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47|回复: 3

[【散文】] 人生路上的公约数——读友人回信有感【原创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30 0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理解斑竹对文章的修改。完整原文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54e9f0100j08t.html


  友人看过我的博客,回信说:“感谢那些岁月,那些让我们吞下耻辱、失败、甚至绝望的人,感谢那些小桔灯一样的短消息、电话以及邮件,在奇妙的风雨里和我们同行,谁没有这样的岁月?它给予我们这么多苦难,也给予了我们这么多力量、信仰。”友人在大学期间,曾是著名的校园诗人,以“克非”的笔名,在他们自己所办的《十三月诗刊》上发表过不少为当时的我所看不懂的诗歌。在信中,他又引用了许巍的歌: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你对自由地向往
  天马行空的生涯
  你的心了无牵挂

  穿过幽暗地岁月
  也曾感到彷徨
  当你低头地瞬间,
  才发觉脚下的路

  心中那自由地世界
  如此的清澈高远
  盛开着永不凋零的
  蓝莲花

  这既可以看做是与我,这样一个同窗四年好友的共勉,也可看做是对我们那一代青年,特别是从农村来到都市,之后又各奔天涯的“都市知青”心路历程的勾勒和描绘吧。不错,我们都来自农村,在八十年代那个大门逐渐敞开,改革开放由发轫而蓬勃的潮流中,考上了中国著名的学府。那是个真正的改革的时代,因而也是一个伟大而急变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大学既是神圣的殿堂,不失象牙塔的本真,又是培育思想的营垒,引领社会的灯塔,而不是如今已近乎沦为职业培训机构或出国补习所了。
   我们,从同样生机萌动的边缘的乡村,懵懵懂懂地闯入那里,在花丛树影之中,在拥挤蹩窄的宿舍,似懂非懂地谈论着萨特、尼采、洛克、孟德斯鸠等等人物的理论和思想,东跑西颠、如饥似渴地参加着各种学术讲演,倾听着各路神仙们的种种言论学说,既如看戏,可又被感染、激动。还不止在本校,甚至还要跑到其他各个高校去倾听那些大名鼎鼎的学者们的高论,希望能醍醐灌顶,得到启示。到处都涌荡着理想主义和青春的热情,我们模模糊糊地、又隐隐约约,自豪地感到,这个国家将来就要靠我们这些人了,我们既然被选定,要有所担当,那么我们就应该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
   我第一次去北大,就是为这股潮流所推动。那时,文化上的消息,基本上都是通过口耳相传而迅速流行,我们听说方励之在某一个下午要在北大签名售书,同学几个就乘332路车到了北大南门,通过盘查之后,经别人指点,来到了“顶个球”的所在,也就是现在的28楼和30楼之间。
  那里早已是人头攒动,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好不容易挤进去,只看到一个光秃秃的脑门,在五月太阳的照射下,发着油光,淌着汗水。因为是低头在一本又一本的书上奋笔疾书,所以脑壳以下的部分全无所见。我如同其他所有的人,拼命地递进钱去,再拼命地接过书来。刚刚完成交接,就被挤了出来。书是他和他夫人合著的一本关于宇宙学的通俗小册子,并不特别吸引人。
   当时,大家似乎都患有一种知识饥渴症,不管什么书籍,只要有口碑,都会去翻阅购买。尽管各种丛书层出不穷,可还是满足不了需要。每到下课的时候,从教学楼到饭堂再到宿舍,一路上到处都是书摊,大家在饭后之余,驻足浏览,挑选议论。书价并不贵,3块钱一本就算贵的了。父亲一个月给我80元的生活费,已富富有余,所以总是会购买一些。我现在还记得曾购买过《山坳上的中国》、《文学主体论》、《兴盛与危机》等书。这还不够,我们还要经常乘一个小时的车,到王府井等各个书店购书。那时,别人称我们是天子骄子,我们也这样自诩。
  可是,高扬的理想主义很快被无情地击溃。工作以后的经历,更使我们体会到,生活并不像在象牙塔里所构想的那样。经历了许多之后,唯一的选择就是暂时的别离。
  那时,心灵在震颤之余,也曾彷徨,甚至绝望。然而,八十年代在我们年轻的心中燃起的理想之火并未被彻底浇灭,它化作了一股郁积之气,在黑暗的深处推动者我,支撑着我。记得当时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


  来不及等待来不及沉醉
  年轻的心向着太阳
  一同把那希望去追
  我们和心愿心愿再一次约会

  让繁荣见证,让岁月体会
  我们是否无怨无悔
  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
  那时的山噢,那时的水
  那时祖国一定很美

  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
  那时的春噢,那时的秋
  那时硕果令人心醉

  太阳虽然暗淡了,但是至少我们的手中还有青春,我们的心底还有星点希望之火。我们已不在乎昔日的阳光,我们的心中有了自己的航标灯。在黑沉沉的雨夜,我不顾一切地向着遥远方向的那点闪闪烁烁、隐灭不定的灯火跋涉。就这样,一晃近二十年过去了。
  几天前,本科时在班上担任书记的同学又和我们这些星散天涯的同学联系,试图重新制定一份更为准确的班级通讯录。多年没有音讯的同学偶而也有电话打来,互相发出相见的邀请,并且已经有关于毕业二十年周年活动的议论。
  我不知道这个活动是否能办的起来,即使办起来意义又在哪里。在这二十年间,大家的变化与分化是必然的,但如论如何“那时的祖国一定美”、“那时的硕果令人心醉”相信已不是我们关心的要点。那我们还有什么相通之处,还有没有共同的话题?
   我想这些也没有了多大的意义。因为我们自身的经历已将那些宏大叙事证伪,并已证明了多元信仰与文化的价值。现在,我们可以完全不同,只要我们这些人还活着,还站立在那里,并且互相知悉,这就是最大的意义。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是需要被证明的,而能够提供这种证明,并赋予它意义的就是你的同龄人,就是友情、爱与宽容。因此,宽容才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公约数,在这个公约数下,何愁不相聚,又何惧再次分离?
  有人把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为的是激励人们为了最终的目标而坚持。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不恰当的比喻,因为它暗含着奖牌、鲜花、喝彩这样的功利目的。但是,对于人生而言,不论是谁,在终点欢迎你的只能是死神的微笑,他将引领着你走向那未知之域。或上天堂,或下地狱,只有你自己知道。因此人最终是平等的,其间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你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这短短的一生的。是如同佛陀、耶稣和孔子,还是如同李白、伏尔泰与陈寅恪,或是如同草木、蝼蚁,乃至……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这些从仅存在于那个短暂时期的象牙塔中走出的曾天真烂漫、激情四溢的一代大学生之所以能够在这个越来越丛林化的世界上存在下来,甚至成为了其中的中坚,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出于各种各样的计算和判断。但是,其中的得失,恐怕还没有人来得及细算。可是二十年一瞬间,转眼就垂垂老矣,现在是该考虑的时候了。
  然而,在当下,人生似乎已经失去了标尺,所以,时常扪心自问,底线在哪里?又需遵循什么样的底线?我想,所谓的底线就刻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认同的底线可能都不一致,但既然我们有宽容这个公约数,我们就不难“和而不同”。当然,宽容也有它的限度,这就是不作恶,就是不以损害别人而获益。有了宽容就有了理解,这样我们就还能走在一起。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附记:“克非”诗人在第一时间看过我的这篇文章后,告诉我他引用的是许巍的《蓝莲花》,不是本人的作品。我正的是老外了,不过“贻笑大方”一次也是人生的乐趣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30 12: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总以为许巍作品都是原创的,原来还有人给他写歌词。

许巍的《蓝莲花》跟上文所引诗歌只有一字之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0 17: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我的错误,友人已在第一时间向我指出。抱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07: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斑竹对文章的修改,但不知是否有过分设限之嫌。毕竟这样的修改使文章显得有些别扭。完整原文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54e9f0100j08t.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1 20:31 , Processed in 0.40568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