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92|回复: 0

[【社会视角】] 能不能不逃离“北上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7 15: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f6c350100ij41.html?tj=1

如果梁思成先生活到今天,目睹上海世博会之园区内,人群如此暴走,估计还会像当年他批评天安门广场的规划一样,慨叹“不符合人的尺度”。况且,大量的参观者,还要把许多的时间,都耗在没完没了的“排队”上了,无论是体感、还是观感,必然会遭受到某种挫败感。
现在,园区的人流分布,浦东,要明显多于浦西。这大概也是因为,浦东大多数都是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展馆,知名度和知晓率比较高。浦西的最佳城市实践区,尽管理念很先进,但在知晓率和推广的力度上,还远远比不上企业馆区,所以,即使是企业馆内“人满为患”,那片代表城市未来的区域,却依然“门可罗雀”。
为了改变这种场馆的“冷热不均”,世博会主办方也想出了一些招数,比如,如果先去浦西的场馆参观、并能多盖上几个纪念章,那么就能获得浦东某些热门馆的预约券。这个思路,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操作中却走了形——很多人进了浦西展馆之后,看都不看,先把图章集齐了再说,然后,掉头再杀回浦东……这么做,全然失去了参观中学习和体验的本意,按照上海话说,纯属“轧闹猛”。
不过,咱们也别太苛责游客的“厚此薄彼”,毕竟参观的时间是有限度的,参观者体力的消耗,也不可能是无节制的,既然这两个“不变量”无法选择,那么,游览中遵从大多数人的判断和口碑,顺应政策的诱导,无疑也就成了一种降低选择风险、提高收益的必然趋势。
在全世界范畴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之所以能吸引人们不断地进入,在某种意义上讲,跟大伙参观世博会追捧已知、冷落未知的情况很类似。
所谓的“北上广”,顾名思义,就是指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三个地方的共同特征是:都是超级大城市,很繁华,工作机会多,生活相对富足,法治建设程度高,引得众人皆向往之。但就是在“北上广”,人口的过度集中和公、私机构的遍布,也带来很多负效应:竞争激烈、消费水平高、心理压力大、车堵房贵、空气又不好……但是,埋怨归埋怨,每年都依然有大量的人,无怨无悔地排长队,希望挤进这三个城市所构成的围城,其实有很多人,真的挤进去了,也才知道这城里面、并非像外界所说的、是什么人间天堂,所遭遇的各种新问题,常常令人苦不堪言!
  人们之所以对“北上广”趋之若鹜,无非是基于几个因素:一、了解度;二、发展机会;三、个人面子;四,对后代成长的考虑。
对人们而言,你无法决定自己生在哪个地方,但你却有权利选择停留在哪座城市。这个选择假如是正确的,那么所谓的成功几率,自然也就要大一些,虽然,很多二线城市机会也不少,但从整体的资源禀赋、社会环境和信息的透明度来讲,比一线城市,还是要略逊一筹。关键是,人生无法重复,就算您真想尝试一下,换个地方发展,但试错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这就像是参观世博会场馆,你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遵从大多数人的选择,总是一个风险较小的行为。特别是,你既然排上了队,又排了很久,走开,就意味着以前所有的时间投入,全都打了水漂儿;留在队伍中挤着、熬着,总能看到些希望,何况大家都这么干,损失的也不仅是我一个。
对于很多被称之为“蚁族”的年轻人而言,北上广,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它并不像是个安乐窝,倒更像是一个战场。有人青云直上了,也有人坠入了谷底。即便是在云端之上的人,也同样心神不宁——因为,周围还有太多的人,要拼命跟自己争抢资源,自己也不知哪一天再次跌落谷底。焦虑,紧张,就成了最普遍的一种城市病,在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之下,有人索性选择了离开。
广州的《新周刊》,前不久就讨论了这个话题,它所做的标题,就叫做逃离北上广。这个题目听起来,多少有些悲凉。
  对个人来说,逃离还是留下,完全是你的个人选择。没有选对、或是选错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选择适不适合你。你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更喜欢忙碌、还是悠闲?你更能忍受压力、还是平淡?
  众所周知,所谓的幸福生活,并不完全靠金钱或权力来实现。人们内心的自由感,其实,来源于更大的选择性,它与赚多少钱、露多大脸,没什么关系。如果人们只能在一座城市里生活,那么,这座城市很可能就成了人性的牢笼。那我们还有别的地方可以选择吗?
  别看中国有数以千计的城市,但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城市,无论是在城市的基础配套的硬件层面,还是在各种制度建设的软件层面,都和大城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咱们拿当下流行的创业方式、开个网店举例,虽然无论身处何地,你都可以上网开店,但你需要进货吧,大城市的货源,显然更丰富,你需要物流,大城市怎么也比小城市交通服务更发达,就算你不卖货,只经营像网络游戏这样的产业,员工和客户,全都可以散落在全世界任意一个角落,至少您上网应该顺畅吧,如果三天两头断网,您的生意,又从何做起呢?
  当然,大城市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城市,还在于它的社会框架比较完备,法治环境、金融服务,就业政策都较为规范,没有谁硬逼着人们,一定要居住在大城市,但这里的市场化率高、诚信度好,交易成本低,就算牺牲一些环境条件,但我为什么不来呢?
  所以,并不是人们不愿意去二线城市,关键是我们的法治是不是公平、机会是不是均等、那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是不是能够得到制度化的保护。如果这样的制度问题,得不到解决,谁愿意去?那些成天叫嚣着让年轻人去二线城市发展的人们,你们自己干嘛不率先垂范、先搬家呢?
  遗憾的是,目前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依然还都朝着北上广的模式靠拢,仅仅在硬件上大做文章,因为北上广的财富聚集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都把目标定成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张,仿佛城市化,就是钢筋水泥化、摊大饼化,这显然是误入歧途。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固然有它的规模效应,但它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超负荷使用等问题,已经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堪重负。上世纪50年代,伦敦就为了缓解市区的人口和住房压力,在距伦敦50公里的地区,建设了8座卫星城,建设的目标,是既能生活又能工作,内部平衡和独立自足。但这个模式,在我们的操作中,却被建成了一座座睡觉之城,也就是单纯的居住区,大家工作继续往城市中心区跑,下了班再坐几个小时的车回去睡觉,因为它没有产业,没有文化、即便是有优美的环境,依旧不适于经济化、集约化的生存。
  因此,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更应避免千篇一律的大城市化倾向,要根据当地的环境、资源等等各方面特点,寻找合适的城市模式。让城市与城市之间,人与城市之间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既能保留各自的特性,又能起到相互的促进。
  也许能有那么一天,大城市不再拥挤、小城市不再寂寞,每个城市都让人们找到自己的未来。


写得真好!大城市化倾向需要反思,希望中国多出现一些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中小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10 12:16 , Processed in 0.16703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