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汉字文化》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 “东司”表“厕所”义的由来 》(2009年第5期),文章认为:厕所未必都在东边,所以“东司”表示厕所义和方位没有必然的联系,“东司”表示厕所是由唐代设于东都洛阳的官署总称——分司东都演变而来,由“分司东都”制度发展而来的“东司”一词产生于唐代,而此时,随着造纸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使用纸张来擦拭污物,手握草纸如厕和手拿状纸去官府告状两者外在形式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出于避讳的考虑用“告状”来代替“如厕”义,用表“官府”义的“东司”来委婉称呼厕所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两者的结合在时间上也是契合的。朱庆征所说“过去老北京人管厕所叫‘官茅房’,简称‘官房’。”这似乎和“东司”的表厕所义的由来是相近的,都是出于避讳的需要而借用与“告状”相关的地方来指称厕所。这也解释了厕所这一自古就有的名物为何到了宋代才称为“东司的原因,既然“东司”一词产生于唐代,用它来代称厕所之名又怎么会有更早的用例呢?
“东司”表厕所义……是基于避讳考虑的委婉说法。
文章分析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一个问题绕不过去:表示官府的意思变成茅房,这中间的演变距离有些太远,可信度不是很大。而且说,“手握草纸如厕和手拿状纸去官府告状两者外在形式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故“东司”就有了厕所义。相似未必就会产生意义上的联系。
我没有仔细研究中国古代上厕所使用手纸的历史,至少从我自己的生活经历知道,我小的时候,很多老百姓并不是能使用上手纸,有很多人上厕所用树叶或者其他破布等,甚至用土块的也有。何况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纸张的使用更不普遍的,除了宫廷和贵族以及经济条件好的大户人家可以使用起手纸之外,普通的老百姓是否能使用手纸,这种手捧手纸的样子是否常见,以至于和“东司” 联系起来。古人的这种联系是否有点超强了。
我觉得“东司”最大的可能性来源于“登厕”这个词语的谐音表达。
据《“上厕所” 的来源和它的理据》一文(《语言科学》2010年第2期)所言:六朝以前,上厕所的表达经常跟一些动词,比如“如、 之、 奏、 在、 入” 等连用,表示排泄行为。例如:(1)至春,竖奉剑从王之厕,王去,竖后,王令人召之,即仆于厕,呕血死。(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 )(2) (郅都)尝从入上林,贾姬在厕,野彘入厕,上目都,都不行。( 《汉书 ·酷吏传 ·郅都》 , 《史记》 作 “贾姬如厕” 。 )
唐宋以后,动词 “上” 和 “登” 开始与与“厕” 组合,组成“上厕”和“登厕”的表达,如:王敦为驸马,如厕,左右侍者甚众,敦乃脱衣裸体而登厕,无羞愧色。( 《独异志》 卷上)
一日,走到坑厕上屙屎,只见壁上挂着一个包裹 …… 竟在坑版上铺了,把包裹塞在头底下,睡了一夜。…… 只见一个人头蓬眼肿,走到坑中来。…… “昨日偶因登厕,寻个竹钉,挂在壁上。已后登厕已完,竟自去了,忘记取了包裹。 ” ( 《初刻拍案惊奇》 卷二十一)
“登厕”一词,在南方语音中读如“dongsi”,“登”和“东”声母相同,韵母相近,“厕”和“司”读音在中古时期声母相同,读音也很相似,这样“登厕”谐音成“东司”,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过,这样的论证还不充足,材料还太少。但情理上讲,似乎合理一些。
本文首发于本人博客:http://yyll2.blog.sohu.com/ |
|