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6|回复: 0

[【其它】] 要给学生最好的未来———记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孙世刚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2 11: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者:佚名 | 点击数:7 | 更新时间:2010-5-11 ]

“在北京虽然只有短短两天时间,可是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和其他劳模的感人事迹使我深受感动和鼓舞,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孙世刚教授刚刚从北京参加完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回学校,对发生在北京的点点滴滴还记忆犹新。
    然而正如孙老师所讲每个劳模都有自己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我在采访孙老师及他的同事和学生的过程中,也听到了许多关于孙老师的感人故事。



不让一个本科生失望

    在孙老师的口袋里每天都有一张决定他一天行程的纸条,纸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一天要做的事情。时间对他来说总是不够用的,然而无论多忙,孙老师始终坚持着一件事:给本科生上专业基础课《物理化学》。
    孙世刚1987年从法国获得国家博士学位后回到厦门大学化学系从事科研工作。当时教师分为科研系列和教学系列类。九十年代中期,化学系一批老教师即将退休,如果没有年轻老师跟上来,教师队伍将面临青黄不接的现象。时任化学系主任的孙世刚教授看到这种情况,和当时的领导班子共同提出:教学科研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化学系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决定”,带头给本科生上基础课。经过一年的听课、试讲,孙世刚教授和当时的几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一起走上了本科基础课讲台,在他们的带动之下,一批科研强、职称高的教师给本科生讲授基础课程。当时这对其他高校来说是一种震动。“孙老师真的给本科生上课了,是不是开几个讲座就完了啊?”现任化学系副系主任朱亚先教授清晰地记得当时有外校的老师曾悄悄地这么问她。而这一举措是化学系在人才培养方面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1996年到今天,孙老师的这门《物理化学》一教便是十五年,即便是本科一年级二年级学生搬到漳州校区后,他从未间断过。授课中他把基础理论与科研前沿相结合,深受学生欢迎。有件事情朱亚光教授记忆犹新,当时系里考虑孙老师太忙,为了节省他去漳州的时间,在排课的时候就给他一周排一次课,一次三节。孙老师知道后,就提出反对,“这样上课学生吃不消的,强度太大,到第三节课的时候大家就学不进去了。为了学生,我愿意多去一次漳州。”于是,孙老师的排课变成了单周去漳州两次,双周去漳州一次,每次两节课的形式。孙老师的做法,使得系里本来不太情愿去漳州的老师也转变了想法。
    孙老师十分看重自己做老师的名分。虽然在2000年担任副校长后,工作更加忙碌,可是没有因为忙碌而耽误教学和科研,相反,他更加勤勉。他觉得只有做好一个老师,才能更好地做好所分管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等项学校的管理工作,因为从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加了解同学们的需要,更加明白学校的发展方向。



精品论文是学术的尊严

   “篇篇都是精品”,这是化学系对所有老师和学生“产出”的学术论文的要求,不管是发表还是不发表,发表在普通期刊还是国际顶级期刊,都一样。孙老师是这个 “约定”的忠实拥护者。
    孙老师对论文的严格在系里是出了名的。“有一次,我写一篇会议论文,我自己觉得已经写得挺认真仔细了,拿给孙老师看后,他帮我改正了很多内容,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看到一片红色的批注,当时心里触动很大。”化学系硕士生田莉跟随孙老师做了两年科研,对这点深有体会。
对于有些师生认为他对论文要求过于苛刻的看法,孙老师解释说:“精品论文是做学术的良心。而且每一次论文的改动,不管是多小的改动,都是一次进步的机会。有些同学会在当时认为我过于死板,但是当他们写完以后或者若干年以后就会明白这样做是很有益处的。”孙老师记得他曾经有个硕士生,当他帮这个学生改完论文后,学生跑来问他为什么这么改,孙老师就给他分析了一遍,学生明白过来,后来这个学生告诉孙老师,这次分析对他的学术生涯影响很大。
    要写精品论文,在时间上的慷慨付出是必须的。孙老师主持不少课题,除了教学和行政,其他时间几乎都在科研上。“孙老师几乎每天都是8点前第一个到实验室的,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20多年。”化学系教授陈声培和孙老师同事20多年了,虽然十分了解他,但还是惊讶于他的坚持。“从国外出差回来的第二天,他也肯定会到实验室来。”孙老师的另外一位同事、也是他的第一个博士后姜艳霞教授很佩服他倒时差的能力,“其实,我们也知道这是他长期出差锻炼出来的,不是他不累、不需要休息,而是他总逼着自己这样做,实在是事情太多。”姜艳霞教授说。
    当然,孙老师自己也出精品论文。其发表于2007年美国Science杂志的关于“二十四面体Pt纳米晶催化剂”研究成果,被评为“纳米催化剂合成的重大突破”,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该成果被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C&EN)评为2007年度世界24项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被英国皇家化学会《化学世界》(Chemistry World)评为2007年度40项最重要进展之一,入选“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并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孙老师的勤勉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2006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7年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2008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2009年获首届中国电化学贡献奖。



学生有出息是我最大的安慰

    不了解孙老师的人,往往会觉得他是个严肃的人,因为他不苟言笑,但熟知他的师生都觉得,其实孙老师是个心思细腻很有温情的人。比如他对学生的关心不会直接用言语来表达,更多的是体现在为他们未来着想时所做的一些事情。
    魏国祯在大三的时候就跟随孙老师一起做实验,现在他是孙老师的博士生。6年来,他一直记得一件小事,那次孙老师带我们做金属单晶面定向的实验。做单晶面定向实验时孙老师一定亲自指导,因为操作有难度,而且实验有辐射,必须穿防护服。那次进实验室的人有点多,防护服少了一件,孙老师说:“让学生们穿吧,他们还没有结婚生孩子呢!我们老师不太有所谓了”。这件事不仅让魏国祯觉得孙老师指导实验很有启发,更觉得他有浓浓的如父亲般的温情。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姜艳霞教授。十年前,她从吉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来做孙老师的博士后,来报到的那天,孙老师就让她去实验室跟他一起做实验,“当时我真的很惊讶,像他这样的教授很少有人亲自做实验的,可就在我报到的当天他就带着我做实验,让人感动。”在很多实验的关键部分,孙老师都会亲自操作,“不是对他们不放心。示范关键步骤,可以让他们更加领会要领,而且从他们实验过程中,我可以发现他们的不足,及时加以纠正,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解释说。
    “这些都是小事,是为人师者、为人长者应该做的。我只希望学生们将来有出息。”这是孙老师朴实的愿望。
    的确 ,现在孙老师已经桃李满天下了,有很多学生已经成为教授级的人物了,知名学者也不少,更有洋学生慕名而来。“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情了,也是做老师的意义所在。”孙老师不仅期望厦大的化学化工学院更加强大、更具国际影响力,他更希望每一个从这里毕业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本报记者   周 竟·


http://xcb.xmu.edu.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112
厦大人的骄傲,转帖,宣传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0-14 00:27 , Processed in 0.21328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