减少的情况下,教育部仍将增加招生计划,使得今年高考录取率增加近7%;在高考前夕,中国出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旨在把“建设人才强国”作为中国未来奋斗目标。
“无论是前者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还是后者侧重于为优秀人才打造培养计划,都体现了中国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大趋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不久前刚刚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后,中国国务院6日面向全社会颁布了《人才规划》,提出2020年中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总体部署和重大举措。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人才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人才强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核心战略。

  按照规划,到2020年,中国的人才总量有可能增长58%,由2007年的1.14亿人增加到1.8亿人。全国主要劳动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从事研究职业人员都将翻一番,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幅提升,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明显提高。

  参与制定《人才规划》的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认为,在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经济、社会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可谓正当其时”。


  在他看来,高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的高考体制仍是基于从知识水平的角度选拔人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知识毕竟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最基础的标志之一,将其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参数有其科学性,“这也是高考为什么在中国一直备受重视的根本原因”。

  学者们同时坦承,虽然中国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学校教育、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但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依然不够灵活和开放,在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上存在脱节现象,是亟待解决的“短板”问题。

  “重分数轻素质、高录取率低就业率的社会现状,与这个“短板”有很大关联。”萧鸣政说。

  人们注意到,《人才规划》主要任务是建立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围绕这一任务,《人才规划》提出了“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建立健全多元招生录取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中国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指出,目前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采取的是单一录取方式,由高考分数高低决定录取。今后如采取多元招生录取机制,就要综合考虑笔试以外的其他方式,如学业水平的考察、综合素质的评价等。

事实上,在高教资源普遍缺乏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都在着手进行高考改革,力争在公平的前提下,不断增加综合测评的内容。2010年,中国就有16个省市实行新课改后的高考,并把学业水平测试或综合评价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时,录取率仅为4.7%,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今高考有这么大的录取比例,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日前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又得以让更多的优秀人才人尽其才,”张颐武说,“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年轻人将有更多机会为自己和国家创造美好未来,这是这一代人的幸事,也是国家的幸事。”



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6/07/c_12193376.htm
这是新华网的报道,这是一个信号,体现了政府对于目前高考的定位、定性,也反映了一定的教育体制问题,希望真的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啊,那就真的是文中所说的幸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6:01 , Processed in 0.2365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