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306|回复: 6

[【文史类原创】] 宋代新昌石氏:古代教育与科举成功的典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3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代新昌石氏以儒业传家,靠科举发达,因此十分重视对家族子弟的教育。

早在北宋咸平时,40世石待旦就在新昌县东南的“山水佳胜”之地石溪首创义塾,亲自督教,受业者数百人,其中就有不少石氏子弟。这是浙东较早的家族学校。石待旦一生以办学为务,韦骧《石秀之墓志》称他“抱道不仕,而教养子姓,尤加诚意。”待旦死后,待用、待聘相继主持义学,继续承担教育家族子弟的任务。

石氏家族把教育作为头等大事,“以诗书教子弟”,“不坠诗书之业”,已成为石家上下的共识。北宋时,石公弼的祖母史氏“自其子至于曾孙方幼学时,皆亲自训督。……每戒其子孙,必先之以学问,继之以忠孝,故芝兰之秀,珪璋之美,诜诜并进,而接迹决科,各名于时”(韦骧《史氏墓志铭》)。南宋时,理学大盛,著名学者陈傅良“尝馆黄度家,石、吕二氏子弟多从之学”,石子重、石斗文、石宗昭还从学于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人,成为石氏家族的著名学者。

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两宋时期石氏家族科甲连绵,人才极多。据统计,南北两宋,新昌石氏正奏名进士38人,特奏名进士2人,博学宏词科1人,武举进士1人。榜眼1人,状元3人(包括特奏名状元2人,武举状元1人),为新昌诸姓之冠。还出现众多四世连科、父子连科等祖孙父子叔侄兄弟蝉联科第的科举奇观。

四世连科:(1)待举—衍之—景术—公揆。(2)待举—深之—景略—彦和。

父子连科:(1)待举—衍之、深之;(2)衍之—景衡、景衎、景术;(3)象之—景渊;(4)景术—公揆;(5)景略—彦和;(6)??—继喻;(7)继喻—正杰;(8)宗昭—孝溥。

同榜登科:(1)元之、亚之;(2)温之、秀之;(3)牧之、衍之、象之;(4)景渊、深之;(5)景略、景衡;(6)延庆、公辙;(7)宗魏、宗玉。

新昌石氏家族之所以能在宋代创造科举史上的佳话,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重视对家族子弟的教育。石待旦、石待用、石待聘等人以办学训导子弟为已任,或“亲自督教”,或“延师以训子弟”。在他们言传身教的带动和影响下,家族子弟以读书为荣,“更八九世皆不失素业(儒业)”。家族重文的风气,不仅使石氏成为当时的科第世家,更是家族地位得以继续维持的有力因素。

二、良好的教育条件。由于家族有较好的经济力量保障,完善的教育制度和良好的教育设施,以及长期的教育和应试经验积累,使习举业的石氏子弟比其它弱族寒家有着明显的传统优势,因此往往有祖孙父子叔侄兄弟蝉联科第。

三、完备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宋代已臻完备,而且考试较为公正,录取人数亦多,据统计,其平均每年录取人数多达361人,超过任何一个朝代,这使读书作官的儒家思想在宋人中有着巨大的影响,一般家族都会鼓励其子弟去发愤读书,争取功名,以光宗耀祖。宋真宗甚至还亲自写有一首著名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愁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不可否认,宋代完备的科举制度和重文的社会风气是造成石氏家族在宋代进士特别多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石氏一族和新昌是如此,据1997年版《绍兴市志?人物?历代进士名录》统计,绍兴地区的嵊州、诸暨二县,有宋一代的进士人数也远远超过以后的元、明、清各代。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据有的学者研究,都城的远近,对各地考取进士的人数能起一定的作用,对南方人来说,南宋时的进士一般要比北宋时的进士多。其理由是: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政治文化中心南移,便于南方士人入京太学深造和应试。而北宋建都开封,路途遥远,人们往北方的开封赶考,对南方人来讲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进士较少。如据《温州市志》记载,温州地区在北宋进士只有25 人,到了南宋骤增至 1346 人。但新昌石氏南北二宋的进士人数却并不遵循这一规律,石氏北宋时有进士25人,南宋时反而降至15人。

究其原因,可能与石氏南北二朝时的家族经济状况有关。

北宋时,石氏家赀豪富,义举捐资,动辄百万;而且为官者众,“外则朱金辉映,内则簪珥华靡”,然而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多,加之北宋末年,战乱频仍,家产别业受到破坏,因此到南宋时,已难见那种生活豪侈的场面,而更多的是清白守贫的记载。

如南宋石延庆“家素贫寒,惟禄是仰,手足凋丧,孤嫠满前,所得俸稍随手辄尽数百指之累,未知所以活之”(《汉滨集》卷十)。绍兴十九年(1149)石延庆卒时,“凡前之送客,相与惊悼流涕,且忧其贫,无以举大事”。(《汉滨集》卷十五《石延庆墓志》)石斗文的好友陈亮在给朱熹的《与朱元晦秘书》信中,称石斗文“其贫日甚,而有力者念之不以情,今且得全家饱暖也”。(《陈亮集》卷二十)南宋末年,石余亨自叹“吾家更八九世,皆不失素业,至余身益穷”(《万历新昌县志》卷十一)。石延庆和石斗文在当时还都是有一定官俸的人,他们尚且如此,家族中其它人的情形自不难想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充其量也只是“全家饱暖”而已。

这些事例说明,南宋时石氏家族的经济实力较之北宋时已大为下降,这可能是造成石氏南宋时进士人数低于北宋时的原因,因为一个家族只有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更好地支撑其子弟的教育和应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4 21: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什么著作传世?否则考上进士也仅是一个名字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09: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宋代家族进士多,文人多,遗憾的是绝大部分著述均已散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家族在二宋期间有近40人中进士,这在当时士大夫家族中也是不多见的,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亚里桑那大学教授、国际知名历史学家陶晋生先生曾对宋代新昌石氏作过专题研究,他在一篇论文中说:“宋代两浙路的新昌石氏家族,在北宋时期兴起,直到南宋末年其子孙仍然能够维持家业。两宋的两浙路人才辈出,石氏家族登第的相当多。在政治上并不特别显赫,可是在教育与学术方面则颇可称道。”因而这个家族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这也是发此文的初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 20: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写在《中华名门才俊》上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5 08: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还要细考,否则,流于空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22: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陶梦于2010-08-05 08:46发表的 :
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还要细考,否则,流于空虚。
谢谢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22: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kuangnu于2010-08-02 20:45发表的 :
这是写在《中华名门才俊》上的吧?
不是,未见过那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18:03 , Processed in 0.178274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