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6|回复: 0

[【社会视角】] 外来工子女平等受教育要有系统支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8 14: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类别:时事评论  浏览量:1590  版次:AA02  版名:社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5-18
作者:南都社论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摘要:教育部日前下发《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试点内容中有一项涉及外来工子女的教育平权,即: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纳入教改“先行先试”范畴。教育部希望各地申报改革试点,并提出方案。  教育部日前下发《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试点内容中有一项涉及外来工子女的教育平权,即: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纳入教改“先行先试”范畴。教育部希望各地申报改革试点,并提出方案。而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广州在今年2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优秀外来工入户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随后又授权各区市制订相关政策,但具体措施有关部门均秘而不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制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升学考试”主要指高考。换言之,国家开始考虑城市非户籍子女完整接受教育的固有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困扰那些家庭许多年,也始终是另一些适龄子女家庭的心头隐患,再不设法破局不行了。

  外来工子女的教育平权在目前的指向是明确的,就是能够与户籍人口的子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在学校门口有平等的选择权利。具体而言,就是不仅能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受歧视地入读公办学校,还能在高考时不受户籍限制。事实上,流动人口的子女入学过程处于割裂状态,户籍和学籍捆绑在一起,他们所期待的、稳定地在城里求学成了很难实现的梦想。

  论及教育平权,很容易触及户籍与非户籍人群间的关系。其实城市中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普遍存在,即便在户籍人口那里,也有着地段生与非地段生的分野,择校费因之大行其道,即便加大打击力度也无法根本杜绝。教育权利的不平等几乎发生在所有学生家长身上,不是受制于“大户籍”(不同的省市区)就是受制于“小户籍”(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市),当然问题在流动人口这一层更明显。因此单单试点流动人口这一层,已然触及问题的要害。

  户籍人口中有观点认为,教育本来就不平等,流动人口没有理由再来加入争夺的行列。与这种观点呼应的是,公办学校为外来工子弟设置了障碍,有的甚至无法逾越。而流动人口则认为,他们在城市里缴税,城市公用资源中包含他们的心力,理应可以为子女入学创造资格条件。争执背后闪现户籍制度的分化作用,这种情况几乎发生在每一个城市的每一座公办学校里,优质学校尤甚。

  城市中教育资源不平衡,流动人口子女户籍地和流入地的利益冲突也不得不察。有一种妥协的观点是,城市既然承担了义务教育的费用,流动人口户籍地就该拿出政府拨付的那部分,作为流入地城市接纳外来工子弟的教育补偿。而为了解除流动人口子女必须回原籍高考的约束,有论者建议实行户籍与学籍分离,增加学籍的自由流动。这次的试点改革会提供更多的路径选择吗?

  大凡改良设计,都将发现遇到两个槛:一是户籍制度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呼应教改的需求,从而满足流动人口教育平权的需要。二是地方政府能以多大决心放开教育资源,容纳外来工子女持续就学的压力。这两方面逐渐形成了教育权参差不齐的国情,教改试水当然不可能避开这些阻力。两方面的障碍若要清除,中央政府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促成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平权,教改用不着去发现新问题,要能处理旧的欠账才行。教育部也只能提出思路,而寄望于各级地方政府的自行努力。不过,从一些地方讳莫如深的表现看,教育部的思路本身缺乏强制和明确响应。这是因为,教改是国家的教改而非部门的教改,需要上下级政府和各部门之间协调行动。这一机制不运转起来,教改动议难免流于浅表。教育平权定下了许多目标,但须有一个坚实的系统平台来支撑。

  ●欢迎回应:shelun@ 188.com 南都网:w w w.nddaily.com

http://gcontent.nddaily.com/1/d9 ... log/dac/d1355b.html
考虑这一层似乎还为时尚早吧,贫困地区当地的义务教育尚且未能完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12 14:22 , Processed in 0.17826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